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今年院线最高分华语片,请抓紧看!,欢迎阅读。
周末去济南出个短差,在百丽宫影城看了《年少日记》,挺喜欢,有同学问起那就聊聊观感。
海报乍一看有点儿像《一一》,只不过一个正面一个后腦勺,豆瓣 4.5 万人打出 8.6 的高分,是截止目前今年院线华语片最高分。
在刚结束的香港金像奖上,《年少日记》提名 12 项,但只拿到最佳新晋导演,看完我觉得它是有资格拿 BP 的,只是华语颁奖礼一直都有论资排辈倾向,把最高大奖给个新人,评委可能觉得心里没底。
导演卓亦谦 1987 年生人,老爸是香港政务副司长,可他就喜欢拍电影,混了几年没啥成果,最多在《贪狼》挂了个联合编剧。
几乎要放弃时,卓亦谦想起大学时一位自杀的同学,前一天还很正常第二天就 " 毫无征兆 " 地走了,于是结合自我成长经历,写出《年少日记》剧本获了个创投奖,光影之路总算有所突破。
必须事先提醒一下:电影里有个精巧的叙事诡计,最好最好不要被剧透,否则会降低观感,关掉文章马上去买票!现在还有 4% 左右的排片。
行,剩下应该是已看过或不在乎剧透的同学,哥就敞开说了。
家住香港的郑家是典型的中高阶层富裕家庭,父亲郑自雄是成功律师,母亲全职家庭主妇,美丽贤淑落落大方,然而却倒霉催嫁了个家暴男,好久没看到郑中基了,他跟张学友、陈奕迅很像,嗓子一流演技也不错,只是家境太优越,接不接戏随心情。
郑自雄是寒门打拼出的学子,对后代要求很高," 我都拼出来了你为什么不行 "?从小琴棋书画刀枪剑戟可劲儿鸡两个男娃。
小儿子郑有俊(右边的)很争气,天赋加勤奋开头在钢琴比赛上获奖,很给父亲长脸。
难办的是大儿子郑有杰,腦子不灵光身体不强壮,除了长得帅在父亲眼中一无是处,还讽刺说你应该叫 " 有俊 ",把 " 有杰 " 让给弟弟。
郑有杰为讨父母欢心开始写日记,我最初以为是小清新少年成长片,谁知却跳到十多年后,小郑变成了郑 sir,在一间高中当老师。
不知不觉间导演已在布置叙事诡计(其实海报就是个误导项)。
有天学校清洁工发现一封自杀遗书,不能确定是谁写的。
郑 sir 看到遗书上的一句:" 反正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突然激活记忆,那本年少日记上也有类似的话语。
叙事在两个时空间来回跳,主轴便是那本日记,导演卓亦谦节奏把得相当稳,完全看不出是长片首作。
片中塑造了一个可以说 " 恐怖 " 的四口之家,父亲是家暴虐待狂;母亲默许暴力已经麻了;优秀小儿子对哥哥被打毫不关心,功课比较重要。
说真的我对这种家庭模式没有体感经验,我父母对我很宽容甚至纵容,除了衣食住行他们不干涉我的精神生活,普通工人阶层对后代没太高期望,我印象里唯一一次被老爸揍,我妈立刻疯了上去跟老公 battle,衣服都撕烂了
不过我间接听身边人说起过类似焦虑,从小背负高期望值长大,他们成人后其实往往并没有太大出息,一生活在父母的阴影里。
下面到重点了。
当所有观众以为郑 sir 就是笨小孩郑有杰时,叙事突然反转,原来他是那个优秀的弟弟郑有俊!
哥哥已在 10 岁时跳楼自杀,也就是电影第一个镜头。
怪不得,怪不得成年时间线只有郑 sir,完全没交代他兄弟。
让导演给结结实实骗了。
回头想想前面是有提示的,最动人的一幕是兄弟俩在天台看星星,那是星星还是流星?谁能想到哥哥原来是那颗流星。
哥哥的死让弟弟深深自责,他自认是沉默的帮凶,遂决定不再做父母眼中的完美孩子,爱谁谁了,跟《阳光普照》有些类似,家里那个始终被爱照耀的孩子,其实在阴影里挣扎。
你可能会问,叙事是否太过故弄玄虚?比如强行反转什么的,但《年少日记》非常顺滑,可以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设计对应男主郑 sir 的心路历程,他为什么倾心帮助女班长?为什么会磨磨叽叽不想要孩子。
都来自那道深深的童年疤痕。
片中探讨了很多主题,家暴、原生创伤、阶层焦虑、校园暴力、抑郁症,可并没有陷入卖惨自嗨,节奏自始至终精准细腻,这个年轻导演有点儿东西,未来可期。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伤害是热门话题,我不怎么太提这事儿,一是走运生在个普通却温馨的家庭,童年挺正常;二是原生家庭症结独特,各家情况千差万别,没有哪个答案能包治百病。
是,不好的原生家庭也许会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但你埋怨死爸妈也没法解决现在的困境,沉缅过去除了获得一点安慰,似乎对接下来的人生没太多帮助,总不能不过了吧。
我有时会想,也许自己的无心之举会让孩子受到长远影响?肯定有的,但这世界到处充斥着伤害,跟病毒一样没法完全避免,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相信娃儿们能建立起精神免疫力。
故事的收尾是光明的,在郑 sir 帮助下,那个叫蛋糕的弱听男孩和女班长都走出阴霾,看清楚来路,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今年在影院看得最舒服的电影之一,不过题材偏小众,目前排片还有 4%,想看的同学抓紧。
还是尽量买粤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