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比亚迪500万辆背后的血与泪,欢迎阅读。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记忆中王传福有三次落泪,一次为人才,一次为云轨,还有一次就是 8 月 9 日比亚迪 500 万辆下线现场。
驱车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向东 70 公里,就可抵达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全球总部。这里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俗称六角大楼。这栋六角大楼不仅是比亚迪的总部象征,更是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管理中枢。在六角大楼周边,环绕着比亚迪的实验室、生产车间、车辆测试中心等一系列与技术有关的建筑。
与其他车企老总不一样,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经常身着比亚迪工装,绝大部分时间都游走在这些技术中心,聊得最多的也是比亚迪相关研发技术。从 2008 年第一辆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到 2022 年第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用了整整 14 年。从 300 万辆到 500 万辆,比亚迪却只用了不到 1 年时间。14 年坚守与 1 年成果的互動,唤醒了王传福与比亚迪记忆中的诸多不易,也让这位技术 " 硬汉 " 面对上千人难掩哽咽。
记得 2007 年比亚迪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王传福喊出了 " 比亚迪将在 2025 年做到全球第一 " 的言论。人们不仅不相信这种论调,甚至把王传福的目标称之为 " 空话 "。从宣布造车那一刻起,资本、行业都曾不看好比亚迪。直到 2019 年前,造车对比亚迪来说,最大的目标就是 " 活下去 "。
王传福本来有很多路可以选择,只要比亚迪放弃新能源,说不定早在 2012 年、2015 年就会有不错的起色。但王传福偏偏不这样做,有人形容,王传福是一个梦想家,为梦哭为梦笑,他的梦里全是电池。不论从哪个角度评价比亚迪,谁都不能否认,比亚迪始终在尝试改变汽车。从磷酸铁锂到刀片电池,王传福想要翻越两座新能源汽车大山,一座是 " 续航 ",另一座是 " 安全 "。对王传福来说,市场是有周期的,但技术是永恒的。一辈子把电动汽车做好足矣。
2020 年至今,比亚迪终于等到了春天。无论是 2022 年还是 2023 年上半年,比亚迪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也实现了王传福 16 年前喊出的 " 全球第一 " 梦想。在外人看来,比亚迪取得今天的成绩了不起,但对王传福来说,或许这是比亚迪对技术坚守的回报。他心里明白,今后比亚迪的路还很长,不知为自己,也为中国汽车。
一部比亚迪造车史,半部新能源发展辛酸泪
哲学家曾说过,一切成功都有迹可循。比亚迪汽车的成功要从 2002 年讲起。2002 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等影响,王传福的比亚迪已经在全球电池行业崭露头角,一举拿下 40% 的镍镉电池市场,并且宣布进军手机锂电池行业。一系列的商业动作让刚刚在港股上市的比亚迪获得丰厚回报。
就在人们认为王传福会扎根电池时,2003 年,王传福开着一辆奔驰 S 级轿车进入厂区,要求工程师把车拆掉,拆车的目的就是为了造车。王传福对外放话:" 下半辈子我就干汽车了 "。
造电池出身的比亚迪投身造车行业,外界充斥着对比亚迪的嘲讽。比亚迪宣布造车后的当天,股价就跌了 20%。
2004 年北京车展,比亚迪对外亮相三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在 20 年前燃油车大行其道的市场下,外界对比亚迪造新能源车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但王传福认为这恰恰是机会。2005 年 9 月,比亚迪推出首款汽车—— F3。当时,比亚迪 F3 因酷似丰田花冠,被外界贴上抄袭标签。面对外界的质疑,王传福回应:"F3 是吸收了大量日韩汽车工业的成熟经验,采用了大量的非专利技术打造而成的,因此不涉及任何知识产权纠纷。" 王传福强调," 日韩汽车企业造车,都是一开始 COPY ( 复制 ) 、接下来做局部的 CHANGE ( 改变 ) 、然后积累到一定的阶段,才开始做全面的 DESIGN ( 设计 ) ,最后都取得了成功。比亚迪也将吸取这些成功路径的经验。" 不光是比亚迪,包括吉利、长城在内所有车企都有着类似经历的起家路。最终,比亚迪 F3 凭借高性价比与节能环保优势,迅速成为市场熱賣车型,当年销量达到 15993 辆,第二年全年销量攀升至 63153 辆,比亚迪拿到了造车入场券。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史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凭借 10 万级轿车实现产品普及;第二阶段以长城哈弗为代表,借助 SUV 产品爆发实现自主品牌崛起;第三阶段便是当下,以比亚迪为代表,依托新能源智能化浪潮变革,实现引领汽车行业。比亚迪当前的成绩是与中国车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
尽管新能源汽车路线还没有被市场认可,但比亚迪的造车逻辑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2008 年,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 · 巴菲特对比亚迪汽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通过旗下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 2.3 亿美元收购比亚迪 9.9% 的股份,这让比亚迪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尽管资本、政策开始倾向于新能源汽车,但比亚迪的发展仍经历了艰难险阻。对王传福来说,2012 年、2017 年和 2020 年都是比亚迪的发展机遇,但前两次无论天时还是地利都没有成就比亚迪。对王传福来说,技术被市场认可需要时间与概率,他等得起。为了搏新能源汽车商业赛道,在 2017 年整个燃油车市场向上发展中,比亚迪销量跌至过去 5 年谷底。为了活下去,比亚不得不优化燃油车技术,这才让来年销量回到 50 万辆。和 2017 年相比,2020 年比亚迪销量再次跌至历史谷底的 40.42 万辆,但这次比亚迪已经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市场渗透率机遇,决定彻底放弃不擅长的燃油车体系,最终换来 2021 年销量提升至 72 万辆,2022 年直接突破 184 万辆。
在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现场,王传福泪眼婆娑的向外界吐露了从没有讲过的心声,比亚迪也曾怕等不到 " 春天 "。截止 2019 年,比亚迪累计推出 20 个车系,176 款新能源车型,但市场声量仍不见好转。当时的王传福每天考虑的问题是比亚迪如何活下去。人总喜欢从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找出路,王传福也不例外。王传福曾言:" 技术壁垒都是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恐惧,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我对电动汽车有 200% 的信心,比亚迪要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
2021 年 5 月,比亚迪第一个 100 万辆汽车下线,从 2005 年 9 月比亚迪推出首款汽车 F3 算起,比亚迪进入百万俱乐部用时 15 年 8 个月。比亚迪也成为国内首家迈入新能源汽车 " 百万辆俱乐部 " 的中国品牌。在下线现场,王传福激动的表示:" 这是一个新节点,更是新起点。在新台阶上,比亚迪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继续专注技术创新,坚持完善售后服务。"
此后比亚迪加紧产品与技术投放节奏,比亚迪汉、宋 PLUS DM-i 等车型陆续投放。2022 年 5 月,比亚迪第 2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这距离第 100 万辆下线仅隔 1 年时间。从 200 万辆到第 300 万辆,比亚迪用时再度缩短为半年。对于第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王传福表示:" 第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是比亚迪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最佳注脚。"
2023 年 8 月 9 日,距离第 300 万辆下线时间仅仅过去 9 个月,比亚迪再次宣布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意味着比亚迪平均每天可以生产出 7407 辆新能源汽车。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 1620 万辆,也就是说,当前市面上每 10 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三辆是比亚迪。
比亚迪的发展正如王传福所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注脚。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 374.7 万辆,同比增长 44.1%,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 28.3%,比亚迪销量占到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近一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汽车十三行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比亚迪的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脚步将推迟好几年。
在技术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效率是比亚迪的另外一个竞争力。目前,比亚迪共有广东深圳、湖南长沙、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等在内 9 大生产基地,所有工厂累加总面积超过 700 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新加坡的面积。仅比亚迪的工厂工程建设用钢量,就占到全国民用钢厂产量的一半以上。在这九座工厂中,襄阳工厂目从签约到 " 五证同发 " 只用了 33 天,土地挂牌到摘牌也只花了 2 天时间,一期项目已经于去年 4 月 27 日开工建设,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140 亿元。
在产能方面,比亚迪工厂同样展现出高效特性。深圳工厂作为比亚迪工厂的主力生产基地,目前每个月产能上限为 3.5 万辆左右,日均生产量达到了 1100 辆以上。截至目前,比亚迪全国的九大生产基地中八大工厂都已经实现投产,整个比亚迪现有总产能已超过 195 万辆。随着九家工厂后期扩能,预计今年 10 月比亚迪总产能将达到每年 300 万辆水平,充分保障后续 " 第 600 万辆、700 万辆…… " 销量迅速达成。
比亚迪用 20 年做一道证明题
回顾造车的 20 年,比亚迪与王传福都曾被外界低估。但王传福从不认输,每一次面对市场变革,比亚迪都会做出调整,这种调整与其他车企不同,比亚迪的内核是技术。王传福形容,比亚迪有技术 " 鱼池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芯片、电动车、轨道交通等都是 " 鱼池 " 里的 " 大鱼 "。市场需要时,比亚迪就捞一条出来。20 年的造车经历,王传福形容自己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中国汽车可以走出去,走出自己的道路。
从 2003 年第一辆车到 2023 年第 500 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许多人感叹比亚迪赌对了赛道。王传福恰恰不这么看。在他眼里,比亚迪从不做豪赌的事:" 我们有超过九万名工程师夜以继日地研究中国或世界所需要的技术,研究各种技术方向,比如新能源技术、太阳能技术。我胆子很小,我根本不会去豪赌。"
作为比亚迪首款新能源汽车,比亚迪 F3DM 于 2008 年推出,搭载 1.0 升发动机和电机组成的 DM 混动系统,可以在纯电动 ( EV ) 和混合动力 ( HEV ) 这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这一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仅为 899 辆,市占率几乎可忽略不计。在新能源汽车起步维艰的阶段,比亚迪没有放弃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坚持。用王传福的话形容,中国有 72% 的石油依靠进口,石油有 70% 用于交通,汽车消耗了中国石油 70% 份额。从这三个 70% 可以感受到,中国发展电动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紧迫性,比亚迪有责任通过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亚迪内部也有人主张放弃混动技术的研发,但王传福认为混动技术是未来市场需求,他拍板决定不仅要继续研发混动技术,而且要加大投入。比亚迪于 2013 年推出搭载第二代 DM 混动技术的秦,2018 年推出搭载第三代 DM 混动技术的全新一代唐。2021 年比亚迪在此前基础上推出了混动技术巅峰之作 DM-i。DM-i 超级混动架构做到了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 100% 自主研发,得益于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体系,通过无数次高效率的迭代后,比亚迪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走完了传统车企一百年走过的路。目前,比亚迪混动车型已经占到全部销量的半壁江山。
对于技术,王传福有着几乎执拗的坚守。2023 年 2 月 23 日,比亚迪在北京举办仰望技术解析会,仰望 U8 搭载的易四方技术平台首次被外界熟知。事实上,易四方的概念王传福早在 2004 年就已提出。当时,比亚迪在发布的 ET 概念车中首次亮相了轮边电机技术,即通过四个电机来独立控制四个轮的扭矩。
有人曾回忆,20 年前听王传福将这一技术的时候,比亚迪许多研发人员还都是应届大学生,在当时新能源汽车行业刚起步产业配套不成熟的大环境下,量产四电机技术需要高性能电池、大功率集成电机、高效电控、精准的軟體控制能力,没有人认为这一技术能够成为现实。20 年后,曾经的大学生也变成了人到中年的比亚迪工程团队核心,此时再看易四方技术,这些工程师不得不感慨王传福的技术战略眼光。
比亚迪以电池技术起家,为电池生为电池死。2020 年 3 月 29 日,在比亚迪发布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当天,王传福亲赴深圳卫视现场观看针对三元锂、普通磷酸铁锂和刀片电池的针刺试验,结果三元电池发生爆燃、普通磷酸铁锂电池冒烟、起火,唯独刀片电池针刺后连旁边放的鸡蛋都没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低于 60 度。
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同时又是电池供应商。为了让电池解决续航与安全两大难题,王传福决定将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板块进行分拆。按照王传福的计划,2020 年 3 月,比亚迪正式宣布成立弗迪公司,新公司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业务。根据新能源乘用车终端数据统计显示,2023 年上半年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弗迪动力公司在多个榜单中位居第一。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PACK 及 BMS 装机量均为 291.49 万套,同比增长 39.43%。弗迪电池以 38.1% 的市场份额位列 PACK 装机量榜单第一,远超宁德时代和特斯拉。电机和驱动方面,弗迪动力均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在电驱系统装机量排行榜中,弗迪动力以 62.1 万套装机量排名第一,市占率为 29.1%,驱动电机装机量排行榜中,弗迪动力以 35.4% 的市场份额排第一。电控方面,弗迪动力以 35.5% 的市场份额在排在第一。在上述几个榜单中,弗迪电池和弗迪动力增长速度惊人,同比增长维持在 90% 左右。
王传福对于技术的痴迷不止于混动、电池。自 2020 年以来,比亚迪陆续发布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CTB 车身电池一体化……进入 2023 年之后,比亚迪又先后发布了 " 易四方 " 和 " 云辇 " 两项技术。技术的高效产出与比亚迪背后的高研发投入密切相关。根据比亚迪财报显示,比亚迪 2022 年的研发费用高达 202.23 亿元,研发投入居于中国新能源车企前列。梳理发现,造车至今比亚迪一直保持高研发投入,有 11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净利润,更有甚者在 2018 年至 2021 年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是净利润的三到四倍。在外界看来比亚迪的 " 烧钱 " 行为,在王传福看来,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要保证技术研发,就必须要不断进行高研发投入。
高研发也曾让比亚迪痛失人才。2013 年,其他车企高薪挖走比亚迪研究院核心技术负责人,面对人才流失,王传福也曾深感愧疚。在 2014 年比亚迪 20 周年大会上,王传福当着 700 多位高层员工掩面而泣。他希望大家理解技术对比亚迪的重要性。
如今,比亚迪近 60 万名员工当中工程师数量就超 9 万名,形成了 11 座研究院,平均每个工作日申报专利达 15 项。2023 年,比亚迪还将继续招聘 3 万名应届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为 80.8%。正是坚持超前过度研发,不仅为比亚迪带来 4 万件的技术专利,更让比亚迪实现一家企业掌握整条产业链的奇迹,从而让比亚迪长期保持高效技术迭代更新能力。
比亚迪的下一个 " 高点 "
根据数据显示,2023 年 7 月比亚迪销量 26.22 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为 26.11 万辆,同比增长约 61.3%。2023 年前 7 月,比亚迪累计销量为 151.78 万辆,同比增长 87.63%。无论单月销量还是累计销量,比亚迪均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销量走高同时,比亚迪汽车产品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正由 " 哑铃型 " 向 " 纺锤型 " 转变,所谓 " 哑铃型 " 是指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两个极端,即 10 万级以下低端车型和 30 万级以上的高端豪华车型,而 " 纺锤型 " 是指售价在 15-25 万级区间的新能源车型。
通过梳理比亚迪前 7 月车型销量情况发现,其中秦、元、宋 PLUS 系列、海豚、汉成为前 7 月销量 TOP5 车型,5 款车型占到比亚迪总体销量近 7 成。比亚迪 TOP5 的平均售价区间为 13.90-20.77 万元。据 IHS Markit 预测,2030 年定位 15 至 25 万元的主流新能源汽车产品将拥有 60% 的市场份额。两组数据表明,比亚迪销量结构已经提前进入 " 纺锤型 " 时代。
除了产品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之外,在品牌规划方面,目前比亚迪已经形成比亚迪、腾势、仰望、方程豹四大品牌。比亚迪主打 30 万元以下市场,比亚迪品牌涵盖王朝系列和海洋网系列;腾势品牌则主打 30-50 万区间的高端市场,上市车型目前有腾势 D9、腾势 N7 等车型。数据显示,腾势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 56751 辆,腾势 D9 更是连续半年稳坐 30 万以上豪华 MPV 市场销量第一。腾势后续还将推出轿车、都市跑车等车型,充分满足用户高端新能源用车需求。
仰望品牌则主打百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款车型仰望 U8 定位高端硬派越野 SUV。未来,仰望还将建立自营渠道,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体验中心。全新的个性化品牌方程豹,则意指比亚迪探索数字世界的专业智慧和精神,该品牌定位在腾势和仰望之间,主打多品类、独特性,覆盖专注于越野的硬派 SUV 以及跑车等车型。目前,比亚迪旗下品牌已经实现 10-100 万区间的品牌车型全覆盖,实现从入门到豪华全布局品牌矩阵,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涵盖全部细分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一切动能要看技术展现到市场上的反馈。在新能源车企普遍处于 " 增量不增利 " 的大背景下,比亚迪经营质量有效保障技术与产品序列的裂变。根据比亚迪发布的 2023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2023 年上半年,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 105 亿 ~117 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 192.05%~225.4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 93 亿 ~103 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206.99%~240%。这意味着比亚迪在研发上依然可以保持高额投入,对于渠道营销建设同样不受资金掣肘。与其他新能源车企相比,比亚迪更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未来的市场发展,王传福认为:"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上半场正在进行,围绕上半场的产业链,比亚迪功率半导体和电池材料也布局很深。下半场,芯片 +5G,比亚迪的核心技术一个都不能少。" 在 500 万辆下线现场,王传福列举了两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会持续攀升,2022 年达到 27.6%,2023 年预估将达到 37%,2025 年将达到 60%;新能源汽车变革浪潮中,中国品牌市占率趋势也在呈现上升态势,2023 年上半年已经达到 53%,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70%。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较量中将大有可为。
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增量来源——海外市场,2023 年 7 月,比亚迪乘用车出口达 1.82 万辆,达到今年比亚迪乘用车出口最高点。2023 年前 7 月,比亚迪累计出口达 9.25 万辆,远超 2022 年全年总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巴西、新西兰等 53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以色列、泰国等国家,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形成领先优势。
20 年时间,从零开始创造一切。为了证明新能源汽车这条路没有选错,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坚守了 20 年,也被人质疑了 20 年。在外人眼中,500 万辆是评价比亚迪成功的标志,但对 57 岁的王传福来说,500 万辆让他想起比亚迪 20 年造车经历的血与泪。这一切就像王传福的眼泪一样,承载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光辉岁月。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汽车之家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