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一辆没卖先“赚”300万!跨界造车最成功将是它?,欢迎阅读。
" 雷字带电,军字带车 "?
撰文:许涛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古语亦有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可偏有人不信邪,选择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網域,正如市场中一众进行跨界造车的企业那样。
早在 2017 年,宝能集团便已正式跨界进入汽车产业;而曾经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恒大集团,也在 2018 年进入了新能源造车领網域,可这两家车企的结局大家有目共睹 ......
目前的跨界造车企业中,仅有创维汽车仍然在乘用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月销量能稳定在 3000 台以上。
但在我看来,跨界造车中的后起之秀——小米汽车,有机会成为最成功的一家!
最近小米汽车的热度可谓十分之高,除了本身自带的流量之外,近期的泄密事件也将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件起因是某媒体在网络上公布了小米 SU7 的实车拍摄现场照片,虽然小米早已发布了工信部图片,但实车外形等资料仍处于保密阶段。
小米汽车相关人士回应媒体称,已经锁定泄密媒体,将根据签署的《保密承诺函》进行追责。据悉,该保密協定签署金额为300 万人民币。
也有人质疑,这次的泄密事件是不是小米自导自演的?为的是给新车宣传吸引更多流量。因为他们发现这次泄露出来的图片,像极了官方拍摄的视角。另外,小米 SU7 路跑的视频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款车的外形可以说是早已 " 一览无遗 "。
在 12 月 19 日晚上,小米发布了一则公告,直接公布了泄密的媒体以及涉事人员。另外还查实小米汽车三名前员工传播不实信息,扰乱小米汽车正常业务开展的行为。
" 对于恶意泄密、恶意造谣、传谣行为,小米集团将依法追究到底。" 在看到这强硬的做法后,小米汽车 " 自导自演 " 的传闻不攻自破。
还记得在十年前,小米那令人难以忘记的 "1999 元 ",让它从竞争极为激烈的手机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
当时刚上高中的我,看到同学用小米手机玩着当时需要极高硬體配置才能玩的 "NBA 2K" 系列游戏,眼里满是羡慕。
对硬體的毫不吝啬加上 MIUI 系统的超强优化,使得小米手机的流畅程度完全不输同时期的苹果,这在当时的安卓阵营中必然是 " 遥遥领先 " 的存在。
造手机时的优良传统,也延续到了造车的道路上。
在近期接受媒体专访时,雷军表示小米第一辆车投了 3400 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 100 亿。
" 我们是用了 10 倍以上的投入。有这样的把握以后,反正我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方式来做的。"
根据已知的消息,新车预计会提供基础版、Pro、Max 共三种版本,还会配置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英伟达的智驾芯片等大厂出品的零件。
而軟體方面,小米也带来了自研系统 Xiaomi Hyper OS,也就是澎湃 OS 系统。小米基于深度进化的安卓,将旗下的 MIUI、Vela、Mina、车机 OS 四个系统的軟體架构进行底层合并,最终带来了澎湃 OS 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理念是 " 以人为中心,打造人车家跨端智联的全生态系统 ",根据官方介绍,小米澎湃 OS 可融合 200+ 品类,连接 8.2 亿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视、手表、音箱、攝影機以及汽车等全类目智能设备,真正实现全生态覆盖。
不出意外的话,小米 SU7 将会是首款搭载澎湃 OS 的车型,
" 全身名牌 " 配合自身軟體优势,是小米惯用的招式,而且这招放在造车上面并不违和。
在宣发手段上面,小米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无论是 " 为发烧而生 ",还是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宣传口号。如果小米真的想要进行营销的话,分分钟可以再造一条爆款口号。
可在高调宣布造车之后,小米并没有像恒驰汽车那样大肆宣传,反而是在 " 低调做事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小米认真造车的决心。
当然了,小米造车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仍然面临着几个问题。
其中最大的阻碍莫过于造车资质的问题,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管控政策十分严格,由于没有造车资质而导致车辆无法交付的情况也有发生。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已投入使用,年产能达 15 万辆。如果不想发生像 " 自游家 " 那样因为资质问题无法交付车辆的话,小米必须做些什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工信部披露的两款小米牌车型,生产企业名称是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小米暂时借用了别人的资质,但使用了自建工厂来进行生产。
长期来看,小米还是会继续申请独立的资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限制因素,就像江淮和蔚来终究还是分道扬镳那样。
小米造车的第二个阻碍,是汽车行业目前极为内卷的风气。在性能门槛越来越低的当下,小米汽车的参数略显平庸。
小米 SU7 单电机版本配备 220kW 的驱动电机,极速 210km/h;双电机版本配备了前后两个电机,前电机 220kW,后电机 275kW,极速 265km/h。
近期发布的各种新车,例如智己 LS6、极氪 001FR 等等,最大功率动辄 500kW 以上,在它们的映衬之下小米 SU7 的性能参数并没有那么吸引人。
车身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997/1963/1440mm,轴距3000mm,定位运动风格轿跑车型。市面上同类型的车型也一抓一大把,例如极氪 007、智界 S7 以及阿维塔 12 等等。
最后一个阻碍,是小米作为一个 " 后来者 ",还需要较长时间来积累口碑。在如今的车市中,首批购车的用户很难不成为韭菜,对于跨界造车的企业来说,如何获得用户认可是一个难题。
既然面临着困难,那我为什么还会说小米可能会成为跨界造车中最成功的一个?
因为小米的閱聽人群体实在太多太多,从小米 2 的 "1999 元 " 到小米 6 的 " 钉子户 ",再到现如今的 " 年轻人的第一家网吧 ",小米不仅带来了众多热梗,更是积累了不计其数的客户。
当初追求性价比买小米的年轻人,现如今基本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流砥柱;而从不赶客的小米之家,也将在 00 后、10 后的心中种下 " 种子 ",小米汽车的目标客户遍布五湖四海。
有了閱聽人群体,价格就成为了关键因素。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信息,预计小米 SU7 极有可能为了情怀,将基础版车型的售价定为19.99 万元,而顶配车型的售价预计会在 30 万元左右。
20 万左右的价格区间,几乎是各大车企的 " 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国内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售价区间之一。
对于社会中流砥柱来说,这个售价区间的车型有着极大吸引力,这是一个他们不难负担得起的价格,同时也是一个 " 有面子 " 的价格。
平心而论,小米 SU7 的硬实力其实是与这个价位相符的,甚至还挺有性价比,这非常符合其閱聽人群体追求性价比的心理需求。
另外小米的閱聽人群体似乎很吃 " 饥饿营销 " 这一套,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何小米始终要对新车遮遮掩掩。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小米之家已经开始了展车摆放的确认工作,SU7 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到店。
而其它地区的小米之家也将陆续摆放小米 SU7 的展车,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有可能会在许多小县城看到它的身影。
与传统车企相比,密集且下沉的销售网络也是小米汽车的优势之一。
根据已知规划,小米将在未来三年内相继发布三款新车型。其中两款为纯电动,一款为混合动力,两款电动车的内部代号分别为 " 摩德纳 "、" 勒芒 ",而混动版的内部代号则为 " 昆仑 "。
投资百亿的小米汽车能否成功 " 上岸 ",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网络)
今日话题
你看好小米造车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