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Temu:摸着美国过河,欢迎阅读。
作者|李小霞
编辑|董洁
拼多多的海外业务 Temu,究竟成长到了何种规模,成为了外界巨大的好奇。至少从海外不断传出的监管政策看,它的影响已足够巨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Temu 的收入主要由基础的商品加价(按照供应商供货价与实际售价之间的差值计入佣金收入类目)以及从仓储、跨境、干线到配送整个物流履约的抽成构成。在拼多多的财报中,它体现在交易服务收入中。
去年 Q3,拼多多就已经用同比翻两倍、环比翻一倍的交易服务收入向外界展示了 Temu 的肌肉,而到了 Q4,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
去年四季度,拼多多的营收达到 889 亿元,同比增长 123%,其中交易服务收入 402 亿元,同比大涨 357%,关键因子就是 Temu。
综合机构的预测,整个四季度 Temu 的 GMV 可能在 70 亿 -80 亿美金,这一数据与去年前三季度的 GMV 数据之和相当。而据海豚投研的测算,Temu 四季度的收入大约是 260 亿。
" 黑五 " 的亮眼表现,不只带来了收入的膨胀,更多的是对市场的信心。Temu2024 年的 GMV 目标也一路上调,从 300 亿美金到 350 美金,后来流传的数字又变成了 450 亿、甚至 600 亿美金。
在财报会上,拼多多管理层透露 Temu 已进入 50 个国家和地区,但短短两周,Temu 又至少上线了四个新站点——格鲁吉亚(西亚)、毛里求斯(非洲)、马耳他(南欧)、哈萨克斯坦,其中哈萨克斯坦是 Temu 在中亚的第一个站点。
然而,这艘跨越太平洋的 " 巨轮 ",在乘风破浪一年多后,也遇上了潜在的危险。
把鸡蛋放到更多的 " 篮子 "
尽管站点已蔓布全球,美国市场却一直是 Temu 的核心阵地,此前 36 氪曾报道过,美国市场为平台贡献约 60% 的 GMV。
Temu 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要素——美国的 " 最低限度条款 " 关税豁免政策,该规则的核心是美国个人消费者只要购买价值 800 美元或以下的进口商品,就可以免除关税。 不论 Temu 还是 SHEIN,都是这项豁免规则的最大受益者。
美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 年高达 10 亿个包裹通过 " 最低限度条款 " 进入美国,其中三分之一来自 Temu 和 SHEIN。
现在,这扇大门正面临随时关闭的可能。
去年 6 月,美国国会就提出两项法案,试图取消对价值低于 800 美元的货物的关税和税收豁免。近日,美国两会议员再次提议终止这一条款。尽管协调没有达成一致,但目标一致:为电子商务进口設定障碍,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电商进口货物。
这意味着大量来自中国的免税包惠将会遭到打击。一旦政策的利剑落下,Temu 的成本会水涨船高,最终对利润产生影响。
另外,TikTok 在美国面临的压力,也成了埋伏在 Temu 身上的雷,不知何时会被引爆。
3 月份,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一项针对 TikTok 的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剥离 TikTok,否则 TikTok 将被下架。
高盛认为,跨境业务的政策格局正迅速变化,包括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最近通过的法案,重点关注外国应用程式。在主要国家进一步明确政策之前,可能会在中短期内抑制投资者对拼多多的兴趣。
去年,市场对于 Temu 能否给拼多多带来增量估值还持有质疑,但随着三季报的披露,这种质疑被打消,市场开始考虑给予 Temu 估值。但伴随海外监管的不确定性,市场对 Temu 的估值再次变得谨慎,尽管拼多多 Q4 的业绩依然彪悍。
面对潜在的政策变动和市场风险,TEMU 眼下的重点是合规,宁愿放慢扩张速度,也要确保所有合规准备和市场调研到位,以避免出现难以扭转的局面。
这其中重要的表现是,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Temu 希望今年将美国的 GMV 占比从 60% 降到 30%。Temu 最大的竞争对手 SHEIN 也在推进这一进程,过去两年,SHEIN 美国市场占比已经从近 40% 降至 30% 出头。
此前一份广为流传的专家纪要也曾提到,2023 年 4 月之前,Temu 的想法还是把美国市场做到一定的规模后再铺全球,但后来合规风险显露后,集团更改了原来的策略,开始全球开拓站点,尤其富国、跟中国制造成本差价大的国家要做大,单一国家份额要小。
根据研究机构 Bernstein 预估,仅在美国市场,Temu2023 年的广告支出在 30 亿美元以上,成为美国最大在线广告商之一。这一情况今年应该会有所转变。不止一位行业人士表示,Temu 今年会减少美国广告投入,进而增加其他国家、地区的投放。
有 Temu 商家告诉 36 氪,平台在号召供应商优先为欧洲、中东、日本和韩国等市场储备畅销产品,这是未来一年 Temu 扩张的重点。
去年并未投放太多的日本市场,近期的增长态势很好,去年上线仅 35 天,就达到了美国市场花了 45 天才达到的 100 万下载量。1 月份 Temu 日本用户数已经超过了 1500 万人,达到日本三大综合电商平台(亚马逊、乐天、Yahoo!购物)平均用户数的一半以上。
Temu 在日本的增长也吸引了当地手机支付企业 Paypay 的关注,后者从 4 月开始支持在 Temu 支付。
规模和利润,两手都要抓
不过眼下,Temu 仍处于亏钱状态。在将鸡蛋放到更多篮子的同时,Temu 还在想办法缩窄亏损。
此前,36 氪曾对 Temu 的成本进行过拆解,履约成本一直是大头。去年美国市场履约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近 30%。
Temu 物流和履约链路由三部分组成,先是国内头程,卖家可选择提前备货的 VMI 模式或根据实际订单发货的 JIT 模式将商品发往国内仓库,运费由 Temu 和卖家平摊;其次是干线运输由 Temu 从国内仓通过合作物流服务商发至海外转运枢纽,中间还涉及清关报关及转运,包括物流公司揽收、航空干线和清关、落地转运等环节;最后再经第三方物流合作方完成商品到用户手中的尾程配送。
早些时候,在干线运输过程中,Temu 会通过极兔、云途等物流服务商提供全链路服务,但现在 Temu 更多是通过自行分段采购运力来完成,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分散风险。
去年,Temu 与美森、以星、达飞、马士基、中远海运等船公司展开合作 , 推出海运物流配送方式,同样出于减少物流支出的目的。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方法的总体降本效果不足 5%,另外,由于到货时间太长,海运并未大量铺开。
现在,Temu 将更多的希望放到了 " 半托管 " 上,该模式下,商家可以选择不使用 Temu 指定的仓库物流服务商,依照适合自己的方式,灵活地决定仓储物流方案。至于商品定价权,还是掌握在 Temu 手中,区别于速卖通 POP" 半托管 " 模式——平台担任物流履约服务,而货品、定价、运营则交给商家。
目前," 半托管 " 依然在进行大量招商中,商家已达上万,其中一部分来自在美国本土拥有仓库、能够自行发货的商家,另一部分则是原本 " 全托管 " 下的商家,他们在平台上新增开设 " 半托管 " 形式的店铺。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半托管进展顺利的话,美国市场的履约成本预期可以降至 18% 左右。根据此前官方消息," 计划 3 月 15 日在美国上线,并于 3 月底拓展至欧洲等站点 "。36 氪了解到,继在美国站点开通半托管后,最近 Temu 也在加拿大上线了这一模式。
" 全托管 " 的探索已经让 Temu 摸索出适合该模式的货品,而 " 半托管 " 也有与之相契合的商品类型,目前," 半托管 " 重点发展的商品品类包括大件商品、带电产品以及其他客单价较高的产品,如珠宝首饰等。
这一模式上线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商品上架审核通过率提高,"10 件商品能通过 7、8 件,远高于‘全托管’ ",有商家表示。
时效性是 Temu" 半托管 " 对商家的重要要求,在发货时效上,卖家共有 "1 个工作日内发货 " 和 "2 个工作日内发货 " 两个选项,同时,在配送区網域范围内,平台要求的运送时效(不含备货时效)为 2-5 个工作日,计算下来,商家的妥投时效范围大概为 4-9 天(考虑到周末两天时间)。
而 " 全托管 " 模式下,Temu 的物流时效则需要 7-15 天。除了直接降低物流费用外," 半托管 " 提升了履约效率后,也有利于加价率和客单价的提高,进而摊薄物流成本。目前," 半托管模式 " 下的商品客单价要比 " 全托管模式 " 高 30% 甚至更多。据 36 氪了解,后一种模式下,Temu 客单价在 40 美金左右,以此推算," 半托管 " 的客单价可至少提升到 50 美金。
在 " 半托管 " 推进之余,据悉,Temu 今年直接跟航司合作的份额也会大幅度提升,减少物流服务商中间赚差价的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Temu 的巨额亏损不会在今年持续,随着开城的继续,以及 " 半托管 " 模式的探索,传言 600 亿美金的 GMV 目标实现也并非不可能。
但更重要的,它要随时做好美国这一重要市场 " 背刺 " 自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