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大众入股小鹏,小鹏帮大众开发新车,昔日世界第一车企为何放下身段?,欢迎阅读。
对那些在德国狼堡里的大众人来说,似乎昨日还在嘲笑甚至鄙夷中国汽车都是 " 皮尺部 "、对长城汽车借鉴途观不屑一顾,才短短几年时间,才发现这个德国巨无霸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颓势尽显。
近期,网络上有个自称前大众汽车员工发了 5000 字长文来历数大众汽车的问题,责之深,恨之切,虽说没法证明该作者真实身份,但文章还是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车企,大众汽车在中国深耕了 40 多年,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神车光环无出其右,而在电动化的浪潮中,却逐渐落伍,无论是工会掣肘、还是对中国市场的轻视,以及研发进度的缓慢,都拼命拖着这个庞然大物顺利转型。
而狂砍 770 亿元预算、与小鹏汽车、VIVO 结盟能够提升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吗?" 激进 " 的大众能否保持并重现当年的辉煌?
学卡拉 OK 救不了大众
" 对于德国司机来说,可能不会看重中控屏中集成卡拉 OK 等功能;但在中国,如果大众汽车不能提供这些功能,就会令另一些消费者失望。"2021 年,大众集团工会主席丹妮拉 · 卡瓦洛对大众首批电动车型 ID 系列的惨淡表现一锤定音。
虽然连网友都知道,为了唱歌而买车的用户根本寥寥,10 元钱一个手机支架了解一下,但大众的高管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还是让人吃了一惊。
从上世纪 80 年代进入中国,大众一直牢牢地把研发放在狼堡,在华合资公司主要负责本土化生产、销售,因此有了 " 中方想改一个螺丝钉都不行 "、上汽大众的朗逸被戏称为中国特供版‘德原朗’的逸闻趣事,消费者也以买了一辆 " 原汁原味 " 的大众车而骄傲。
这种在中国市场 " 重销售,轻研发 " 的模式,一开始还不错,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反而起到了反效果。
国六标准正式实施后包括途观、探岳等安装的颗粒捕捉器出现大范围堵塞、油耗骤增的问题,对此售后会建议车主去跑一趟高速,让颗粒物充分燃烧,甚至咸鱼上出现了代跑高速的产业链。直到两年多后,大众才推出了 EA211 发动机的最新版本。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日耳曼人的自大最先被打破。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中国车企已经在展示车机甚至可以用外语和方言控制,而大众 ID7 车门紧锁,在大螢幕上展示提前录好的车机 demo。
但是," 大人,时代变了。" 当评价一辆车不仅仅是动力、操控,习惯了俯视中国市场的狼堡,如何应对这样的时代巨变?
得了大公司病,可能要命
大众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对于这样一个全球 67 万人的企业而言,体系臃肿,人员众多,机构繁杂,要落实和实施深刻的变革必定会触犯到很多人的利益。
要推行电动化,精简人员,工会第一个不答应。大众从宝马高薪挖来推动电动化变革赫伯特 · 迪斯,想在大众内部精简机构,大规模进行电动化数字化转型,希望裁撤掉 23 万德国员工中的 3 万人,与工会理事会冲突不断,然而迫于工会保护工作岗位的压力难以彻底实施,最后黯然下台。
但是变革迫在眉睫。由于子公司 CARIAD 軟體开发严重滞后,去年 7 月还导致保时捷 ( Macan EV ) 、奥迪 ( Artemis 项目 ) 和宾利 ( Bentley ) 电动汽车的主要新车型发布延迟,并耽误了大众 ID 系列车型首次亮相,据德国《经理人》杂志报道,大众汽车打算在軟體子公司 CARIAD 裁掉 1/3 的员工,约 2000 人,据说该项计划已经被董事会批准,从 2024 年开始,2025 年结束。
大众集团旗下乘用车品牌 CEO 施文韬近期也警告称,旗舰业务 " 没有从我们的汽车上赚取足够的利润,无法独立为 ( 向电动汽车 ) 转型和我们自己的未来提供资金 "。" 我们的管理成本太高,工厂效率不够高,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
今年 6 月,大众宣布计划到 2026 年,削减 100 亿欧元成本,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提高利润率。而工会在 7 月份时曾表示,削减成本的同时不能 " 裁员 ",直到 2029 年都得确保工作岗位。
内部变革开展不力,裁员又受阻,大众就打起了中国合作伙伴的主意。大众汽车斥资 7.0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0 亿元)获得小鹏汽车 5% 的股权,开发两款纯电动车型,车机和智能座舱将由小鹏汽车打造。CARIAD 中国近期也宣布和 vivo 达成合作,成立 " 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 ",专注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领網域的互联创新和长期合作。
最危险的不是大众
如果互联网上的口水战和舆论风向能够左右行业起伏兴衰,那么全球最大的车企之一大众汽车早已在中国网友的口诛笔伐中倒下了。
诚然,大众汽车在燃油车领網域积累的优势正在衰弱,在电动车领網域进行的巨额投资还没带来丰厚的回报,但从近期大众更新的 2023 财年预测值来看,大众今年预计将交付 900-950 万辆,销售额有望比前一年增加 10% 至 15%,净利润约为 225 亿欧元(约 1735.4 亿人民币)。
因为无论从盈利状况、市场基础还是电动化投入的力度来看,不少躺在合资政策上睡大觉的央企和国企都更危险。相比大众,前三季度比亚迪净利润仅有 214 亿元,销量最高的上汽集团净利润仅有 114.07 亿元。
还有不少国内的车企一无燃油车优势,二没在电动车领網域拔得头筹,一边靠合资车不再丰厚的利润养着,一边为网络键盘侠们口中中国汽车凭借电动化和智能化撬动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沾沾自喜,没有意识到,若离开了政策的保护,自己什么都不是。
所以,与其担心大众未来在中国的命运,我们也许更应该想想,少了外资的拐杖,届时那些大型国企该怎么办?
大众放下身段与小鹏汽车结盟了,而那些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像大众一样和其他造车新势力并肩向前吗?
一对一交流,加小志微信(xinqiche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