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入职后,我进入了不属于自己的圈子,欢迎阅读。
找工作时,我们会精心挑选行业、平台、薪资,却很难真正筛选与自己共事的人。
入职后,我们与身边的同事可能存在教育背景、年龄阅历、消费层级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更早入职的同事可能已经抱成了一个圈子。
误入不属于自己人际圈子的职场人,都经历了什么呢?
圈子不同,难以强融
Shawn," 被本地同事包围,我甚至无法正常沟通。"
追随女友到南方某二线城市工作,小公司里本地人占多数,我们部门更是只有我一个外地人。
休息时间用方言聊天也就算了,但他们工作沟通的时候也会讲方言,有时候开会说着说着就开始讲方言,甚至一些年纪大的员工喜欢发语音沟通,讲的话连微信转文字也爱莫能助。
每到这时,我就感到无所适从。不听吧,人家聊工作呢。听吧,真的是听不懂啊!
完全无法融入,真替自己尴尬。
更让人无语的是,知道我女朋友也是本地人,同事们就经常说," 我们讲方言不是排外啊,看你未来老丈人家也是我们这儿的,以后你肯定也要学 XX 话的,这是帮你提前准备好语言环境了。"
想换工作,但小城市工作机会实在不多,唉 ……
咚卟哩," 母胎单身的我,被同事宝妈圈边缘了。"
现公司同事的年龄差其实不算大,基本都是 85 后— 95 前这个年龄段。可即便这样,我仍时常 emo,根源就在于我和同事们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同组的 5 个女同事都已婚已育,有人早婚早育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有人已经生了两个孩子,相对晚婚的人孩子也上幼儿园了。只有我 …… 母胎单身 ……
所以在工作闲暇之时,当几个同事七嘴八舌聊孩子的时候,我就觉得很难受,不想接话,也不希望被 Q 到。
其中有一个同事 " 妈味儿 " 很重,动不动就劝我早点找对象,说我爸妈怎么还不着急。另外几个人还算正常,但张嘴闭嘴都是聊孩子,我总是被迫听他们聊孩子的教育问题、学区房、跟老师的关系等等。
渐渐地我开始刻意回避她们,比如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餐,或者在她们聊孩子聊得热火朝天时找理由走开。时间一长,她们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疏远,开始主动回避我了。
现在我有些担心,这样的状态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
为什么明明是她们没有边界感,把家事跟同事搅和在一起,受困扰的反而是我呢?
川宝," 入职新公司后,常常被同事们的消费观创飞。"
进入现在的公司后,我常常觉得自己和同事们的消费观不是一个年代的。
同事的衣服一个月都不重样的,而我的固定搭配就是 T 恤或卫衣 + 牛仔裤。有次难得听到他们聊打折,这话题我感兴趣啊,于是立刻凑过去,没想到他们说的是 "XX 商城的折扣很低,这双鞋打三折,2000 多就拿下了 "。当时我真的,惊得下巴都要掉了。
之后慢慢发现,我和人家吃都吃不到一起去。我中午点外卖,30 块就是能够承受的上限了。但同事经常是三四十起步,动不动就会达到七八十,饭后再来个星 X 克、X 酸奶,一个中午在吃上就能花一百来块。
我实在是好奇,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应该都差不多,怎么消费能差这么多呢?私底下算了个账,发现虽然我们年纪差不多,但过的根本是不同的人生。
我是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将来买房结婚之类的人生大花销,父母都掏不出更多钱的,只能靠我自己。而同事们要么跟父母住,没有租房的开销,要么家里已经置办好了房和车,不需要自己发愁。
他们当下的身家,需要我努力 10 年、20 年才能存得到。我们又怎么可能是一个世界的人呢?
不同的圈子,助我成长
小晓琳,"985 毕业被大专生姐姐带教,我受益匪浅。"
我刚毕业的时候,因为专业实在冷门不好就业,迫不得已入职一家小公司。入职时我的学历是全公司最高的,985、研究生,因此我多少有点心高气傲,觉得就是暂时待在这落脚而已,觉得我和身边的同事不一样。
入职半年后,新工作还没找到,大学时一直谈的男朋友倒先跟我分手了。那段时间我一直缓不过来,每天红着眼睛上班,没想到正是那个我看不上的大专生带教姐姐,真诚地帮助我渡过难关。
那几个月她每天 " 顺路 " 送我上下班,跟我聊了很多工作之外的事,聊一些当时我还不太能接受的现实。她跟我聊她身边那些中年人的故事,告诉我人生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要因为失恋就痛苦地死去活来。
工作上,她也一直拖着我达成绩效,总借口说自己不擅长用电腦,让我协助她完成项目,再去跟老板申请给我发些提成。她说她理解刚毕业的女孩子,独立工作和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再后来我跳槽,她依旧真诚地祝福我,说以我的能力确实应该去更好的公司试试。
往后的几份工作,身边的同事在背景学历等方面确实跟我是 " 一个圈子 " 的,但我却再也没有遇到过那样如大姐一般陪我成长的同事了。
子意," 初入职场的英专人误入海归群,压力大到每天进地铁就哭。"
我刚毕业的时候,因为想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第一份工作就进入了深圳某移民公司。
初入职场,我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毕竟就是搞搞檔案嘛,这对英专人来说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入职第一天就被一堆各种版本的 claim deed(索赔契约)吓到,就是单词都见过,但是真的好晦涩,翻译过来也是磕磕巴巴的。
入职一周后,我才后知后觉发现全公司都是海归,除了我,一个平平无奇的、来自三四线城市的英专大學生。顿时崩溃,觉得职业生涯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认认真真学了四年英语结果檔案看不懂,口语甚至不如前台,毕竟人家是张口就来的程度,而我要打好腹稿才能说出来。
我跟海归群的不同,真不止英语水平的差异。当时同事有人下班后参加高端饭局拉业务,也有人去深圳的各个大商圈嗨皮,而我每天下班赶紧打卡回出租屋恶补英文。
那个阶段我压力大到进地铁就哭,好在脸皮够厚,坚持了几年,慢慢驾轻就熟。
可能是因为熬过来了,现在看那些我曾觉得闪闪发光的海归群体,真的祛魅了。我曾经的同事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发展得很好,的确有人靠着家世背景前途坦荡,但也有人就是混混日子,靠父母一路兜底。
遇到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同事,进入了不属于自己的圈子,现在看来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见到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了真正优秀的人(或者是符合自己想象的更优秀的人),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Judy," 因为升职太快,我被同事圈子孤立了。"
我刚进职场那几年,因为比较卷,升职速度挺快的。
当时也没有 " 卷 " 的概念,只不过同事多是本地姑娘,背后有家人支持,经济上也有底气,所以工作没那么拼;只有我是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没有父母支持,还有两个仍在读书的弟弟妹妹要供养,所以只能不分白昼的卖命干活。
时机巧合,当时一是主管休产假,需要有一个代主管先做着,二是公司在城郊新建厂房,需要有人时常过去盯着。其他人都嫌多劳不多得,两头通勤太麻烦,不肯主动接下这个摊子。也是我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告奋勇接手了。
再后来我两年三跳,成了公司最年轻的主管,一个新划出来的部门主管。部门里有些人是从另外的条线转过来的,还有些人年纪比我大,所以我虽然是主管,但却被他们排斥了。尤其大家白天一起上班,晚上都住在新厂房附近的职工宿舍,没有其他的社交圈子,这种孤立状态就更加凸显了。
刚开始我非常痛苦内耗,觉得这就是枪打出头鸟,怪自己太爱出风头了,同时也很忧虑将来的发展。但一方面我的收入上去了,更有能力补贴家里,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事总监看出了我处境艰难,多次找我聊天,安慰我 " 没有谁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 "。
慢慢地,我不那么在乎是不是在圈子之外了,我开始以能力服人,开始锻炼自己的领导力而非搞关系的能力。同时,我也开始跑本地成长社团、线上社群,认识更多工作以外的人,也找到了那些更适合我的圈子。
工作而已,不要因为融不进某个圈子而焦虑
加入新公司后融入不了同事圈子,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 每家公司、每个团队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与氛围,如果你的个人价值观与这些圈子不相符,就会感到难以融入。
2. 每个人的背景经历、社交方式、性格气场都有不同,性格内向、不擅社交的人容易在新环境中感到不自在。
3. 同事之间缺乏信任,也缺少共同话题,新加入的人难以找到交流的切入点,因此容易被排斥、被孤立。
总而言之,有外因也有内因,融入不了或许不是你的问题,甚至有些圈子也不值得你因为无法融入而内耗。
我初入职场时,也曾因为难以融入同事而感到焦虑,整天待在旁边看着他们在办公室里欢声笑语,无论是面对客户还是上司都游刃有余,我简直想削尖了腦袋加入进去。我每天想的都是:" 如果我坚持自己的想法,会不会跟同事有矛盾?"" 会上我如果这么说了,他们会怎么看我?"" 下午我要不要主动请大家喝奶茶,这样大家会不会多喜欢我一点?"
为人际关系投入太多精力,结果就是我能力提升的速度很慢,并且越来越把这种慢归因到自己不能融入圈子。
打工人又不是人见人爱的钞票,无论你为人处世多么的小心翼翼,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不看好你。但如果你能力过硬,待人接物也在及格线之上,纵使无法融入办公室里的 " 小团体 ",也可以在职场外寻找同频的圈子去。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很想融入的圈子,不必焦虑,也不必强融。与其花时间内耗,与其想尽办法让他人接纳自己,倒不如把这些心思用在自己身上。
因为真正适合你的圈子,根本不需要这么费劲。
作者 | 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