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澡盆渡海”真的只是徒增笑柄?论证“海狮行动”的可行性(终篇),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敲开地狱之门 gwwn ,作者 56FG 泽姆克
长期以来," 海狮计划 " 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毫无成功可能性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福泽克对这个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并在自己的书中对海狮行动的可行性进行了细致的推理和分析。本系列文章的作者和译者是知乎网友 Airachniiid 负,由 UO 尼克、原教旨托利党人、mayasan 等大佬负责审阅、校对和排版,同时他们也加入了一些注释和分析并对福泽克的那些错误观点的修正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判断福泽克的想法和思路是否可行。
本文的总篇幅达到了 1.6 万多字,今天更新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前文如下:
另外,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本文的编译者、知乎用户Airachniiid,他本人在知乎上有很多高质量的回复和文章!最后,非常感谢 UO 尼克、原教旨托利党人、mayasan 和其他热心网友对本文创作做出的巨大贡献!接下来开启今天的正文部分:
尽管 Robert Forcyzk 对德国人登陆能力的估计比起传统叙事乐观很多,但也一阵见血指出了德军在同大英帝国一决雌雄的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最核心一点,就是德军内部各军种心怀鬼胎,都想着自己利益最大化,导致难以达成统一的计划。德国陆军想要投送到不列颠本土,必须得到海空军的支援。然而,德国海军和空军对海狮计划的态度都比较冷淡。原因则各不相同。先说海军,雷德尔为代表的高层鉴于水面舰队力量薄弱,整体上对登陆持反对意见。只是硬着头皮出席些海狮计划相关的高层会谈。
反过来,和一战时期的前辈一样,第三帝国的战争海军在法国战役后依旧最热衷的是封锁战术。利用潜艇、水面军舰、水雷让英国的物资进口损失难以承受。因为这显然相比登陆战风险更小。然而由于此时德国海军装备尤其潜艇可用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必须要让德国空军配合着来。在雷德尔设想重,德国空军的飞机最合适的打击目标就是英国最大、最关键的用以进口货物的港口和经济中心 ------ 利物浦。总之,一切以对英国的物资进口打击为重。
然而,雷德尔的计划被另一大军种也就是德国空军的领导人赫尔曼戈林阻挠。原因无他:戈林并不愿意和海军合作,害怕海军组建航空力量,占用空军的资源。并且,戈林乐观地认为用他的飞机给英国空军来个当头一棒,比起实施起来见效缓慢的海军封锁战术以及送陆军登陆绞肉,轻松且有效得多。
从另一个角度也不难理解戈林的想法:如果英国因为被绞杀得船运力量不足而上了谈判桌,到时候肯定是雷德尔或者邓尼茨这些海军领导人最受元首嘉奖,海军地位继续提升,如果实施登陆更是要德国空军和陆海军分享功劳,但如果因为戈林的飞机歼灭了英国空军,然后英国人投降,那毫无疑问戈林在纳粹党内、德国空军在第三帝国全体武装力量中,地位之高都将无与伦比。
而这个时候,作者认为,正是需要希特勒在主张封锁为主的海军、主张空战为重的空军、以及积极策划登陆的陆军争夺不休的情形下,展现决断力,督促各方达成一致的时候。然而希特勒自己也是对于哪样更好举棋不定。而同时,希特勒又热衷于另一种渠道的解决英德纠纷:希望尽快通过外交渠道结束战争。
上文也分析过希特勒把轰炸目标改为伦敦的一大动机:既然英国先炸了柏林,那轰炸伦敦就没有了道德束缚,而根据杜黑以来的理论,猛烈轰炸大城市尤其首都能严重打击对方士气 , 而对方士气受损就更有可能希望结束战争,所以干嘛不轰炸伦敦,督促英国早点和谈呢?只是轰炸对对方士气的影响被高估了太多,反而轰炸伦敦放过机场让空战的有利形势被葬送。不过,这一切都要放到希特勒希望通过外交解决战争的背景下审视。
除了大棒之外,希特勒通过胡萝卜搞对英外交的计划书里也列举甚多,诸如通过瑞典的大使、通过国会大厦希特勒亲自演讲促和,甚至通过在葡萄牙和亲近希特勒的先王爱德华八世展开交谈,等等。作者还提出,考虑到米特福德、莫斯利、爱德华八世等英国人都在希特勒面前表示出对德国意识形态的亲近,而且,希特勒的求和努力也在开展,希特勒有英国人会上谈判桌的念想并不见得只能用愚蠢来形容。虽说英国致力于维持大陆均势,但哪怕对打破大陆均势的拿破仑,也签署过亚眠条约。此时法国失败,欧陆没有英国盟友,在没有盟友的情况下英国很少独自对抗另一强国。
作者着重强调的德方另一缺陷,便是情报方面。德国空军对于英国的地图绘制已经过时,对英国空军实力的估计也属于低估。前面说过,希特勒因为想从报复柏林被炸,打击英国士气,促成谈判这个角度对伦敦轰炸,但是,戈林也同样支持,只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他的情报机构表明德国空军基本把英国空军打得剩不了几架飞机了,而且,对英国飞机制造能力也存在低估。因此,戈林认为轰炸伦敦能引诱英国把剩余的少量飞机派上天空一举歼灭,压根不会想到这能给英国恢复制造能力的机会。对于英国雷达能力的估计也存在偏差。这对德国空军的目标选择都有关键影响。(UO 尼克注:这里福泽克对戈林的描述有问题,历史上戈林其实是反对轰炸伦敦的,当时支持轰炸伦敦的是他的参谋长耶顺内克上将、第 2 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元帅和第 8 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上将,戈林和第 3 航空队司令施佩勒元帅都是反对把主攻方向改为伦敦的。贝里斯特伦所著的 "The Battle of Britain, An Epic Conflict Revisited"一书中提到了戈林和耶顺内克关于此事的争论,当时耶顺内克为了给自己的观点背书,特地引用了另外一名将军的话,宣称只要集中力量轰炸伦敦就能 "6 周内就能搞定英国 ",结果戈林反问了耶内顺克这么一个问题," 你觉得如果柏林被夷为平地的话,我们德国会崩溃吗?",耶顺内克回答说," 当然不会!但是,英国人的斗志跟我们德国人可没法比 ",结果戈林听到这话以后,对自己的参谋长露出了一副忧心忡忡的表情,并简短地回复道," 恐怕你真的搞错了。" 事实证明,戈林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希特勒最终没有采纳戈林和施佩勒的意见,而是听取了凯塞林、里希特霍芬以及耶顺内克和他的参谋们的意见,选择把主攻方向从南部机场改为了伦敦)
德国陆军则是相反,其情报对英国地面部队兵力存在高估,这也无疑使得德军高层过于悲观地估计海狮计划前景。
总之,尽管有诸多缺陷,Forcyzk 认为德军海狮计划的可执行程度也远远没有传统看法主张的那样低。
另外,对于 Forcyzk 的观点,笔者本人也认为有一些还待商榷之处,在此列出并加以论述。
首先,对德国船运能力受限带来的困难可能有所低估。Forcyzk 这方面的数据其实不少。他指出德国为海狮计划准备了 174 艘运输商船,大部分都是 6000-8000 吨吃水的体型。然而由于没用办法利用港口,这些商船的卸货成了个不小的问题。德军得先靠扫雷艇、渔船开路,然后用 leichtes sturmboot 39 突击艇和橡皮艇等每艘搭载不到十人的小船把先遣部队送上岸。主要的商船上的兵力和货物只能随后通过驳船从运输船队运到海边。德国征集的驳船多达 2318 艘,吨位有 360 吨和 620 吨两种型号(前者可以搭载三辆中型坦克,后者四辆)。此外还有 426 艘拖船,以及 4 个潜水坦克营,每营 63 辆,在距离岸边 650 英尺水深不超过 50 英尺的地方从驳船潜入水中,然后依靠浮于水面的管道提供舱内空气,直到开到岸上。另有 52 辆 2 号 panzer ii 改进为了可漂浮坦克。整个行动力求 9.24 日从鹿特丹、安特卫普、加来、敦刻尔克、瑟堡等地将第一波部队近十万人送到不列颠南端,花十几天卸货、建立滩头,然后十月中旬等第二波装甲部队的支援。【mayasan 注 :1. 德国人的运力计算,我们按照平均 7000GT 来计算,那么是接近 120 万 GT。这个数字背后的维持部队水平我们可以参考昭 17 对菲律宾作战的运力。昭 17 菲律宾打的厉害的时候,其补给量要求是 89 万 GT,实际发运 62 万,运到 56 万。如果往前看,按照昭 16 年底,陆军接近 35000-40000 人登上去(含航空)计算,则那个月需要 20 万 GT 运力。而按照德军第一波是 10 万人规模来计算。那么你第一波就需要至少 60 万 GT 以上运力(含损失)。2. 如果考虑战况激烈,那么需要的船舶运输总吨会更加可怕。如昭 18,所罗门方向,陆军所需的船运补给量是 230 万 GT/ 年,实际运到是 180 万 GT。就这个运力,实际上还是远远不够的。3. 陆军作战所需的物资数量,实际上非常大。哪怕是日本的一个步兵大队,除去人之外,各种弹药和物资也有 900 立方 + 的大小。基本上,如果在没有港口的情况下,要装卸至少一天时间。4. 英吉利海峡水文情况,并不支持稳定的简易卸货——也就是从运输船到驳船,然后再去滩头的情况。这一点参考霸王行动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5. 我认为在登陆作战中,德国人虽然征集了很多驳船。考虑到需要抢滩,所以这批驳船都是一次性产物。这批东西如何抢滩把物资放下来?还有就是这批东西就算冲滩了,考虑到其无动力的特征(哪怕是弱动力),应该也回不去了。那么,等于德军从运输船到滩头的运输手段,实际上是一次性的产物。那么,10 万人的规模的部队。我们参考昭 16 最后一个月上菲律宾的日本部队水平,以及其那个月所需的物资数量,德军至少是要 40 万 GT 以上。如果考虑到德军还有坦克等机械化部队和燃料,那么我怀疑可能要到 60 万以上 GT。不考虑驳船损失,按照 360 和 620 的平均值乘以数量,所有的驳船也就是只能提供 112 万 GT 运力。那你觉得德军能支持几个月运输?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燃料问题 D day 的燃料,后来是通了油管的。我记得是 D+18 就通了。德军的燃料怎么办?另外,就算是拿下了滩头。我觉得德国人也没有能力弄个桑葚港那种东西】
尽管他提到了这些事实,但是一旦实施,真的可能像 Forcyzk 说的哪怕经受损失,也能耗上几个月吗?毕竟橡皮艇、驳船不是正规登陆艇(德国的 MFP 登陆艇直到 1941 年才服役),部分根本没有动力,行驶缓慢,运输和抢滩过程可靠性不敢保证。哪怕没有被英国军舰、水雷击沉,因为非战斗原因也会造成损失。虽然总共货船、驳船有百万吨的运力,但是投送到岸的效率不能保障。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德国准备海狮计划的各种船只很多都是莱茵河等欧洲重要经贸航道征集的。雷德尔反对海狮计划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这个计划的准备和实施会给内河航运带来恶果,进而影响到经济、工业的方方面面。那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施行海狮,这些船回不到欧陆内河,德国耗到英国和谈的能力需要打个大问号了。
第二,贬低了转而轰炸之前德国空军白天对英国战斗机力量的打击能力,过分强调德国夜间精准轰炸的作用。书中作者认为,德军对机场的轰炸没有作用,因为英国有太多机场可用而且还可以建立临时机场。英国的弱点在于雷达站、指挥中心、训练基地以及飞机工厂等等,用夜间轰炸可以避开英国战斗机拦截而且精准度也有所保障,最为可靠。这首先忽视了在 1940 年 8 月 24 日到 9 月 7 日之间德军的打击目标不止是机场,书中提到的指挥中心、训练人员、工厂统统遭到了攻击,尤其是指挥中心。其次,这些目标被打击,最关键是给德国战斗机部队提供了猎取英国战斗机的机会。而夜间轰炸虽然不会被英国战斗机击落,但也无法削弱英国战斗机力量。1940 年 9.7 日前英国战斗机损失多于补充,飞行员训练时间进一步压缩,空战形势逐渐有利于德国,前面的图片已经说得很清楚。Forczyk 没有很好地分析这方面数据,就说白天空袭没有作用。
第三,对德国海军战术的看法不敢苟同。作者认为,邓尼茨的吨位战无法有效让单一种类的重要物资得到特别针对。只专注总吨位不如在英帝国的石油、矿产、粮食进口上做重点打击,甚至还提出商船配合潜艇在大西洋西部的西印度群岛上登陆 300 人,瘫痪掉当地的英国石油产业。作者书中其实也指出,希特勒告诉雷德尔在西印度群岛所处的加勒比地区展开海军行动容易刺激美国,因此在德国对美宣战前一直不敢于此行动。事实上一向奉行门罗主义的美国人必然会对美洲任何地方起火感到极度不安。罗斯福为了打压孤立主义思潮的一个做法就是罗斯福大肆宣传英国人编造的一幅地图,声称这是德国人画出来,表示第三帝国要将美洲纳入势力范围的证据。如果德国人真的直接在加勒比地区用潜艇和军舰火炮轰击油田、派人登岛破坏,那罗斯福无疑会赢得宣传战胜利,声称德国人意图扩充势力威胁美国。就算英国殖民地油田损失巨大,美国也一定会援助以油轮,卖出德州等世界石油最丰富地区的资源。甚至提前爆发德国潜艇与美国驱逐舰和商船的冲突,让租借法案、中立区扩大、自由轮下水等美国对英国的巨大援助提前发生。而总吨位战在 1943 年以前战果辉煌,作用也很大,不能因为没有专一打击单个种类货物就忽视。原书已经提到本位面 1940 年底英国油料也很短缺。而此时英联邦的下水船只吨位都远远无法弥补英国船运损失。如果按照作者的专注于西印度洋的油田破坏、埋雷,而非在大西洋中部和东部搞总吨位战,也许英国油料供应会雪上加霜,但是万一刺激了美国怎么办?本位面总吨位战,按上图已经一清二楚,并不是败在战术没有作用,而是恰恰因为 1942 年开始美国巨大的下水吨位导致了尽管损失高居不下,净减吨位大幅减少,而 1943 年开始商船损失少于补充更是和美国造船业马力全开、大量飞机军舰用于反潜有关。如果刺激到美国,对德国大西洋海战的害处肯定大于利处。
第四,关于德军运输船队的行动时间有出入。在第六章分析英国海军拦截能力时,说道德国空军在白天对英国军舰威胁很大,因此德国运输船队会以小队形式在白天空军护航下行动;但在第七章模拟海狮计划会如何发展时,又说德国人会在夜间组织小队运输,来避免英国巡逻。这就没有一致性了。至于到底白天运输还是夜间,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应该还是白天有德军飞机加持下,英国海军损失更大,运输船队损失率更低。夜间的话只能说英国军舰也会面临上述诸多困难,但夜复一夜还是会造成登陆船队可观损失的。不过由于运输船航速低下、补给需求大,难说确保只在白天才有船只运送兵力物资、夜间取消一切输送是可行的。
第五,对苏联相关的认识有些异见。作者认为 1940 年 7 月 31 日著名的希特勒称英国寄希望于美国和苏联、打败苏联才能逼和英国并解放日本的力量对付美国的讲话并不代表对苏作战必然发生,只是一时想不到对英作战策略时的冲动。他称此时希特勒对和苏联作战没有太多想法。诚然,这时德国对苏作战的准备完全无法和年底巴巴罗萨计划确认后制定详细方案相媲美,但是希特勒这时对苏联的重视不宜低估。在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启动前,从 1940 年 7 月不列颠空战打响开始,OKH 就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的雏形 ------ 奥托计划了。虽然物资军队的正式筹集要等到巴巴罗萨计划定型,但此时针对对苏作战的进攻路线、所需兵力种种细节都已开展。其次,也是 Robert Forcyzk 没有提到的一点:希特勒对苏联的关注,不仅仅是来年即 41 年的全面战争,对 1940 年当下因为领土争端(尤其是罗马尼亚)导致剑拔弩张的担心,也在与日俱增。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材料就是 1942 年希特勒庆祝芬兰元帅曼纳海姆生日时的谈话音频记录 : https://b23.tv/L4vAb0c。在音频第 20 分钟左右处,希特勒说明了 1940 年秋天,也就是和英国空中激战正酣时,他对苏联在吞并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亚地区后,继续趁着德军东线无兵之时进攻罗马尼亚油田的深度担忧,甚至担心这会导致德国输掉战争。对于西线和南线牵制德军兵力等事,希特勒谈话中都有提及,但是对英国本土的登陆可行与否,希特勒只字未提。这也许能够说明,所谓的不列颠空战和海狮计划,在德国领导人的心中重要性未必像一般人想的那么大。甚至可以说,对陆地局势特别是苏联动向的不安,可能是影响希特勒不进攻英国的一个因素。哪怕按 Forcyzk 对德国没那么悲观的海狮行动前景判断,德军能守住滩头、夺取多佛,也得耗上累月,才能在两败俱伤的情形下结束战争。在德空军主力必须全力维持海峡运输、支援登陆场而陆军在罗马尼亚没有驻军同时,斯大林趁机打下罗马尼亚并非难事,苏联对德国的资源软肋控制会更深一步,也会造成巴尔干的动荡,德国在东欧被从东、南两面包围,形势更为被动。这样的情形显然不是德国人盼望的。
最后个人认为,德军对海狮计划无从下手,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不仅仅如上文所说德国海空军领导层不支持登陆、更热衷封锁或单纯空战,最高领导人这块,对海上行动更是一窍不通,从心底很忌惮。希特勒曾说过 " 在陆地上我是狮子,但在水上我不知从何入手 "。这句话被引用在 Walter Ansel 所著的 "Hitler Confronts England" 第 143 页中。纵观二战德军的军事行动,常常可以看到希特勒同将领们争论战争策略,要求别人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从法国战役到东线比比皆是。但是,针对对英国的登陆准备,希特勒很少过问细节,任由海军和陆军争执不休。最直接原因无疑就是,希特勒对海上行动一窍不通,非常畏惧这类作战,也不知如何插手。就连挪威战役也不过是面临至关重要的矿物运输被掐断的生死攸关境地时,才在雷德尔的推动下勉强同意行动。一旦对英国的登陆发起,希特勒自己不擅长指挥水面行动,无法乾纲独断,到时候必然是各军种各怀鬼胎:态度消极的海军甚至可能 " 保船避战 ",不给陆军提供太多支援;陆军反过来要求海军不顾实力消耗,防御足够宽的滩头;空军也可能不愿意配合海军来打击英国军舰停泊的港口。这样的局面下,希特勒为了不冒太多风险,更倾向于一面单纯实施海空作战一面等着英国人求和,就不奇怪了。
总之,Forcyzk 的这本书确实对海狮计划的可行性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也挑战了一些传统的固有观点(比如对皇家海军拦截能力的看法),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他大大低估了两栖登陆作战的难度系数),但整本书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并在历史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这次行动无法实施,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结合原书加以分析,也列出了一些异见,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