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大幅降价和进入中国市场,未必救得了特斯拉FSD,欢迎阅读。
在宣布裁员之后,特斯拉继续 " 下猛药 ",这一次的对象是 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主驾驶)。
据海外报道,特斯拉正式调整 FSD 的买断价格,从 12000 美元降低至 8000 美元,降价幅度换算成人民币约 27400 元。除了降低套餐的买断价格外,特斯拉在北美地区(加拿大和美国)同步降低了 FSD 的月度订阅价格,从过去的 199 美元降低至 99 美元,相当于每月节省 700 元人民币。
特斯拉此举显然是之前马斯克不满意 FSD 选装率事件的延伸,正如中国汽车厂商热衷于打价格战一样,特斯拉也意识到在海外市场中 " 价格 " 同样是左右用户接受 FSD 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马斯克在回复用户留言时提到 FSD" 可能很快会进入到中国市场 " ——对于提升 FSD 覆盖率,这一举措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
目前特斯拉的历史总销量超过 550 万辆,光在北美就已经卖出了近 200 万辆,但看家本领 FSD 的覆盖率却不理想,2023 年 1 月的数据显示在北美地区的订阅用户数量为 40 万,渗透率接近 25%。
问题在于,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最早支持特斯拉的 " 铁杆粉 ",可能是因为定价过高,数据显示 2023 年新购车用户选配 FSD 的概率降低至 2%,显然这才是马斯克忧心忡忡的原因。
所以说为了扩大 FSD 的覆盖面,降价和开拓新市场势在必行。只不过,进入中国市场能否壮大 FSD 的群众基础并不好说,另一方面通过智能驾驶吸引消费者选购特斯拉电车的策略,在中国市场也未必行得通。
从如今的角度看,特斯拉主要销售的车型如 Model 3/Y/X/S 似乎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如今纯电动车已经满地跑,过去特斯拉电车领先的地方大多已经不再领先,如果不是凭借从前积攒下来的用户口碑和品牌知名度,特斯拉的全球销量可能更不乐观。
换言之,过去特斯拉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 " 过人的技术 ",而在诸多的新鲜技术中,无疑 FSD 是最具颠覆性的。简单来说,FSD 的领先优势体现在 " 底层技术 " 和 " 综合体验 " 上。
" 底层技术 " 是指,特斯拉 FSD 几乎可以视为全球智能驾驶的技术风向标,现在我们知道的大多数智驾技术都是由 FSD 首发。
举个例子,被认为是新一代智驾技术核心的 "BEV+Transformer+OCC" 组合几乎全部由特斯拉首发,其中 BEV+Transformer 的技术底座在 2021 年的特斯拉 AI Day 上亮相,一举解决了业界内 " 如何不依赖高精地图实现环境感知 " 的难题。现在几乎所有车企的智驾技术都是基于这一方案实现,而作为 " 纯视觉智驾 " 技术方案的鼻祖和坚定支持者,特斯拉的相关研究同样为行业指明方向。
2023 年特斯拉推出 FSD 的 V12 Beta 版本,带来了传闻已久的 " 端到端 " 技术。据马斯克介绍,应用 " 端到端 " 技术的 FSD 利用 AI 大模型处理智驾从感知到执行过程中的所有中间环节,极大地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省去了 " 数百万行代码 ",令行业大吃一惊。
紧接着,包括小鹏在内的智驾头部企业宣布跟进 " 端到端 " 技术方案,包括广汽研究院等机构也开始探讨端到端技术对于智驾能力的真实价值,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
而在 " 综合体验 " 层面,FSD 在 " 完全体 " 的情况下和国内的智驾方案一样能够提供全场景的领航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泊车体验,马斯克也没少在 "X"(推特)上直播使用 FSD,甚至之前找扎克伯格线下约架就是开着 FSD 过去的,而且整个过程中 0 接管。
由此可见,从技术和体验两个层面来看,理论状态下 FSD 就是当下最好的智能驾驶系统,而且从全球范围看它也是所有智能驾驶系统的标杆。在那个 " 我有人无 " 的时代,相信包括 FSD 在内的技术优势就是消费者甘愿当 " 小白鼠 " 尝鲜特斯拉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这一次的降价和打算进入中国市场,都体现了特斯拉对 FSD,也就是核心技术的重新聚焦,相较之下价格的调整就显得旁枝末节了。只不过在中国市场中有我们自己的 " 遥遥领先 " 智驾技术,特斯拉 FSD 真实水平如何尚未可知。而且特斯拉 FSD 的大降价中国市场尚未同步,6 万元的价格相信也很难吸引新用户选配。
如果论绝对的技术高度,特斯拉 FSD 凭借 Dojo 超算系统、" 端到端 " 技术等依然能够保持领先,但需要强调的是,智驾是需要和当地实际场景强结合的技术,也就是说哪怕 FSD 在美国表现出色,也不可能平移到中国市场就能万无一失。
以国内第一梯队的华为 ADS 2.0 和小鹏的 XNGP 为例,他们已经能够实现基本覆盖全国的混合场景领航辅助驾驶,而且在特色场景中进行了优化。举个例子,上述二者都有针对行人横穿、鬼探头等突发情况进行优化,同时华为 ADS 2.0 还强调了不同速網域下的 AEB 主动安全能力,探测范围也从前向拓展至四向,更能防范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行人或者非机动车。
所以说,如果特斯拉的 FSD 真的要进入中国,那么还得考虑针对中的路况进行定向优化,不然来到满是两轮电动车的十字路口,再聪明的 FSD 也有可能宕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本土企业的智驾能力哪怕在底层技术上做不到最好,但依然可以靠着对本土路况的理解来优化功能,最终在实际体验上追平甚至超过 FSD。
而对 FSD 构成竞争威胁的因素还有多样性,不同于海外市场消费者几乎只有特斯拉 FSD 可选,中国市场中体验接近特斯拉 FSD 的产品有着非常多的可选项。如此一来,哪怕特斯拉 FSD 真如马斯克所说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也不一定能够吸引潜在用户因此选择特斯拉电动车,更不用说 FSD 的选装价格依然高高在上。
特斯拉只为旗下电动车标配基础版的 AP(AutoPoilot),仅有 LCC、AEB 和 BSD 等基础功能,如果想要更新为支持高速 NOA、ALA、APA 功能的增强版 AP(EAP),就需要花费 32000 元选装;虽然 FSD 尚未在国内开放,但消费者可以 " 预购 ",当然成本也不低,需要 64000 元。
假设 FSD 在中国市场正式开放后价格也会看齐北美进行调整,降低三分之一,那么其选装价格依然需要 4.2 万元,横向对比中国市场高阶智驾的选装价格还是偏高。举个例子,华为 ADS 2.0 在个别车型上的选装价格是 15000 元,比亚迪腾势 N7 的高阶智驾选装价格也是 15000 元,同时在新购车的时候往往会有选装优惠,少则优惠 5000 元,多则直接减免。
既然体验做不到绝对领先,消费者又有什么理由要多花大一笔钱选装特斯拉 FSD?
此外,国内市场还出现了智驾向下普及、成本不断降低的趋势。大疆成行平台日前推出了号称 7000 元成本就能实现全场景智驾的解决方案,4 月 22 日百度 Apollo 团队也发布了低成本智驾解决方案 ANP3 Pro,虽然成本做不到大疆成行那么低,但 1 万元就能实现全场景智驾对大多数车企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种种迹象都在说明,智驾在中国市场以飞快的速度普及,早就褪去了神秘感。中国市场的内卷远远超出特斯拉的想象,如果 FSD 一成不变地进入中国市场,相信很难再掀起太多水花。
北京车展召开前夕特斯拉宣布继续在中国市场调整价格,其中 Model 3 焕新版起售价下探至 23.19 万元,Model Y 的价格也再一次进入到 25 万元以内。但这一次降价带来的效果并未如预期理想,对销售渠道较为了解的汽车博主孙少军 09 表示 " 效果比较一般 ",如果降价都无法刺激订单增长,特斯拉就真的陷入危机了。
对 " 第一性原则 " 的推崇贯穿马斯克的整个职业生涯,现在分析特斯拉在产品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妨也回到 " 第一性原则 " 上面来。
特斯拉当年为什么能够席卷全球,成为纯电动车的代表?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
首先,特斯拉向全球展示了纯电动车在基础体验上的 " 遥遥领先 ",比如说 " 马力平权 " 和一些智能化的功能,都是过去燃油车无法提供,或者是需要极高代价才能体验得到。所以对电动车来说,电机功率肯定越高越好、电压平台肯定越高越强,基础体验要能让消费者确切感受到 " 遥遥领先 ",他们才会心甘情愿购买电动车。
很可惜,Model 3 已经是 8 年前的产品,而 Model Y 也已经销售 5 年,其性能指标放在全球市场中已变得平平无奇, 除了 BMS 系统依然领先外,无论是续航表现还是充电表现都被竞争对手超越。
其次,是 FSD 带来的领先体验,较明显的改变了消费者对 " 汽车 " 的想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原来车子真的能自己控制速度、自主变道,能够避让行人规避风险最终把人送到目的地 …… 技术的领先,由始至终都是特斯拉最核心的竞争力。
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当特斯拉不再锐意进取、追求极致的科技优势,那么销量下滑就会成为必然。作为特斯拉的主心骨乃至 " 灵魂人物 ",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马斯克身上:如果它能够把足够多的精力放回到特斯拉和技术研究上,下定决心对内部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革,真正回归到 " 第一性原则 " 的思考,相信特斯拉的复苏会来得非常快。
比如说这一次针对 FSD 价格的调整就来自马斯克对业务问题的洞察和直接授意,只是这样 " 皇上英明 " 的戏码还会不会出现、会不会一直保持正确且有效,谁也不知道。
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北京车展)将于 4 月 25 日 -5 月 4 日隆重举行,本届车展以 " 新时代 新汽车 " 为主题,是 " 汽车从电动化走向智能化 " 的风向标。
届时,包括比亚迪、小米、AITO 问界、小鹏、蔚来、理想、极氪、极越、长安深蓝等头部品牌将悉数登场,除新车型 " 大比武 " 外,自动驾驶技术的推进、智能座舱的演化和 AI 大模型与汽车的结合,都将是重要看点。雷科技旗下 " 关注电动车,更懂智能化 " 的账号电车通将派出报道团前往北京现场,进行一线专业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