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隐藏式门把手,真实用吗?,欢迎阅读。
文 | 王智远
我以为,只有我遇到此类问题,没想到这么多人。
前两天,在朋友圈吐槽新能源汽车门把手问题,迎来不少朋友共鸣。我说,现在打车时,觉得好像跟不上时代,车门都不知道怎么开。
有的新能源车,要按一下按钮再往前拉,还有的设计成斜着的,完全摸不着头腦;一顿操作下来,没打开,显得特别尴尬;用力过猛,司机可能会在心里嘀咕,觉得我不爱惜车子。
这让我很困惑:为什么新能源车企普遍选择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01
我认为是一场科技感、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的博弈。
传统燃油车设计早就定型了,门把手这种小细节,就成了打破常规的关键。就像当年特斯拉用一块大屏取代仪表盘一样,隐藏式门把手成了新能源车的标志。
消费者看到光溜溜的车门,会感到新奇,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但这种体验反而让人觉得这车很科技;要是换成桑塔纳那种传统门把手,谁会多看一眼?
这种设计就像新能源车企的 " 入门券 ",不用显得保守了。
门把手的技术叙事想必你也略听到一二。虽然工程师们可能承认,隐藏式门把手对续航的提升其实很有限,最多也就省个五到十公里。
但在发布会上," 降低风阻 " 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厉害,现在新能源车都在拼续航,任何能写进宣传资料的数据都很重要。
就像当年手机厂商吹嘘陶瓷背板散热多强,虽然用户感受不到,但参数好看就行。而且,把隐藏式门把手和流线型车身一起宣传,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超跑。花二十万买一辆 " 平民超跑 ",性价比不是很高吗?
更关键的是,设计本身是市场竞争的手段。
新能源车的主要卖点是用户体验,传统车企把燃油车改成电动车,总有点别扭,而隐藏式门把手这种明显的特征,能立刻吸引消费者。
你去商场展厅看看,路过 BBA 电车,可能分不清是油车还是电车,但看到没门把手的车,十有八九是新势力的车,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和燃油车的直接比较,又让消费者觉得这车很创新。
不过,这种设计也有问题,在极寒天气下,隐藏式门把手容易出故障,维修成本还很高,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救援效率。
这不是我瞎说,在小红书、微博、知乎上有大量用户吐槽。但是,车企为什么还坚持用呢?因为愿意为科技感买单的消费者,容忍度极高。而且,本来就不想买新能源车的人,车企也不太在意。
所以,小小的门把手,背后藏着新能源车企在品牌塑造、技术突破和争夺用户心智上的三重博弈。
02
既然这样,问题来了:隐藏式门把手或触控式车门把手的成本,真比传统机械结构更划算吗?
这个问题得分开来看。我查了一下,单从物料成本来说,隐藏式门把手成本是传统机械结构的 10 倍起步。
拿特斯拉来说,根据外媒报道,Model S 更换单个门把手的费用在 500 到 1300 美元之间;Model 3 的费用是 300 到 800 美元;Model X 更换一个门把手要花 500 到 1400 美元;Model Y 则高达 800 美元左右。
懂车帝上也有不少用户提到,更换门把手总成费用在 3000 到 5000 元之间。这背后原因是,隐藏式门把手要额外的传感器、电机和电子控制组件,这些部件的物料成本以千元为部門计费。
问题出在搖桿机械、电子部件上,只换搖桿即可,但问题出在连接到所有搖桿的布线或传感器上,就不友好了,你得更换所有。
所以,从特斯拉来看,隐藏式门把手物料成本的确高。
那国产车呢?
目前来看,国产车型更换成本呈现两极分化:中低端车型单个门把手总成的价格大约在 500 到 800 元之间。例如:某 12 万元级别国产车更换费用约 600 元,这背后得益于国内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像宁波拓普这样的本土供应商,已经把微型电机成本压低到 35 元 / 个,比进口件便宜了 60%。
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有些高端车型的按键式电动门,选装价格能达到 8000 元。它的触控式车门把手的价格,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因为为了应对碰撞断电的风险,车企不得不在门把手里加装一个独立供电模块。
有个品牌就说,每扇门单独配一个冗余电池,成本就要增加 200 元左右。四门车型一下子就多出了 1000 元的开支。
这还没算上低温加热装置(防止冻裂)、防夹手传感器这些 " 补丁设计 ",以及比传统结构多 30% 的耐久性测试费用呢;而传统机械门把手的成本,其实只要 150 元左右。
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在没有国家强制要求车内必须保留机械把手的政策,有些厂商在设计时,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会保留机械把手。
换句话说,车企花了大价钱,装了两套系统,这反而违背了 " 精简设计 " 初衷。
不过,从车企角度看不一样了,隐藏式门把手单个成本比传统门把手高,但在整车研发里,属于 " 高杠杆设计 "。
传统车企要改发动机,得花几个亿,而改个门把手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绕开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技术难题;随着供应链成熟,这类零部件成本会逐渐降低,说不定最后还比传统机械结构更便宜。
这跟手机取消耳机孔一样,一开始被骂,后来反而成了利润增长点。因此,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隐藏式、触控式门把手没坏,当然挺好,要是坏了,维修成本真不低。
但从车企角度看,这种设计是短期成本高、长期收益大的 " 聪明选择 ";那至于最终是否值得呢?还要时间来验证。
03
既然门把手问题已经被大家吐槽了这么久,为什么车企就不能给个选择呢?比如:让消费者选传统门把手或者隐藏式门把手?
我觉得,表看是设计选择问题,实际上,背后藏着一堆行业里的 " 潜规则 ",说白了是一种心照不宣的 " 默契 "。就像饭局上谁都不愿意第一个放下筷子一样,车企们在这事儿上早就形成了一个利益勾连的 " 联盟 "。
第一层原因:成本问题。
表面上看,提供两种门把手是多一个选择,但对车企来说,意味着要重建两套供应链体系,模具得开两套,生产线得分流,质检标准也得翻倍,这些隐性成本能把单车利润吃掉一大半。
关键的是,传统门把手早被新能源车供应链边缘化了。
比如:宁波拓普这种供应商,现在主要生产电动把手用的微型电机,改造生产线的成本,分摊到每辆车上,比重新生产机械把手还便宜。这像让习惯了做预制菜的厨师去炒小锅菜,不是做不了,而是太不划算。
第二层是行业规则,新能源车的科技感早已经和隐藏式门把手深度捆绑了,好比星巴克的 Logo 没了美人鱼,立马就变路边摊。
某新势力品牌高管也曾说过:" 您看这车连隐藏式门把手都没有,智能化肯定落后。" 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确实是行业里的共识。
这种认知绑架让车企宁可硬扛用户的投诉,也不敢破这个 " 规矩 ";就像奢侈品柜姐绝对不会主动推荐打折款一样,车企也不想因为装了个传统门把手而显得 " 不够高级 "。
还一点,我认为是行业的集体 PUA。
所有车企都心知肚明,隐藏式门把手是个 " 毒苹果 "。但谁要是先松口,谁就成了行业罪人。
有个车企的产品经理算过账,保留传统把手,车的风阻系数得多标 0.01Cd,续航里程得少写 5 公里,在大家都拼参数时,这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坑。
更可怕的是,竞争对手会立刻抓住这点大做文章,把 " 技术倒退 " 做成大字报贴你脸上;消费者哪管你用户体验好不好,参数表上少个数字,直接就转投别家了,这种囚徒困境逼得车企互相架着往火坑里跳。
所以,这事,我感觉像精心设计的阳谋:
用供应链成本问题把车企绑住,用参数把消费者选择绑住,用认知把审美绑住,最后用沉默把反对者绑住。
除非政策下来强制要求,否则车企们都会默契地维持这个 " 皇帝的新衣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有时,集体犯蠢比独自清醒更安全。
04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新能源车门开启方式,学习成本,该由谁承担?
汽车制造商?经销商或者 4S 店?还是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机构?又或者直接把责任推给用户,强调 " 这是科技的进步,你得学着适应 "?
我认为,比起纠结这些,车企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小道消息说,某安汽车在车门上贴了一个 " 按压开启 " 提示贴,每辆车增加 7.3 元成本;听起来挺贴心,更有意思的是,这家车企还把这项支出包装成 " 人性化设计 ",写进了营销话术里。
还有某品牌,在门把手凹陷处雕刻了盲文指引,每辆车多花 12 元成本。这些看似为用户着想的举措,其实在把用户教育成本转化为品牌资产。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真的为了方便用户,而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 " 这车很高级 "。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各大社交平台,发现 " 新能源车门难开 " 的吐槽数不胜数,这背后暴露了消费者的真实困境:
花几十万买车的用户,要像破解密室逃脱一样,摸索着找开门机关;可悲的是,70% 的消费者在展厅对比后,还是会主动选择隐藏式门把手 ,因为怕被贴上 " 不懂科技 " 的标签。
这种群体性认知绑架,让用户甘愿支付隐性学习成本。
所以,车企深谙 " 不适感 = 科技感 " 的消费心理,故意把开门方式设计得复杂;比如:特斯拉坚持使用单踏板模式,尽管增加了学习成本,但却强化了 " 颠覆传统 " 的品牌认知。
这种策略下,学习成本不再是负担,而成了筛子;能熟练操作隐藏式门把手的人,自动被归类为 " 科技先锋 " 群体,进而产生身份认同带来的二次消费。
还有更离谱的吐槽说,以后会不会催生新利益链条?
比如:推出专门针对电子门把手的车险,把学习成本转化为保费。要是真有这一天,买车保险可能又要额外增加一笔开支了。想想都觉得可怕。
万一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会迎来一个魔幻的现实:学习如何开车门,竟成了现代人的成年礼,甚至变成了一场寻宝游戏 。
真希望,昨天我看到的段子能快速实现:
出来一个人,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把新能源车门把手的设计统一下;毕竟,谁也不想每次打车时,都像个新手,面对车门不知道怎么开。这你受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