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慕尼黑车展,成了上海车展的下半场,欢迎阅读。
在慕尼黑,许多人发现奔驰、宝马的展台并不如前些年人气沸腾,来往观众不约而同被吸引到比奔驰展台还大一号的比亚迪展台。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王传福并没有上台发表演讲,只是静静坐在台下看着这一切。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对这一景象并不感到意外,谈到比亚迪时,他说:比亚迪在中国市场已经取代了大众的位置。但他可能没想到,比亚迪发布会一结束,王传福就直奔宝马展台,还停留了很长时间,后来去其他展台逛了一圈,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王传福们的野心,或许并不止于成为大众这么简单。
长久以来,慕尼黑车展都是 BBA、大众等德国车企的主场,毕竟就在自己家门口,宝马总部离这次慕尼黑的举办地开车只要 20 分钟。但今年的慕尼黑车展几乎快成了中国人的主场——中国是除了德国之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据官方统计,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有近 50 家中国企业参展,比上一届增加了一倍还多,约占总参展企业的 7.4%。他们掀起了一场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攻势,将已经逐渐的衰落的慕尼黑车展当做了他们大秀新能源肌肉的秀场,而欧洲车企不得不迎接当地车展观众们审视比对的目光。
" 入侵 " 的中国人
许多中国车企在深深卷入产品战、价格战之后,都将目光投向了欧洲这片淘金热土。欧洲对碳排放的要求日益严格,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正快速增加。2023 年上半年,欧洲 31 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21.5%。2018 年到 2022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均增长率为 58%,仅次于中国(61%)。
另外,国内零跑董事长、CEO 朱江明认为," 仅靠中国市场无法成就成熟的车企,汽车必须拥抱全球化。" 国内新能源产业优势日渐成熟,完成从本土车企到全球车企这一重大跨越," 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海外以更高的溢价反哺自身,成了许多有梦想的车企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蔚来、爱驰汽车、岚图汽车、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 " 造车新势力 " 进军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上汽、一汽、吉利等传统汽车厂商的新能源产品线也纷纷进军欧洲市场。本次车展上,比亚迪、零跑、阿维塔、小鹏、名爵等 9 个中国品牌参展,占到整个车展乘用车名额的三分之一。
德国《焦点》杂志的一期封面报道上,整版红色封面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标题 " 中国的贪婪 " 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将中国车企带给欧洲的焦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让欧洲人焦虑的毫无疑问是比亚迪。本届车展上,比亚迪携海豹、宋 PLUS EV 冠军版、元 PLUS(海外命名为 BYD ATTO 3)、海豚、汉以及腾势 D9 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车展期间宣布在欧洲上市的海豹,两个版本分别是 44900 欧元(约合人民币 35.3 万元)和 50990 欧元(约合人民币 40 万元),已经是国内海豹的 2 倍,甚至高于特斯拉 Model 3 在欧洲的起售价(42990 欧元),这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定价。
虽然还在出海早期阶段,但比亚迪的电动红色公交车已经行驶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大街小巷,一些消费者对比亚迪已经并不陌生。比亚迪在欧洲,也并不打算复制以价换量的路线,颠覆性技术的影响力,往往能跨越语言、文化和国界。
比起 2021 年 5 月开始进军欧洲市场的比亚迪,零跑的姿态更加主动、进取。零跑今年 4 月正式出口首批 T03 到以色列,在慕尼黑车展上,零跑又展示了全網域自研最新成果—— " 四叶草 " 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LEAP3.0 架构),以及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全球车型零跑 C10,并正式宣布了全球化战略。
在发布会后,朱江明透露他们在以色列和法国已经有经销商,希望通过慕尼黑车展找到更多合作伙伴,今天上午就有很多经销商对他们感兴趣,说着说着就乐开了花。
中国车企们刷满存在感的方式各有不同,阿维塔和小鹏,直接钻入市区腹地的国王广场。当充满未来感的荧光绿国际版 P7i 驶入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古典美学和现代科技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对撞,势必要震撼传统汽车工业强国的消费者。
而来自中国的供应商们也成了欧洲车企关注的焦点。有媒体恰好在一间玻璃幕墙会客间外拍到,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正坐在中间,满面春风,迎来送往。慕尼黑车展在这一刻,似乎成了上海车展的下半场。
德国人背水一战
来势汹汹的中国人再次揭露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中国车企之间的差距在扩大。面对这股一路从东方烧过来的新能源战火,一向自诩领先的那些先行者反应不尽相同。
有些车企信心不足,只好把焦虑写在脸上,看起来至少还在想办法,没有躺平。Stellantis 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 高性价比的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入侵’欧洲,我们将用自己的电动汽车阵容攻势进行反击,并计划削减制造成本和价格。" 雷诺更是直言,无力参加与特斯拉和中国企业正在进行的价格战," 维持合理售价区间并调整固定成本 " 看起来是更好的策略。
大众的反应更值得玩味。在外国媒体大肆渲染焦虑情绪之时,极力否认自己的焦虑,却又在实际行动中透露出内心的一丝矛盾。面对 " 中国威胁论 ",大众 CEO 奥博穆称,"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制造汽车。但是我们拥有车辆专业知识,我们有质量水平,我们有品牌传统。新来者不具备这些。"
作为传统车企中应对电动化、智能化态度最积极的一家,大众在欧洲和北美的确成绩不俗,集团在上半年收获了 18% 的营收增长。但中国市场的下滑趋势却难掩疲态。零售数据显示,8 月大众在中国市场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型是 ID.3,卖了 7985 辆,代价则是比欧洲市场低一半还不止的价格。
ID.4 CROZZ 和 ID.4 X 分别卖了 2646 辆、1665 辆,而 ID.6 CROZZ 和 ID.6 X 更加惨淡,月销量分别只有 551 辆、358 辆。近几天大众宣布全新纯电动车全系破价销售,比如 ID.4 CROZZ,直降 4.8 万元,售价已经下探到 14.59 万,进入零跑 C11、深蓝 S7 的价格带。
大象席地而坐时并不会开心。所以关于价格战,齐普策警告说," 欧盟的 2035 年内燃机禁令正将欧洲车企推向与中国竞争对手的价格战,而欧洲车企不太可能获胜。"" 入门级汽车细分市场将要么消失,要么由非欧洲制造商占据。"
慕尼黑车展上全球首发的 BMW VISION Neue Kiasse 全新纯电概念车,可以视为是宝马面对未来发起的一次总攻,这将是新一代电动车平台车型的预演,2025 年将量产,先期将投产一款轿车和一款 SUV 车型,量产版的新世代车型也将于 2026 年在中国国产,以及后续还将基于宝马新电动车平台陆续推出 6 款新车型。
这款概念车引入了第六代 BMW eDrive 电驱技术和全新的 NCAR(New Cluster Architecture)架构,用极其创新、先锋的设计,和对未来出行生活方式的讲述,捍卫高端调性。BMW 全景视網域桥等设想中,也能明显看出在讨好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偏好。
对于未来的发展走向,奔驰 CEO 康松林的表达偏于保守。他直言,未来电动车的生产成本仍将高于内燃机车型,逐渐激烈的车市竞争会让纯电动车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而梅赛德斯 - 奔驰要在不改变豪华 DNA 的前提下去迎合市场。这种策略决定了奔驰一定会收好焦虑,展现出自身最笃定的一面。
本次车展上,奔驰一口气发布了新款 EQA、新款 EQB、新款 EQV、全新奔驰 E 级插混、奔驰 E 级全地形旅行车、全新奔驰 CLA 级概念车和奔驰 Vision One-Eleven,从这个新车数量背后体现出的数字化能力和工程化能力上,先声夺人地向对手展现出一种压迫感。全新 CLA 级概念车颇具争议的 "LV 老花 " 外观,摆明了是要在 " 老钱豪华 " 的道路上一路蒙眼狂奔,留住那些对品牌敏感度较高的消费者。
不论展现出的情绪是积极进取还是沉稳笃定,奔驰、宝马仍然面对着一个共同困境——等到概念车量产时,曾经是亮点的技术,或许会继续落后于迭代狂卷的中国车企。各家新技术推陈出新,但暗地中仍在彼此凝视,暗暗较劲。
这并不一定是坏事,9 月 5 号,德国总理带伤前往慕尼黑车展,为 " 焦虑不安 " 的德国车企加油鼓劲:" 竞争应该激励我们,而不是吓到我们。" 他指出,过去几十年间,德国汽车工业分别受到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如今,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也将为德国车企提供 " 创新驱动力 "。合理的竞争不同于内卷,痛苦虽然无法避免,但势必激发全球汽车产业不断向上的活力。
" 魅力攻势 " 能取悦欧洲?
" 魅力攻势 " 能取悦欧洲?不久前,雷诺中国董事长、CEO,宾理汽车董事长苏伟铭在一场行业活动上说," 汽车行业的内卷,已经让很多企业走到了‘要么盈利,要么退出’的地步,汽车行业走到了必须寻求突破的十字路口。" 对于许多中国车企来说,必须要去海外市场拿到更多利润,是出海的第一驱动力。但出海并非一路坦途,欧洲市场,向来很难被拿下。
首先,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就是第一道难关。法国为了阻击中国电动车,直接宣布对中国电动车限制补贴。汽车集团们在面临中国车企带来的竞争压力时,还会向政府施压。此前安联集团作为金融大资本,曾试图左右政策的制定,大力 " 邀请 " 中国车企进驻到欧洲建厂。
紧接着的第二道难关,就是如何融入欧洲生态,做好管理上的调整。由于地缘冲突,能源供应问题可能长期存在。加上欧洲的环保、劳动保护要求比国内更为严苛,此前特斯拉在柏林建厂,就吃了环保的大亏。还有在设计上、产品体验上,欧洲人一贯是挑剔的,他们可能对中国人喜欢造大车的理念嗤之以鼻。
中国企业的应对方案是,用欧洲人熟悉的面孔,用欧洲人习惯的方式去打动他们。沃尔夫冈 · 约瑟夫 · 艾格在现场讲解比亚迪 " 海洋美学 ",他曾经担任奥迪集团设计总监。阿维塔科技首席设计官 Nader Faghihzadeh 揭幕了惊艳全场的阿维塔 12,他是深耕宝马多年的设计师,设计过宝马 7 系和宝马 6 系的轿跑版本,将这种欧洲人喜爱的轿跑设计表达延续到了全新的智能电动车上。
一辆车的发布还不是最难的,最重要的难题还是怎么把车卖出去。建立品牌认知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比亚迪的解法是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到今年年底,比亚迪在欧洲的经销商数量将达到 200 家。蔚来、小鹏、极氪、领克等不少车企都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布局了直营店。而小鹏则是通过与传统强势车企合作,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大量曝光和信用背书。而在消费者买单之前,也必将当地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网点等因素考虑在内。
2022 年,我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国家依次是美国、墨西哥、俄罗斯联邦、比利时、英国、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和阿联酋,中国车企出海欧洲,有待争取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在刚刚过去的 8 月,比亚迪在欧洲 14 国一共卖了 2659 辆;长城只有一款 FUNKY CAT(好猫),卖了 2273 辆;而蔚来的这个数字是 522 辆。
两年前,《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在采访蔚来创始人李斌时,还直言不讳地形容蔚来 " 在欧洲还是无名之辈 ",李斌也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诸如 " 我们是谁 "、" 我们是做什么的 " 这类问题。
两年之后,虽然蔚来的车在欧洲卖得并不多,但德国人看待它们的眼光已经变了。他们对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产业和技术变革满怀好奇,希望从其中找到搭上时代快车的机会,但又藏不住潜意识里的忌惮。今年慕尼黑车展上,李斌听到的问题变成了 " 德国公司应该害怕中国公司吗?" 他用一种带有安抚意味的语气说,不用怕," 德国的公司都非常优秀 "," 明天我们有一个德国的合作伙伴大会,有超过 100 多家合作伙伴会到现场 "。
在零跑发布会后的采访上,朱江明展现出了中国人的灵活身段," 零跑全球化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的输出,一种是零跑品牌产品的输出,我们要不拘一格用各种形式找合作伙伴,用各种模式去找合作伙伴做到全球化。"
" 比如说他是某个国家数一数二的企业,他也想参与新能源,他可以做 OEM 也行,或者是他有一定的汽车生产能力,但是电动化慢了一点,零跑是第三种模式,可以整车平台级的合作。当然,也可以所有三电的核心零部件,或者仅仅是一个我们的电子电气架构这样的技术都可以 "。
总而言之就是,任何形式的合作,中国人都可以谈。这就是慕尼黑车展和上海车展的区别。上海车展是用硬实力告诉世界,中国电动车在崛起。而慕尼黑车展则是中国人的 " 魅力攻势 ",希望把欧洲人不要关闭自己的大门,甚至把欧洲人拉到自己这边。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