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不敢想象她要是塌了…,欢迎阅读。
下面这评论是说谁呢?
金靖。
如果她塌了,是什么片段会被骂惨呢?
是《云之羽》的一些花絮。
如果换个人,
可能会被质疑职场性骚扰?
但因为金靖是喜剧人身份,
所以基本上,大家都当好笑热闹看了。
针对她这一次的角色,
争议还是更多出在设定和表演方式上。
评价有点两极化。
看不惯的人会觉得说——
这表情腔调未免过于刻意 ↓
这动作未免过于浮夸 ↓
很容易让人出戏?
吐槽的声音挺多。
不过,要问郭敬明怎么选角的?
其实摆明了是故意的。
虽然不知道有没有多付给金靖一份美容费,
可是,这长皱纹式的表演,
肯定是郭敬明想要的 ……
这一点毋庸置疑。
毕竟以金靖本身的演技水平讲,
并不是做不到 " 正常 " 发挥。
之前她在《我在他乡挺好的》的表现就挺不错。
在《云之羽》里,
像是这一段 ↓
" 我和宫子羽谁重要呀 "
" 宫子羽重要 "
听到扎心的回答,
矫揉造作不见了,
含泪露出了苦笑,
深深吸入一口气,
装不下去了 ……
你看这情绪转变,不得不说吧,感染力真的还可以。
脱离过度外放的表演形式,
跟这剧的画风就没有多大割裂感了。
若是这么演,大多戏份都控制别发癫,
也就不至于让一些观众发出灵魂拷问:
" 好好讲故事不行吗?
现在的古装剧是一定得安排一个人搞笑吗?"
对于这问题,
首先可以想一下,
为什么现在的古装剧喜欢安排一个负责搞笑的角色?
也不难理解 ↓
一是【轻喜】算比较吸引观众的元素。
当下大家压力普遍比较大,也就会乐于看点轻松的。
轻喜元素能安排得当的话,
绝对可以起到给剧增色的效果。
二是【笑梗】便于后期的宣传。
好笑的片段,对于古装剧来说,扩散引流的可能性,通常是跟狗血的、亲密的差不多。
之前是有正面例子的。
比如《知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刘琳演的大娘子 ↓
评价就极好。
她通过设计讲台词的语气以及控制面部的表情,
基于【蠢】这个人设,
是给角色赋予了【喜剧】特色。
大多的戏份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地营造出诙谐的氛围。
对剧就完全是加分的存在。
再如《梦华录》,
代旭演的池衙内 ↓
反响也不错。
他依据故事发展给角色的行为找到逻辑合理性,
突破了【坏】的扁平,
摸索出来了【喜剧】画风。
论表演形式,
虽也是比较外放,但胜在考虑到了融合的问题。
" 这个衙内很有钱,但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他雇的手下也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
如此,自不会显得他独自突兀,
最终大多的搞笑戏份都做到了魔性压过了违和。
也算一个成功的搞笑角色,
表情包火过一时。
事实证明呢,古装剧喜欢安排喜剧担当是有道理的。
只是要出彩,并不是那么容易。
搞不好就可能劝退了。
和上面两个例子相比,
金靖的争议之所以比较大——
可以说成也本色出演,
败也是本色出演。
当她 " 哇哦 ",
玩梗虞书欣选秀时的 reaction↓
当她一再提倒立 ↓
" 金繁,你又吃了早饭练倒立了,脸色那么差 "
" 你又在墙角倒立偷听了 "
玩梗金繁演员在《如果声音不记得》里面的倒立接吻。
你可以想象得到,
这些大概是前期就预备好了剪出来做词条传播的桥段。
它好是好在能博眼球,
坏是坏在破坏了入戏体验。
像这种碎片化插科打诨可以起到的作用,摆明就是利弊对半的。
这正是金靖评价两极化的原因。
想想,
为什么大多人觉得【帅而不自知】是最好的?
因为不自知代表了不油腻。
同理,塑造喜剧角色,
最好的发挥也是【搞笑而不自知】。
不要让人总是联想到演员本人身上。
大娘子和池衙内,角色是角色 ……
刘琳和代旭,演员是演员。
这样是比较好的。
比起金靖演的宫紫商,演得这角色好像现代人穿越过去的 ……
总归是前者的契合值更高。
本色出演的金靖,鉴于本身的个人特色过于鲜明,大家从综艺节目就已经很熟她的这一套 ……
看着就很像在演自己,
而不是塑造一个角色。
所以,
也就注定无法像大娘子一样被广泛接受 ……
注定有一些观众会觉得格格不入了。
这么来说吧,
喜剧人出身,真的不见得能完成的喜剧效果更好。
在古装剧里,请喜剧人像制造综艺效果那样承担喜剧责任,有时候可能还不如找懂得如何塑造角色的专业演员来。
——
ps,
专业演员里,在大家看来,都哪些有潜力完成好搞笑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