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三部“斯大林格勒”电影,斯大林形象日益黯淡,比基尼痕却愈清晰,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学私秘 Author 文学私秘
苏联及它的继承者俄罗斯,拍了三部 " 斯大林格勒 " 电影。
分别是:1949 年,苏联导演弗拉基米尔 · 彼得洛夫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0 年,奥泽洛夫导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2013 年,费奥多尔 · 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2013 年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曾经在国内放映过,电影很有好莱坞战争电影的特效奇观,它的主题,也很具有国际性,唯一丧失的是它的俄罗斯立场与基调。
2013 版
耐人寻味的是,2013 年版突兀地表现了在历史上应该属于俄奸的女性与德国兵在战火中搭建起了以欲望为基础的爱情升华,就像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里的中国妓女在同一个战争上,也与洋人惜惜相惺,建立起了铁血中的鸳鸯情。
2013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导演费奥多尔 · 邦达尔丘克在 1990 年版里出演了一个狙击手。当时他才 23 岁,还没有从电影学院的毕业,他能够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不能不说与他的父亲也是一名著名的导演有关。其父曾导演过《战争与和平》,并在电影里扮演彼埃尔。
1990 版
费奥多尔 · 邦达尔丘克在 1990 年版的电影中,与一名女兵在战场上建立了感情,他也教会了这名女兵如何使用狙击武器。
后来女兵打死了德国兵,女兵痛苦不已,反映出 1990 年拍摄电影时代苏联文化圈里弥漫的所谓人道主义基调。
这一个狙击手的情节,在 2013 年版里也被导演继承了过来,不过,由演员升格成导演的费奥多尔 · 邦达尔丘克在 2013 年版的电影里,设计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节,就是苏联的狙击手,一枪干掉了那个与德国兵卿卿我我的俄国女人,给人的感觉,德国兵还有人情味,而苏联狙击手,却没有基本的人性。在电影的语境里,至少在人性的层面上,苏联士兵远不如德国兵那样富有情感的深度。
2013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取得了可观的票房,但俄罗斯的观众,却对这部电影嗤之以鼻。在俄罗斯的网站上,随处可见观众留言,认为 2013 版还不如 1990 年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早被拍成电影是在 1949 年。
从 1949 年到 1990 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斯大林的形象越来越黯淡,从之前的一个料事如神的圣者,蜕化成一个不懂军事、阴鸷暴戾、心胸狭窄的阴谋家。
1990 年版里的斯大林形象,甚至比导演奥泽洛夫之前拍摄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更为黯淡,更具有阴森的色彩。
1990 年拍摄电影的时候,正是所谓的改革时期,对斯大林的评价再次下滑,加上奥泽洛夫在拍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没有经费,不得不向好莱坞的华纳兄弟求助,化缘来了资金,得以电影能够进入拍摄程式,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崔可夫由美国演员扮演,而电影的基调,也在这种迎合西方的调门中,不得不作出同样的让步,这也就很自然地导致斯大林的形象进一步跌跌不休。
1949 版
我们注意一下,在 1949 年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里,一开始,斯大林站在地图前,就未卜先知,神定气闲地发声,预测敌人的下一步的攻击方向,是 " 斯大林格勒 " 方向。
而站在边上的华西列夫斯基则是频频点头。
我们看看 1949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剧本里是如何表现斯大林这一段料事如神的业绩的:
斯大林:很清楚——他们是向斯大林格勒进攻。
(长时的沉默。斯大林在办公室内走来走去,吸烟)
斯:我們要第二次打退敌人对这个城市的进攻了。
华西列甫斯基:是个最大的战略点。
斯(沉默一下):把斯大林格勒送给敌人——那就是说把所有的优势都交敌人。保卫这个城市——就是说把敌人的双手捆起来,给他的交通线造成威胁。
华(自言自语):完全正确。
斯:无疑的,占领斯大林格勒——是这次战役中,日耳曼总司令部的战略计划的最重要部分。(略停)我們还不了解计划的全部细节。不过我觉得这个计划,比去年占领莫斯科的计划更冒险……陈腐的,尽人皆知的战术。一個强有力的楔子,进攻中的打击。这办法已经吓唬不住我們了。我们有了经验。(略停)不过两翼伸展出去太长,华西列甫斯基同志,还是不应该忘记的。
华:我明白,斯大林同志。
斯:对于敌人的两翼必需经常不断地监视,而且要记下每一个德国的新师或希特勒同盟者的师的出现。这很要紧。
华:遵命,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的谈话,根本用不了判断与思考,只要凭直觉就可以了,好像是从当代穿越回到那个年代,复述着即将发生的历史:" 很清楚 "、" 无疑的 "、" 尽人皆知的战术 "。两个人的对话,给人的印象,苏联一方对希特勒的进攻方向判断没有遇到一点障碍,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拿捏了应战的位置。
其实战争的真正困难,恰恰是对敌人下一步战术的预期。斯大林嘴里说出的 " 很清楚 "、" 无疑的 "、" 尽人皆知 " 反而是削弱了决策的艰难性,也贬损了自己一方的智慧。
到了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斯大林与 1949 年版中的他判若两人,在电影里,他的每一步的决策,都是错误的。
在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里,一开始就介绍了红色特工从德国打探到的情报,明确无误地告诉苏联的大本营,希特勒在 1942 年夏季的进攻方向就是斯大林格勒,但是斯大林偏偏不相信,这与 1949 年版的斯大林 " 很清楚 "、" 无疑的 "、" 尽人皆知 " 的判断,完全是南辕北辙。
在 1949 年版中,对苏联一方发动的 " 哈尔科夫战役 " 一笔带过。电影通过话外音交代:
"1942 年 6 月里,敌人以坦克部队向前猛攻,他们冲破了我军铁木辛哥指挥的西南战线,德国保卢斯第六军和郭达的第四坦克军占领了米列罗沃、康基密洛嘎、莫罗索斯卡亚、伯克斯卡亚。"
但在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却在第一场大本营的研究戏分里,就交代了 " 哈尔科夫战役 " 的决策过程,会议上,铁木辛哥提出发动 " 哈尔科夫战役 ",其他将领都缄默不言,尤其是朱可夫委婉地表示了反对态度,但电影里的斯大林被设定成急攻近利的个性,当即站位在铁木辛哥这一边,从而拍板决定了启动 " 哈尔科夫战役 "。
" 哈尔科夫战役 " 开始后,苏联军队恰恰踢到了德军的钢板上,与有备而来的德军迎头冲撞,损失惨重。
在交代这段战史的时候,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还表现了斯大林打电话到前线,接电话的是赫鲁晓夫,赫氏当时的身份是政委,他言之凿凿地表示,一定会取得战役的胜利,实际上,赫氏用他的误判,诱导了斯大林进一步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里也可以看出 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赫鲁晓夫也没有给予好脸色。虽然日后赫鲁晓夫在贬损斯大林的形象方向,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 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里,电影却将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捆绑在一起,把他们塑造成对于战场态势颟顸无知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指挥官。
而电影尤其交代是斯大林下令把赫鲁晓夫的儿子送往前线,导致他在前线丧生,通过这一个有一点无厘头的情节(因为斯大林不可能过问到一个士兵的去向),暗示日后赫鲁晓夫为什么对斯大林恨之入骨,隐藏着这么一个杀子之痛。
总之,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箭双雕地把斯大林与赫鲁晓夫都描写成一类缺乏远见卓识的指挥官,虽然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最终成了二战的轉捩點,但剧中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却没有对这场战役的胜利提供任何有益的思考与谋略。
最终,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后半段把战争胜利的重点,放在了崔可夫的身上,而崔可夫的扮演者来自于美国,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便曲曲弯弯地给人一种错觉,是一个好莱坞面孔的英雄在决定着这场发生在俄罗斯土地上的历史轉捩點的尘埃落定。
这就是末代苏联电影里的对斯大林进一步变本加厉的毁尸灭迹态度。
可以说,斯大林的印痕越来越黯淡了。
与之逆向生长的是,女性的裸体上的印痕,却越来越清晰了。
在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里出现了一群女兵洗澡的场面,但这个场面中,女兵身上的比基尼印痕清晰可见。
而比基尼的发明时间在 1946 年,因此电影里的女兵裸浴的场面,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 IMDb)里,直接被标志为电影的一个明显的穿帮。
到了 2013 年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分别用两个俄罗斯女孩与苏军士兵、德国士兵的爱情粉色,为战争残酷增添了许多艳情的成份。
对女性身体的进一步开掘,也使得这部电影在战争残酷的天幕下,笼罩上了 " 色戒 " 的平行世界。这也成了日后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题材电影里的一个难以逃脱的主题。
回过头来看,1949 版《斯大林格勒战役》里,没有一点女人的绯红色,因为那个时代离战争的时间太近,深知在残酷的战争里,罗曼蒂克的欲望与爱情,是难以有存活的空间的,但在时过境迁之后,能够与战争同样具有刺激性的,只能依靠这种信手拈来、任意组合的爱情调味品了。
这也是俄罗斯的电影观众对这种绯色主题日益挤走了电影的核心主题深感厌恶的原因。
也许俄罗斯电影里真正需要回归的是斯大林而不是留着比基尼印痕的赝品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