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11月CPI、PPI双降,增强消费信心是关键,欢迎阅读。
12 月 9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 0.5%,前 11 月同比上涨 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 3.0%、环比下降 0.3%,前 11 月同比下降 3.1%。
CPI、PPI 在低位反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虽然有季节性、地網域政治事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带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经济的不断确定性增强,但是,这一切都是价格低迷的外因,而不是内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内因很确定、很稳定,外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就会小很多。恰恰是,在现阶段,内因也处于不太稳定、不太明朗、不太积极的状态,从而导致外因对价格的影响也在加剧,从而带来 CPI、PPI 的持续走低。
造成 CPI、PPI 连续走低的内在因素,则主要表现还是市场需求不足,需求对企业、对投资者的影响力不强,而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消费者的信心不足、预期不强。且这里所说的消费者,不仅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者,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消费者,特别是为市场直接服务的中小微企业,都处于信心不足、预期不强的状态。消费者信心不足、预期不强,对市场、对需求、对生产、对投资的影响也就会很大,继而对就业带来冲击和影响。就业不充分,收入预期不明确,无疑又会对消费带来不利影响,继而造成市场需求更弱。
这也意味着,要想让 CPI、PPI 步入正常轨道,走出低迷状态,增强消费信心、提升居民预期,仍是经济工作最为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没有信心的增强和预期的恢复,要想让市场活跃、价格进入稳定状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度是相当大的,困难也是相当多的,甚至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提振消费信心、增强居民预期,也决不是能够依靠发放消费券、旅游券、推动汽车和家电下乡等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样的手段,都是治标,不能治本。就算能够暂时拉动消费,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且会造成消费市场的非常规性波动,会让消费者更加不愿意消费,更加没有消费信心。
消费,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 " 我 " 消费,不是 " 他 " 消费,是 " 我 " 要消费,而不是 " 他 " 让我消费。而发放消费券等手段,是 " 他 " 消费,是 " 他 " 要求我消费,而不是 " 我 " 心甘情愿的消费、自觉自愿的消费。自然,这样的消费,不仅脆弱,而且毫无可持续性。譬如住房消费,从上到下,为了房企的安全,都在出台各种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可是,为什么广大居民仍然持币不动呢?道理很简单,没有形成 " 我 " 想消费的动力,也没有把 " 我 " 的消费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如何才能把广大居民购房的热情释放出来呢?当然是降价售房,让广大居民能够从实实在在的 " 省钱 " 中增强消费信心。那么,各级政府看到问题的本质了吗?还要阻止开发商降价吗?
除住房消费外,其他方面的消费同样如此,需要与居民的消费选择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居民愿意去消费。那么,消费的选择点在哪里呢?日常生活消费品的选择并没有多少空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基本保持平稳状态,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现象。出现问题的,是前些年很是兴旺的装满材料消费、家用电器消费等。可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开发商死杠房价的格局,地方政府只会发放消费券的僵化思维,导致消费可提升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同时,不关心制造业、不关心中小微企业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但凡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比较重视的地区,发展的态势都是比较好的。
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是非常矛盾的。原因则很简单,就是消费信心不足、预期不强,其背后则是就业不充分,收入预期不确定。生产与消费之间,确实陷入了恶性循环,必须调整思路,而抓手,就是房地产。那么,房地产市场如何恢复呢?方法很简单,就是牺牲房企的眼前利益和个体利益,换来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关键。
也许有人会说,降价售房会不会带来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我们要说的是,继续死杠房价,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降价售房,会让开发商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加大,但比起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归零,降价售房有百利而无一害。由此带来的装满材料和家用电器消费市场快速恢复,一定会形成良好的连锁反应,从而大大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并带动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恢复、预期增强。实践也已经证明,单靠政策已经叫不醒装睡的购房者,唯有降价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