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月入10万?小耳朵卤菜,正在收割谁的梦,欢迎阅读。
真正的商机永远藏在脚踏实地的经营中。
摆摊小耳朵卤菜,月入 10 万?
"2025 年选择摆摊,卖超大里脊肉夹饼,一年就能存够 80 万元!"
" 孩子该交学费了,看我摆摊一天把一个月 1000 多元的学费挣出来。"
" 摆摊日常,两小时卖两三百斤卤菜,月入 10 万元!
社交媒体上,关于摆摊暴富的传闻层出不穷,日前,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小耳朵卤菜。有关 # 小耳朵卤菜 # 的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而在抖音上,相关话题的总播放量已高达 45 亿次。
在这股浪潮中,最据话题度的应属安徽的胡师傅,他自称是胡师傅小耳朵卤菜的创始人,从去年开始摆摊,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生意爆火。他在抖音频繁更新摆摊日常,视频点赞量动辄破万。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胡师傅抖音粉丝数量超过 74 万。每天下午,胡师傅出摊 2 小时,直播观看人数一度超过 10 万人,与许多依靠才艺、颜值的网红不同,他只靠一小耳朵卤菜,便在网络上站稳了脚跟。
小耳朵卤菜食材样式很多,有荤有素,肉菜有猪蹄、猪头肉、红肠、牛肉,鸭肠、鸭头、鸭胗等,素菜有藕片、海带、腐竹、豆角、香菇、莴笋、豆干等。其中蔬菜的价格为 3 元 / 个,肉食按斤称重价格 10-50 元不等。
很多顾客慕名而来,跨越几百甚至几千公里来打卡品尝,排队时间两个小时起,甚至还有本地人做起了胡师傅的黄牛,由于生意太火爆,胡师傅要求每人限购 50 元。
这种小耳朵卤菜真的有这么好吃吗?一位名为 " 我不想吃饭 " 的美食博主亲自到安徽排了 3 个小时队,在尝了一口后表示味道一言难尽:" ‘卤味没有浸入食材内部’、‘食材都放到一个锅里煮出来的味道都一样’、‘猪头肉渗血水’ " 等,还吐槽为 " 调料刺客 "。
随着胡师傅的爆红,一些细心的网友开始发现其中的 " 疑点 "。有路人实拍视频显示,摊位周边总是围着一群 " 工作人员 ",忙着调整机位、补妆和维持秩序。更有细心者认出,某些 " 顾客 " 在不同城市的视频中频繁出现,举止专业,疑似职业群演。
第一批小耳朵卤菜学徒们已陆续倒闭
尽管质疑声不断,胡师傅的小耳朵卤菜依然热度不减,甚至吸引了大量创业者跟风入局。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表面上是卖卤菜,实际上是在打造个人 IP,最终目的是售卖培训课程。
据悉,胡师傅开启了全国收徒模式,以 3980 元高价售卖配方并承诺三天速成,若距离比较远还可线上教授,这一举动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
当越来越多人被摆摊视频吸引,交钱拜师、购买设备、辞职创业,现实却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 3 月初,河北衡水的一对夫妇被专程前往安徽学习技术,缴了 2980 元的学费。培训结束后,他们又购置三轮车、小耳朵、食材等设备,信心满满地回到老家开摊。
结果摆了 20 多天,生意一直没有起色,大多数时候一天只卖出去五六十元,最好的一天也就卖出去了 300 多元,收回成本都遥遥无期。
" 一小耳朵卤菜,师傅说他一个半小时就能卖完,我几天都卖不完。当初交学费的时候看到师傅那有很多人排队,到自己出摊就空无一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对夫妇不停吐槽。
更雪上加霜的是,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耳朵卤菜摊,从菜品、摆放方式到营销话术都几乎一模一样,显然大家都是 " 一个师傅带出来的 "。
同样的,这些摊主的生意也都惨淡,市场已被同质化竞争淹没。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徒交学费摆摊却以失败告终,终于有倒闭的学员站出来揭露整个摆摊暴富模式其实是一场营销骗局,并非真实的市场机会。
他们通过建群号召 " 演员 " 排队购买,卖货后截图发群里退钱,之后安排人发短视频,花钱投流,线上流量起来后,就开始收割学员,卖配方来变现。当学徒赚不到钱质疑时,就推卸责任,会说没有做好线上引流工作,以致于线下没人买,总之坚决不退费。
当前,在短视频平台上,声称胡师傅的账号就有 20 多个,内容相似,拍摄手法、台词、甚至 " 排队顾客 " 都大差不差。还有声称是胡师傅徒弟的 " 张师傅 "" 刘师傅 " 等,也开始拍视频晒销量,继续诱导新学员加入。
摆摊界的 " 韭菜诱捕器 " 越来越多
那么,为什么小耳朵卤菜会火?
1. 视觉冲击力强。一口小耳朵直接摆在摊位上,肉类与素菜被小耳朵装满,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感,比传统卤味店里装在玻璃柜里的小份卤味更吸引人。
2. 短视频放大效应。摊位前排着长队,摊主熟练地捞起一块块卤肉,刷刷切片,手机镜头一拍,配上热闹的音乐,这样的作品在短视频平台上极具吸引力,很容易让人产生 " 这生意真火 " 的错觉。
3." 风口效应 " 加持。近几年,许多地摊食品都曾短暂爆火,舒芙蕾、提拉米苏、地摊牛排、手工汉堡等都曾在短视频平台刷屏,经营模式却很难经得起考量。同样的套路,如今复制到了小耳朵卤菜上。
类似的地摊创业骗局早已屡见不鲜,比如提拉米苏,有人直播卖提拉米苏,后面排着长队,看起来一天能卖出几百块蛋糕,轻松日入上千。 然而,真正的利润来源并不是蛋糕,而是后续的培训课程和设备销售。
一块提拉米苏的制作成本非常高,大概在 18 元左右,还不算人工和水电。 其主要材料奶油、鸡蛋、马斯卡彭,无法隔夜保存,意味着当天卖不出去全部报废。
同样的还有 19.9 元地摊牛排," 周六生意爆表、四小时卖出 200 多份 "、" 三小时收入 2500+"…… 这些短视频的标题带来的视觉冲击巨大,让人觉得个一本万利的生意,实际却面临 " 科技与狠活 " 的鄙夷。
短视频餐饮的成功模式,往往是这样的:
第一步:制造 " 火爆 " 假象:拍视频、安排排队顾客,制造 " 生意爆满 " 的错觉。
第二步:割韭菜:让更多人以为这个项目 " 低成本、高回报 ",收取培训费、加盟费。
第三步:流量转移,换个项目再来一次:当市场开始质疑,或者项目热度下降,团队便迅速转移,寻找下一个 " 网红餐饮 " 风口,重复同样的套路。
然而对于想创业的餐饮人来说,真正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成本控制、竞争环境,而不是被社交平台上的流量泡沫迷惑。
小结
有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新开门店高度依赖短视频引流,然而它们的平均存活周期却只有 8 个月。这意味着,多数短视频爆款餐饮品牌,昙花一现的可能性远大于长期生存的机会。
某 MCN 机构负责人坦言:" 我们要求合作商家每日必须产出 3 条‘高冲突性’视频,剧情比味道更重要。 "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催生怪象:安徽某学员为拍 " 顾客争抢 " 视频,故意少备货品导致真实消费者空手而归,最终引发肢体冲突。
当 2980 元的培训课教授的核心内容是 " 如何拍摄引流视频 ",这究竟是在传播技艺,还是批量生产 " 戏精摊主 "? 正如网友的辛辣评论:" 昨天你雇人排队买卤菜,今天学员排队交学费,明天该轮到谁排队了? "
短视频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关注,但 " 流量至上 " 不能取代了 " 产品至上 "。餐饮业的护城河,从来不在镜头前,而在灶台上。
对餐饮人来说,创业之前可以先做好规划,包括选择产品(尽量避免网红产品)、选址(人流量大的地方远比短视频流量加持更实际),还需要计算好利润成本,了解真实的消费需求。
真正的商机永远藏在脚踏实地的经营中,当创业者将精力聚焦于产品打磨、用户体验和模式创新时,那些精心设计的骗局自然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餐企老板内参 ",作者:内参君,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