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充电宝“刺客”来了,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趣解商业,作者 | 姚悦
" 价格贵 "" 充电慢 "" 租借容易归还难 " ……春节期间,网友对共享充电宝的 " 吐槽 " 越来越多。
虽然出游时租借共享充电宝比自带充电宝、充电线省事很多,可是随着用户越来越多,共享充电宝价格却越来越贵,还暴露出不少问题。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作为曾风靡一时的 " 共享经济 " 风口的产物,共享充电宝模式是在 " 伪需求 " 的巨大争议中,培养了上亿人次的规模化閱聽人,甚至跑出了一家上市公司;且在早期诸多媒体报道的标题中," 共享充电宝现身 XX 了!"、"1 小时 1 元 /0.5 元 "、" 手机没电不要怕 " 等都是高频用语。
然而,历经跑马圈地、烧钱扩张的野蛮生长期,行业格局基本成型,本该进入精细化发展期,共享充电宝却经常伴以 " 价格越来越贵 "、" 体验越来越差 "、" 乱象越来越多 " 等问题见诸报端。
从 " 奔走相告 " 到 " 口诛笔伐 ",共享充电宝行业究竟经历了什么?
01 共享充电宝又涨价了
近几年,无论是消费者反馈,还是媒体报道,如果涉及关于共享充电宝的 " 吐槽 ",首当其冲的必定是 " 涨价 "。
确实,相比初期的每小时 1 元或 0.5 元,共享充电宝的价格至今已经翻了好多倍。综合媒体报道及相关研报,当前 3-4 元 / 小时已经成为了常态价格,一些特殊点位则在 6-10 元 / 小时;每 24 小时收费价格在 30-60 元不等,终极封天價大多在 99 元。
不少分析认为共享充电宝涨价主要原因是亏损严重。但据 " 趣解商业 " 了解,其实共享充电宝被首次传出 " 集体涨价 " 是 2019 年下半年,而在 2018 年几家头部企业街电、小电、来电都已经宣布实现盈利;2021 年登陆纳斯达克的怪兽充电(EM.O),在 2019 年的净利润就已达 1.666 亿元,净利率为 8.2%。
那么,共享充电宝租用价格为何越来越高?其实,消费者对于这种打法应该并不陌生——靠低价占领市场后再涨价,这就和之前网约车、外卖平台、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的推广模式 " 一脉相承 "。毕竟,投资者疯狂 " 撒币 " 后,需要看到回报,共享充电宝运营商终要自我造血;如果想冲击上市,更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数据。
但是,共享充电宝被 " 吐槽 " 高价时,一个商业逻辑经常容易被忽略,就是其服务的本就不是高频刚需,而是针对紧急或突发需求,这时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往往不会很高。
据 " 投中网 " 报道,有投资人就透露,共享充电宝的一个定价方式,就是对标该城市一瓶水的价格。" 比如 , 你在一个高山的景点上,水就卖得很贵,同样那个地方如果是人流量很大,但是可供充电服务的比较少,它(充电宝)就会卖得很贵。"
02 最 " 刺人 " 的不是涨价
当前,最让共享充电宝招致 " 口诛笔伐 ",让消费者深感无奈的,还属层出不穷的行业乱象。
中央级主流媒体《中国消费者报》在 2023 年就曾连续刊登了 " 共享充电宝消费侵权乱象 " 系列报道,曝光各种典型乱象;涉及到的企业,包括各大头部知名品牌。
图片来源:公众号截图
据报道,2023 年 10 月,张先生出差时使用某品牌共享充电宝,两小时就归还,结果 3 天后被扣 99 元(按 5 天时间),且期间并未收到任何关于未归还的通知。张先生联系客服,对方表示充电宝不在机柜内,无法处理;张先生甚至调出当时归还充电宝的视频,但客服仍表示无法核实充电宝在机柜内。
此外,报道中还有诸如借一次充电宝自动扣费两年多、电没充上也能出欠费单、押金或租借费往往返款无望、充电速度慢且常常自身电量不足、导航的门店子虚乌有以至无法及时归还等情况。
消费者不仅是在 " 花式 " 被 " 刺 ",而且还频频被 " 扎心 "。
艾瑞咨询在 2023 年发布的《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中,列出了 7 项 2022 年消费者主要关注的因素,按照关注程度从强到弱,依次是 " 充电速度快 "、" 能够就近归还 "、" 价格及收费机制透明 "、" 借取流程简单易操作 "、" 充电顺畅 "、" 计时收费准确无误 "、" 客服态度好、问题处理高效 "。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报告截图
目前来看,除了 " 借取流程简单易操作 " 没有看到大量典型案例,其他 6 项都是投诉 " 重灾区 "。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 " 收费机制透明 " 问题,当前同一品牌不同地区计费标准不同、同一品牌不同场所价格也不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让消费者倍感困惑。
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量也 " 惊人 "。在 " 黑猫投诉 " 官网搜索 " 共享充电宝 " 关键词,有 23338 条相关投诉信息,其中 2024 年以来仅 2 个月就已经超过 200 条;作为对比的是,搜索 " 共享单车 " 关键词,出现了 10066 条相关投诉,不及前者一半。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官网截图
" 无论是门店点位的布局运维,还是待机电量实时状态的精准锁定,以及还机时的敏感和准确 ......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点,而之所以久拖不决,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定价体系与计费规则本身就缺乏善意。"《中国消费者报》在报道中表示,"毕竟,共享充电宝充的不仅仅是电,充的更是消费者的信心和信任!"
03 为何乱象频出?
据 " 趣解商业 " 了解,共享充电宝平台的运营模式分为直营与网络合作伙伴(即代理商)运营两种。
直营模式下,平台直接向线下商家投放设备,并付给商家入场费,后续再按收入抽成作为佣金。这种模式对于运营质量的把控能力强,但是现金流压力明显,而且在玩家众多时,一旦发生价格战,成本压力也会骤增。
代理商模式下,则是平台将设备出售给代理商,约定后续收入抽成;当然此时平台需要让渡更多利润,然后代理商找商家入驻,再商量两者具体抽成。这种模式,对于平台的现金流压力显然小得多,但会容易导致运营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失控。
图片来源:罐头图库
早期,共享充电宝 " 跑马圈地 " 时期,大多品牌采用直营模式。一方面有投资人的钱可以 " 烧 ",毕竟行业有着曾在短短 10 天内融到 3 亿元的战绩;另一方面,当时用户体验和点位运营十分关键,直营模式则能高效与用户及时互动,为用户提供更为满意的使用体验和品牌服务。
但 2020 年发生的两件事,让直营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
一是,曾于 2017 年、2019 年两次折戟充电宝的美团第三次入局,并立即疯狂地推,拉起 " 百城大战 ",通过人海战术快速实现美团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率。这让原本已经初定格局,并准备畅想红利的 " 三电一兽 "(街电、小电、来电和怪兽),不得不转入点位争夺的厮杀状态。
二是,疫情期间在各大城市的防控措施下,共享充电宝行业与餐饮、旅游等行业一样,面临着营收下降、流动资金大幅缩减等危机。而盈利下降,让企业进一步把重点放在点位布局和扩张上面,给予商家、店面等合作方的抽成比例上升,更加剧行业 " 内卷 "。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0 年,小电科技向点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激励费从 2019 年的 7.15 亿元上涨到 10.13 亿元;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也在高涨,2019 年为 13.62 亿元,2020 年增至 21.21 亿元,增幅达 55.7%。
高额的入场费同样压缩着利润空间。据怪兽充电招股书显示,其入场费一度从 2019 年的 1.06 亿元增至 2020 年的 3.8 亿元,同比上涨 260%。
作为 " 充电宝第一股 ",怪兽充电在 2019 年、2020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 1.6 亿元与 7543 万元,但从 2021 年第三季度开始连亏 6 个季度,共亏 8.59 亿元。
图片来源:Wind 金融终端截图
而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整个行业也试图通过向 " 轻资产 " 的代理模式转移,来改善直营模式的现金流压力。
2022 年,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均由过去以直营为主,转为直营和代理相结合的模式,而竹芒科技(街电和搜电合并)和美团共享充电宝则更早发力代理模式。
市占率 36% 的怪兽充电,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已覆盖 110.9 万个 POI ( 点位 ) ,环比增长超 10%,而代理点位已经提升至 62%。
但代理模式也有明显的弊端。
代理商的收入,与用户租用时间相关,由此许多不地道的行为逐渐得到默许。自媒体 " 差评 " 曾 " 卧底 " 申请代理合作了解到,像是在用户借出一个宝之后,有代理就可以立马拿出新的宝,把机子的缺口给补上;还有故意把两个归还点設定得很远。
代理商的权力还很大,就包括定价权。据《时代周报》报道,有共享充电宝工作人员表示,充电价格全权由代理商决定," 你想設定多少都可以,最低 0.01 元,最高 20 元。"
至此,充电宝费用定价混乱、还充电宝的地点远,易借难还等种种乱象为何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有了答案。
04 共享充电宝前路如何?
事实上,种种乱象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存在的短板——盈利模式单一,加上行业壁垒低,所以才极易陷入单纯的 " 点位 " 争夺。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 年,租赁业务占国内共享充电宝市场整体盈利规模的 97.2%,这就使得充电宝企业营收来源单一而缺乏抗风险能力。
不过,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第二增长点。怪兽充电曾经推出浓香型白酒品牌 " 开欢 ",小电科技尝试联手短视频公司为点位商家提供营销解决方案;竹芒科技则陆续进行充电桩、储物柜、口罩机等智能终端布局。但目前来看,这些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反响,距离成为盈利主力更是相差很远。
同时,转向代理模式,也并没有脱离 " 资源争夺 " 的本质;" 内卷 " 的战场随即从争夺直营点位转移到争夺代理商。怪兽充电官网显示,首年代理商的抽成可以达到 90%-93%。
艾瑞咨询《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行业前五的市占率超过 95%。其中,位居榜首的是怪兽充电,市占率达到 36%;紧随其后的是美团和竹芒科技(街电与搜电),位居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则是小电、来电、咻电、倍电等企业。
以怪兽充电来看,尽管营销费用相较此前大幅下降,2023 年前三季实现盈利,但其整体前景依然不为市场看好。
怪兽充电于 2021 年 4 月 1 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IPO 发行价为 8.5 美元 / 股(ADS),募资金额约为 1.5 亿美元,市值约 21 亿美元;截至 2 月 14 日收盘,怪兽充电股价 0.46 美元 / 股,总市值 1.21 亿美元。相比之下,股价跌幅近 95%,市值蒸发近 140 亿人民币,几乎仅剩刚上市时的零头。
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乱象频发或将成为引发新一轮洗牌期到来 " 导火索 ";甚至还有分析指出," 共享充电宝刺客 " 如果在价格和服务上一再触及用户的底线,当前的行业丧钟恐怕很快就会鸣响。
不过,从市场上公开的数据来看,在当下手机的电池技术没有进一步突破的时候,共享充电宝仍旧是用户在外应急的关键。据《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有超八成的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基本处于稳定不变或增长的状态。
当前市场上也有企业推出快充,输出功率达到 100W 已经十分常见。而怪兽充电官网显示,其共享充电宝的电池容量 5000mAh,总输入功率为 5.1V,2.0A,即 10W 左右。
图片来源:怪兽充电官网截图
对此,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田先生表示," 如果有快充,5-10 分钟就能充满,像一些紧急情况,按次收费 10 元以内,那我肯定选快充。"
你有被共享充电宝 " 刺 " 过吗?你觉得共享充电宝模式能够持续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