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上市6个月,运动科技第一股丢了120亿,欢迎阅读。
" 运动科技第一股 "Keep 上市半年,股价最低跌到 5.79 港元 / 股,市值蒸发超 120 亿港元。
进入 2024 年后,Keep 的股价开始持续下跌。第一次断崖式下跌发生在 1 月 4 日,Keep 股价大跌 30%,当天,消息面上没有与 Keep 相关的直接因素。此后的 10 多天里,Keep 股价从 13.4 港元一路跌到 5.79 港元。
截至目前,Keep 市值 31.86 亿港元,较上市首日收盘市值已经跌去近八成,超 120 亿港元。
2014 年,创始人王宁通过自己摸索,3 个月减掉 50 多斤体重,这样的正反馈让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决定做一款运动健身 APP Keep。Keep 刚上线就获得了苹果 App Store 的推荐,上线 105 天,用户数就超过 100 万,仅用了一年时间,用户数就突破 1000 万。
2017 年,Apple 公司 CEO 蒂姆 · 库克来中国,Keep 成为其中一站,库克跟王宁聊了聊 Keep 与 Apple Watch 结合的可能。2017 年 8 月,Keep 用户数破亿。
过去 9 年里,为了寻求更好的商业模式,王宁带领 Keep 从移动互联网一路杀到智能硬體、运动消费品乃至线下健身空间,最终形成一个包含在线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在内的运动健康平台。
2023 年 7 月 12 日,Keep 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彼时,公司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达到 1.92 亿港元左右。股票开盘,Keep 高涨 4.77%,每股价格超 30 港元,市值同步增加,达 159 亿港元。然而,资本对 Keep 的支持未能延续,Keep 股价在达到 42.4 港元 / 股的高点后,便开始一路下滑。
登陆港交所,让 Keep 完成了从一家创业公司到上市公司的蜕变,并打响了 " 运动科技第一股 " 的称号,但创业第十年的王宁没想到,更大的考验和挑战还在后面。
对于资本市场表现,Keep 未做任何评论。Keep 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 其实我们确实在布局一些新的调整,面向未来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股票解禁与业绩不佳
Keep 股价最早一次大幅下跌,发生在 2023 年 12 月 4 日。
当天,上交所发布港股通标的名单调整公告正式生效,上市不到 5 个月的 Keep 被纳入 " 港股通 " 候选股票。这意味着,符合资格的境内投资者也可以买入 Keep 股票,能为其带来更多的股票成交量。
这本应是一则利好消息,但却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当天 Keep 开盘报 29.35 港元 / 股,报收 20.9 港元 / 股,跌幅达 27.56%。
随之而来的是,Keep 股票迎来上市后第一次解禁期。根据其招股书,Keep 与股东约定的禁售期为 180 天,即自定价日(2023 年 7 月 5 日)起 180 天内禁售任何相关股份。
王宁 来源:受访者
2024 年 1 月 1 日,Keep 进入解禁期,由此带来了一波股价震荡。招股书显示,2024 年 1 月 1 日,Keep 限售股解禁规模达到最大,超过八成限售股解禁,首发股东里有 26 名股东的股份解禁,解禁股数达 42745.43 万股,占总股本的 81.32%。
1 月 12 日,Keep 限售股迎来第二波解禁,涉及 2 位股东,解禁数量为 8873.04 万股,占总股本比例 16.88%。这两次解禁的都是首发限售股,只是限售开始时间略微不同,前一次是在 2023 年 7 月 5 日的定价日,后一次是在 2023 年 7 月 12 日的上市交易日。
股票解禁,意味着老股东可以选择退出,同时也面向二级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IPO 之前,Keep 完成 8 轮共计超过 6 亿美元的融资,资本方包括腾讯、高瓴资本、BAI 资本等头部机构。
投行分析师吴双告诉《中国企业家》:" 老股东必然面临资本退出压力,限售股解禁增加了市场流动筹码,但这部分投资者抛售,超出了市场承接能力。当老股东都选择退出时,同时也会引发新的资本踩踏效应,让资本市场视为是一种出逃,即本身不再看好,这会进一步引发股价下跌。"
事实证明,Keep 并未因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资金进入,还导致了股价一落千丈。究其原因,这和 Keep 在 2023 年上半年业绩不佳,营收和月活用户双双下滑有关。
据 Keep 披露的 2023 年上半年财报,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约为 2954.9 万名,同比上一年减少 812.9 万名,与 2022 年末相比减少 208.9 万名;平均月订阅用户约为 301.7 万名,同比下降 17.68%,与 2022 年末相比下降 7.71%。
活跃用户的下滑,也导致其广告收入减少。在业绩表现方面,Keep 在 2023 年上半年仅实现 6943.7 万元广告及其他收入,与同期相比锐减 21.4%。另外,在报告统计期内,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 7.05%,在 2019 年这一收入占比为 17.46%。
就总体营收情况来看,2023 年上半年 Keep 总营收数据达 9.85 亿元,同比下降 2.7%;营业利润亏损了 2.61 亿元,较 2022 年同期收窄 21.39%;报告期内经调整净亏损(Non-GAAP)约为 2.23 亿元,净亏损率约为 22.7%,与 2022 年上半年相比增长 8.7 个百分点。
这是 Keep 公布财务报表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滑。在此之前的三年,Keep 营收从 2020 年的 11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16 亿元,同比增长 46.3%,并进一步增长至 2022 年的 22.1 亿元,同比增长 36.6%。
Keep 欠佳的业绩表现,成为其股价下跌的最根本原因。
二、居家健身红利的消退
Keep 令投资者失去信心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居家健身红利的逐渐消退。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可参考的案例是,美国主打居家健身的运动公司 Peloton,同样在过去两年市值断崖式下滑,市值一路从 500 亿美元下滑到如今的 21.55 亿美元,与此同时,该公司全球裁员 2800 人,因活跃用户数远低于预期,甚至连 CEO 也被不满的投资人驱逐出公司。
成立于 2012 年的 Peloton 核心产品是一款自研的动感单车。疫情之前,这家公司一直表现平平,市值一度跌到只有数十亿美元。2020 年,疫情期间掀起了居家潮,Peloton 一飞冲天,最高撑到了 500 亿美元市值,也迅速带火了居家健身赛道,并被称为 " 健身界奈飞 "。
Keep 同样享受过这样的特殊时期红利。根据酷传数据统计,仅在安卓应用市场,整个 2020 年 Keep 的下载量增长了 35.59%。与此同时,Keep 的健身器材、服装和食品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然而,当用户逐步回归户外和健身房,Keep 对用户的吸引力在下降,这也是 Keep 月活用户在 2023 年上半年下滑的原因之一。
据中金企信数据,截至 2023 年 4 月,线下各类健身场馆扩增数量、付费健身会员数量、平均消费支出、活跃度、训练频次等均已逼近 2019 年同期数据。这会不会对 Keep 的业务以及开发逻辑产生影响?
此前,负责智能硬體和消费品业务的 Keep 合伙人刘冬,在接受包含《中国企业家》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曾说道:" 大家都去外边餐厅吃饭,但不代表就不在家吃饭。Keep 在家庭这个赛道有自己的核心用户,这些核心用户除了原来的核心需求以外,他们开始有更新的需求,我们能把更新的需求做好,也就是家庭的智能化多类型运动体验提升。"
不过,Keep 也开始将站内的课程都采取付费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其月活用户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黄乐微是一位 Keep 5 年的资深用户,此前即便在健身房,她也会打开 Keep 跟着 APP 上的课程练习,但 Keep 将站内课程全部采用付费制后,她弃用了 Keep。" 很简单,因为在小红书、微博和 B 站上,都能找到同类的免费内容。" 她告诉《中国企业家》。
交谈中的用户。来源:受访者
王宁曾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他的创业愿景:" 让 100% 的人都能像 10% 的健身达人一样高质量地健身。" 他希望不管用户在家里还是健身房,甚至是户外,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 Keep 完成一次训练,但当 Keep 的付费制遇上刘畊宏等免费健身课,其愿景实现的难度又高了一点。
不过,2023 年上半年,Keep 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实现 4.49 亿元收入,同比提升 10%,这主要是由于公司举办了大量跑步、骑行等虚拟体育赛事活动,并与 Hello Kitty、蜡笔小新等知名 IP 合作。参与该赛事的用户需支付几十元至一百多元报名费,完赛后可获得实体奖牌。这一系列活动曾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了不少用户参与。
根据 2023 年半年报,Keep 更新的内容及服务使公司的会员渗透率从 2022 年上半年的平均 9.7% 提高到 2023 年上半年的 10.2%。得益于虚拟体育赛事业务的持续增长,公司每名月活用户月平均收入贡献同比增长 24.1%。
除了自研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外,Keep 也开始寻求新的外部突破点。近日,Keep 宣布与手机厂商 OPPO 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内容包括:核心器件研发等硬體产品的深度合作,算法、AIGC 和大模型等方面的应用探索等。该消息发出后,Keep 次日股价开盘短暂上涨近 6%。
三、能持续增长才是王道
Keep 的股价暴跌,也不完全是公司本身的因素。除 Keep 外,在港股上市的美团、乐华娱乐和百果园也纷纷在近日跌破发行价。
与此同时,一方面,与 Keep 同处科技赛道的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小米、京东健康等科技股的股价也迎来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与 Keep 同处运动赛道的李宁、特步国际等运动股也迎来股价下跌。
在吴双看来,近日的大部分港股暴跌均是因为限售股解禁后,大量筹码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二级市场就没有能力承受了," 毕竟一二级市场投资者成本差异巨大。回到公司本身,只能做好业务,改善业绩 "。
王宁曾表示,Keep 不是在做一款 APP,而是想做一个品牌,一个最酷的体育运动品牌,像耐克一样的运动品牌。
在王宁的设想中,Keep 在一个特别长特别宽的赛道里," 第一步覆盖健身人群,第二步是运动人群,第三步是健康人群,一步一步越变越大。健身可能就是几千万人,然后运动可能上亿人,健康是每个人都想要的 "。
然而,在当下的资本环境下,Keep 仍然需要向投资者证明自身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解决好用户规模增长乏力这一困境。这些问题,恰恰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