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长安汽车副总裁王孝飞:把握发展趋势 汇聚创新势能 推动新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欢迎阅读。
12 月 3 日,由汽车评价研究院、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中国人民大学民营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独角兽评委会联合主办,安徽马鞍山市政府承办的 " 首届中国汽车独角兽大会 " 在马鞍山市召开。本次会议以 " 汽车独角兽催生新汽车 " 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汽车产学研各界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行业隐形独角兽企业如何快速成长,如何在新汽车赛道上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等热点话题。
长安汽车副总裁王孝飞出席大会并做主题演讲。
长安汽车副总裁 王孝飞
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与各位领导、专家、行业翘楚共同沟通交流,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长安汽车的支持、关心与帮助。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对新汽车的一些认识,和长安汽车在转型方面的具体实践,分享的题目是:把握发展趋势,汇聚创新势能,推动新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共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主动识变,找到产业发展最突出的变化特征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要素引发供需两侧深刻变化。
在供给侧,随着 5G 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技术群的突破,由技术创新催生产业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拐点已经到来。在此过程中,数据、信息、AI 等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涌入,打破了百年来固化的社会分工模式,带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在需求侧,随着新一代用户群体的成长,消费观念更加成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对用车场景、产品体验,甚至个性表达有着清晰的诉求,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功能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用户越来越懂车。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不再是将汽车看作 " 冰冷的机器 ",而是希望其成为 " 具备一定智商和情感的伙伴 ",带来 " 千人千面 "" 常用常新 " 的愉悦体验。
二是成本本身及成本结构的变化推动商业模型价值转移。
我们都知道," 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 ",这是最底层的商业模型。在传统汽车领網域,动力传动系统的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 22%-28%,这意味着主机厂只需通过四分之一的投入,便可借助社会分工模式,撬动整个产业链资源,最终获取可观的收入和利润。而在新汽车领網域,除了供给前端等带来的成本本身变化,产品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三电 " 系统的成本已占到整车成本的 50% 以上,芯片、作業系統、控制器等高价值零部件也成为控制成本和打造差异化的核心抓手。在此变化下,原有的 " 杠杆效益 " 愈发失灵,倒逼主机厂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垂直整合,重新夺取价值 " 制高点 ",从而使得全产业的社会分工、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随之快速变化。
三是由单一的整车 " 买卖 " 向多元化商业变现路径转变。
以前,主机厂实现商业变现只有卖车这一种模式。而随着 " 軟體定义汽车 " 的不断发展,以軟體、AI 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正推动商业模式的持续升维,传统汽车制造商也逐步向科技型平台企业转型蜕变。一方面,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正通过数据闭环和技术高频迭代,获得了数据价值和軟體收益。另一方面,随着 AI 核心能力的外延,孵化出具身智能、Ai Pin 等生态型产品,为拥有智能化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了更多、更多元化的商业变现路径。
第二方面:敏锐应变,创造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汽车产业链伙伴深刻把握供给与需求、收入与成本的变化趋势,通过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更加领先的驾乘体验,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突破和产品突破,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规模已经接近千万级别,但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成本与收入的差距还未完全补齐,距离新汽车时代还有差距,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适应变化、实现突破:
一是敏锐洞察用户需求变化,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必须更好解决智能互動、智能驾驶、里程焦虑、电池安全等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问题。
二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提高技术供给水平。坚持提供符合消费者预期的产品,在技术路线的稳定上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是优化收入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技术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整体发力,形成更加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型,提升各环节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形成可持续长期发展的商业模式。
第三方面:积极顺变,推动新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长安实践
市场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包括长安汽车在内的中国汽车企业以创新为驱动,不断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低碳、更安全、更便捷的新汽车产品和服务。
1. 始终坚持战略牵引,推动技术供给与用户需求的 " 双向奔赴 "
我们始终秉承 " 引领汽车文明 造福人类生活 " 的使命,持续推进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深入实施新能源 " 香格里拉 " 计划,布局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三大智能电动品牌,连续推出深蓝 S7、长安启源 A07、阿维塔 12 等用户喜爱的爆款产品;大力推进智能化 " 北斗天枢 " 计划,基于对 " 軟體定义汽车 " 时代的需求洞察,打造面向未来的 SDA 架构,让传统汽车成为拥有智慧和情感的 " 智能汽车机器人 ";加快推动全球化 " 海纳百川 " 计划,提速海外产品和产能布局,构建与海外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营销服务渠道,推动 " 四个一 " 发展目标稳步达成。
今年 9 月,在长安汽车第三届科技生态大会上亮相的 CD701,实现了 " 生态可随需、硬體可插拔、场景可拓展、学习自进化 ",可完成 SUV、皮卡双形态切换,拥有 10 余类拓展硬體接口、200 个可选装主动互動场景,成功让长安新汽车从构想到现实。
2. 重构基于新技术供给的组织结构,找到非稳态环境下的组织形态最佳实践
我们坚持以 " 组织设计与战略规划双向融合 " 为原则,以 " 人 " 的主动协同作为组织设计的最高追求,形成 " 小总部 + 事业群 + 共享平台 + 孵化创新 " 的组织策略。具体来看:
我们着重构建新汽车、新动力、前沿技术的组织保障能力,促进产品技术转型更新。近年来,陆续成立了新汽车开发部、重塑新动力研究院、完成前瞻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作,有效加强了新汽车的产品实现能力和组织保障,前沿技术的预研、寻源、孵化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我们积极推进组织形态的多样化。持续强化微笑曲线两端能力建设,不断健全 " 品牌 + 区網域 " 事业部运营机制,按品牌序列、营销模式重构营销渠道,确保各品牌、海内外业务敏捷、可控运行。
我们积极探索非稳态组织建设。先后成立 SDA-S 项目组、交付中心项目组等孵化创新组织,在职位体系、绩效评价机制上不断创新,推动新能源、智能化、营销创新等新兴业务领網域快速发展。
3. 探索新汽车新型商业模式,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建产业发展 " 新生态 "
我们积极融入新的技术变化带来的产业链更新和分工重构,围绕 " 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中间一平台、地上全场景 ",重构以长安为主导的 " 新汽车 新生态 " 全新产业架构。具体来看:
我们不断转变产业链管理的思维逻辑。从一维的产品思维,逐步扩展为二维的 " 产品 + 用户 " 思维。随着新汽车 " 平台化产品 " 的属性不断强化,我们还将秉承 " 平台思维 ",逐步成长为 " 平台型企业 ",并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构建起 " 平台型产业 ",最终形成 " 平台型经济 "。
我们系统重构适应新汽车的品类架构逻辑。将新汽车分为 L1-L6 六层架构,同步推进技术开发、设计成本和采购管理不断适应新的系统架构逻辑,从关注 " 车身、底盘、内外饰 " 转变为关注 " 感知、规划、控制、执行 ",进一步实现制造端的软硬解耦。
我们持续推动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技术链的垂直整合解决核心零部件可控的问题,从关注 Tier1,逐渐下沉到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定义和设计,甚至深入到底层原材料等,并形成能力。通过制造链的水平分工解决生产效率和成本的问题,推动零部件平台化通用化,降低整个产业链的 BOM 成本。
各位伙伴、各位朋友,面对新汽车产业发展机遇,长安汽车将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心态,以更加创新的发展范式,以更加坚定的全球化发展决心,与广大合作伙伴、各位 " 独角兽 " 一起携手前行,共创新汽车产业的新未来!
科技长安,智慧伙伴。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