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后500万辆”的比亚迪,会开创怎样的新时代?,欢迎阅读。
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到 500 万辆的车企,这不仅是闪光灯前的荣耀,背后更有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正因如此,在 " 后 500 万辆时代 ",比亚迪不仅依然有技术与销量领先的自信,更有引领中国新能源共同做大、做强、做全球化的担当,让全球汽车产业在中国汽车定义的新赛道上前进。
很多人认为比亚迪今天的成绩,是靠当年 " 豪赌 " 新能源汽车赛道换来的。但其实,早在 2016 年,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一些不懂技术的企业家以为我们在豪赌,一些不懂市场又不懂技术的投资家也认为我们在豪赌,其实我胆子很小,我根本不会去豪赌。"
彼时,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还远没有像今天这般受到公众的认可,王传福这番话更不可能是什么后知后觉的成功学,而是代表了一种建立在对国家战略方向、技术发展方向、市场消费需求深刻理解之上的坚持。从 2002 年开始在动力电池领網域投入,从 2003 年开始研发混动技术,都足以证明,"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 的发展理念,从一开始就在比亚迪的骨子里种下了。
在那个被人 " 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 " 的年代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从零开始。今天比亚迪为人所称道的垂直整合模式,某种意义上就是被渴求创新所逼出来的。最近 12 年,比亚迪有 11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很多时候都是净利润的 3-4 倍,哪怕是 2018-2019 年比亚迪的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都没有挡住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脚步。
更难得的是,当比亚迪认定了某一技术路线,即便当时的舆论并不看好,比亚迪都会坚持自己的方向。
刀片电池诞生的前一年,是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跌至谷底的一年;DM-i 超级混动发布的前两年,舆论甚至认为插电混动会逐渐淡出中国车市。然而,只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網域深耕的人,对于技术路线才真正有发言权。
时至今日,比亚迪已经培育出了庞大的 " 技术鱼塘 "。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仰望、方程豹五大品牌矩阵,覆盖了从 7 万元级到百万元级的全品类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技术平台、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DMO 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等一系列全球领先乃至是颠覆性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让比亚迪的品牌向上有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可以说,比亚迪的发展,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成为全球最大,并且向全球最强迈进的一个缩影。
然而,500 万辆对于比亚迪而言,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当比亚迪证明了中国汽车有能力开创全球汽车发展的新赛道,并且持续引领这一赛道时,它同样也有担当,去引领中国汽车共同创新、共同闯关,加速向新能源转型更新,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迈进。
今年 1-7 月,中国汽车出口 253.3 万辆,位居全球汽车出口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 63.6 万辆,同比增长 1.5 倍。其中比亚迪今年 1-7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 10 万辆,同比增长了 7.9 倍。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不仅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部門居前茅,而且已经在巴西、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生产基地,还有其它海外基地在布局中,到 2025 年海外工厂的产能将会超过 50 万辆。
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海,逐渐从传统贸易模式向海外事业发展模式转型,从单纯的产品 " 走出去 " 向研产销全价值链 " 走进去 " 的阶段迈进。而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强大的韧性和中国汽车品牌不断提升的价值体现。
这也将会是所有中国品牌的新机会,一个颠覆全球汽车格局、重新定义市场评价标准、从模仿他人造车到引领全球造车的新机会。
如果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这条道路上笃定坚持了二十年,并且在今天正在开花结果。那么我们也相信,中国汽车也一定能够诞生更多与比亚迪一样渴望走向世界、拥抱星辰大海、有格局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越多,中国汽车赢得全球的尊重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