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从滴灌通,看到服务小微的金融创新,欢迎阅读。
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小微金融,监管和政策层向来檔案密集。鼓励行业增长和和供给下沉,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维持就业稳定。也因此,对比消费金融资金端极为丰富,小微金融的资金来源中银行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存在其特性。并非所有小微个体都能通过银行路径,或是资本加持——尤其是后者,更是少见。
发展遇到瓶颈,自然需要创新来增添驱动力。历经经济复苏的 2023,如果我们继续往后看,银行之外,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应该如何进行?
滴灌通 CTO 林伟华
股与债的金融逻辑外,回归小店经营
金融是商业的引擎。这一点,是已经被市场与历史验证过的金科玉律。但传统金融业态,却自带门槛。
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是已经久经考验的金融工具,十分有效。然而,小微企业的需求,和传统金融业态有一定相悖。
从债权维度出发,债权融资(主要指借贷)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无论企业经营好坏,资金方都有保本和固定回报要求,且大部分规则是按期还本付息,与经营现金流错配。一个小微实体店的融资需求,体量不过几万到几十万,且期限极短。而债权资金期限通常有限,需滚动申请。
尽管如此,小微企业想要获得资金依旧不容易。银行一般要求抵押或者担保,民间借贷的利率则相对较高。
至于股权融资,获取门槛更高。如果是民间筹资,不确定性高且商事纠纷多。如果是正规投资机构,无论是 VC 还是 PE,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尽调要求都较高且周期极长,企业需要层层「脱皮」,完成各类尽调与檔案准备。本质上,这是资金自身筛选企业的护城河。
尤其是行业选择。相较于债权的「旱涝保收」,股权融资需要企业出让股份甚至干预经营。与之对应的,是机构愿意接受风险但要无限期永续分配利润。也正因此,投资机构大部分愿意关注的,还是具有高成长和高想象空间的业务。
这意味着,小微企业很难进入传统金融业态的视线范围内。尤其对于国际资本而言,国内具备连锁潜力的小微企业过于「接地气」,和机构存在认知上的隔膜与壁垒。
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金融领網域,不确定、不了解,就代表着风险。传统金融投资的特点在于,投资周期长、投资体量大,所以需要梳理清晰的法律基础、监管逻辑和企业组织,才能完成风险可控。
在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行业传统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这也是滴灌通创立的初衷。这家旨在链接 " 大 " 资本和 " 小 " 企业的公司,由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创办,成立两年多的时间内,应对着讨论与怀疑,发展成为一个堪称现象级的产品,或者说「平台」。
据官方透露,截至 2023 年 12 月底,滴灌通澳交所挂牌发行的累计总出资近 40 亿元人民币,发行挂牌的总门店数量超过 1 万家,覆盖了 270 个城市,包含餐饮、零售、服务和文体四大行业的近 120 多个品类。
滴灌通的第一步,是从资金产品维度进行的创新。有人将之称为「新型资金直通门店」,主要以 " 每日收入抽成 " 的模式来提供服务。
投资对象为门店,签署联合经营協定,约定投资额、期限和比例。有意思的点在于,滴灌通不稀释股权,也不干涉经营,更无须抵押担保和尽要求,甚至在利益分配维度,都没有固定回报要求,一切跟着门店经营情况走。
创始人李小加在专访中曾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就像是三兄弟开店,大兄弟有块地,二兄弟有点钱,三兄弟愿意干活——就像是业主、开店者和我们三方一起开店做生意,即业主出店铺,我们出钱,开店者出力运营管理,这是一种联营模式,然后根据这个店的流水每天分钱。
股权与债权的优缺点被分离,且又能适配小微企业门店资金需求和经营现金流周期,恰好满足了具备最小收入单元且营收可控的各类小微经济形态。
" 大资本 " 与 " 小企业 "
金融创新最容易被质疑。尤其是滴灌通这类非传统股债的新物种,更是惹人注意。不乏有传统金融人士在讨论甚至质疑滴灌通的模式。也有金融人士认为,这一模式在国外有类似模式,即 Revenue Based Financing(RBF)模式。无抵押、无担保,是基于收入的融资动作,不过滴灌通不同的点在于,创新地把收入抽成模式运用到消费实体领網域,这是数字化中国才能实现的落地举措。
滴灌通在其早前的白皮书中指出,每日收入抽成合约(DRC-Daily Revenue Contract),称之为「DRC」。简单理解,滴灌通交易所跟其他买卖股份、债券、期货的交易市场不同,所交易的是被「标准化」的收入抽成。
金融专业术语与模式之间的争论暂且不提,支撑这套模式与产品的核心因素,是国内数字化进程导致的必然。国内的数字化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发达,即使是街边小店也能在营收端完成基本的数字化。
这让「大资本」和「小企业」之间,有了一条数字通路。
「每日收入抽成产品,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解决传统金融里一直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信息披露与资金交割。」滴灌通 CTO 林伟华表示,需要从技术层面保证底层资产的信息透明、公正、客观,因为每日收入抽成作为产品的一个特性,是每天都需要扣除对应的收益权。
滴灌通的技术体系,大致可以分为表里两层。里层是基于信息流与资金流数据,结合大模型、区块链等不同数字技术进行的智能决策。
向外延伸,可以分为从市场行情、投资管理、投后运营等维度支持的应用平台,从资产定价、营业额预估维度给到支持的数据智能,以及混合云、KBS 集群等基础设施三个层面。最终呈现在外部是公开透明的回报信息。
而资金端到交易端再到资产端,又有完整的对应链路。资产端,需要针对不同品类行业的小微企业,建立一个基于数字产品、数字能力的「筛子」。基于滴灌通所积累的小微经验构筑评估模型作为第一层,连锁品牌不同门店实际情况营业额预估作为第二层,动态抽成比例则是第三层……筛选出营收可控的对象。
资金端方面,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作为一个创新产品,如何进行信息披露?如何定价?如何评估风险?这都是没有标准可以参考的无人区。如果非要进行同类对比,林伟华更愿意将其类比为小微企业的一级市场。
然而,门店经营存在偶然性,即每日抽成的收入并不相同。也正因此。在资金端滴灌通会根据资产的智能评估进行测算分析,门店类型、营收增幅甚至地網域天气,都被量化为标签,筛选出投资人愿意匹配组合的对象。「这又回到了我们企业的愿景——连接大资本和小企业」林伟华表示。
其中可以看到的是,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并不会脱离金融的本质,即对价值的传导与流通。滴灌通所呈现的方式有意义的点在于,在数字化成为基建的当下,无论是科技还是金融,会如何以普惠创新的方式联入到分散的大多数中去,让体量庞大却又细碎的小微企业的价值,真正被发现与流通,从而在时代进程中完成蜕变。
另据最新消息,滴灌通近日发布了《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标准》(简称《通用标准》或 MAP),标志着滴灌通澳交所全面跨入 " 第二阶段 "。据悉,《通用标准》旨在提供一套通用便捷的工具,通过综合统计和分析市场信息,对以下两个问题,给出市场参考值:一是对投资者而言,一张在滴灌通澳交所挂牌的每日收入抽成凭证(DRO)预估收回的现金流和风险有多大;二是对融资方(小微企业)而言,出让多大比例和多长时间的收入,才能筹集足够的资金。
例如参照股票市场 " 市盈率 " 概念,《通用标准》引入了 " 市转率 "(Price-to-Net Contract Payout Ratio)这一基准指标。市场参与者可以清楚看到,一笔预估现金流在市场上大约能值多少钱。
由于是全新的领網域和全新的模式,过去的两年,滴灌通组织了‘滴灌通引领基金’,用自有资金和组织的第三方资金,先行投资了逾一万家小店,帮市场‘投石问路’,跑通了这条道路。
在 " 第二阶段 " 滴灌通将过渡到专注交易所营运,让不同策略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自主进行投资判断;让不同的小微企业,自行决定希望融资的金额、成本和条件等;让不同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所长,为投资者和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