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为清华高考16年的唐尚珺,终于开学了,欢迎阅读。
2024年9月1日,参加过16次高考的唐尚珺入学「华南师范大学」,在36岁的年纪,他终于决定成为一名大一新生。
36岁。
大一新生。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唐尚珺花了整整十六年才将它俩拽到一起。
唐尚珺入学
在长达十六载的高考生涯中,唐尚珺先后摸到过二本线、一本线乃至985、211院校的录取资格线,其中不乏上海交大、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校,他却因"不服从调剂""专业不理想""不想去"等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拒绝报到入学。
唐尚珺历年高考成绩
唐尚珺的特立独行,在极度重视高考教育的中国引起了巨大关注,每年高考季,他都是那个最耀眼的"明星考生"。
人们亲眼见证着他一次次陷入高考、复读、高考、再复读的死循环。
所有人都想知道:
唐尚珺为什么要复读16次?
他又为什么选择在今年放弃复读,走出这场死循环?
有关唐尚珺"高考"的故事,开篇发生在2009年的盛夏。
这一年,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总分372分,按照当时广西公布的高考分数线来看,他的成绩还不够进入一所三本院校。
对于这个结果,唐尚珺难以接受,他觉得自己不至于此。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他出生那一年,母亲40岁,属于高龄产妇,受了很多苦才生下他。父亲因为超生问题丢了工作,一家人都靠着种甘蔗、桉树和刮松脂勉强维持温饱。
虽然家境清贫,但唐尚珺的父亲却很受村里人的尊敬。
父亲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文化人,看过不少书,识得许多字,周围的乡亲们遇上麻烦事都会先请父亲参谋一下。同样的事见多了,唐尚珺也懂了:
只要有文化,那就能被别人高看一眼。
稍微长大一点,唐尚珺也跟着父母到山上做农活。种玉米、花生、除草、杀虫,他都做得不错,哥哥和姐姐都去城里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幺忙前忙后,父母总是夸他,是几个孩子里最懂事的。
过去每到甘蔗成熟的季节,唐尚珺都要跟着父母到山上大干一场,将砍好的甘蔗用绳子捆好、搬运、拆卸、装车……如此重复。
唐尚珺与父亲搬甘蔗
一捆甘蔗几十斤重,每背一次,唐尚珺好好读书的想法就更坚定一点,他渴望走出大山、走出甘蔗地。
在这种激励下,唐尚珺成了家里最努力读书的人。
2002年,小学毕业的唐尚珺以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男孩背着行囊独自踏上了求学路。
大巴车不断向距离家76公里外的学校驶去。车轮快速转动,地上尘土飞扬,后方的路变得越来越模糊,前方的路也一眼望不到头。
那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过,这一走,竟再也没回头。
在上思二中,唐尚珺很快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尽管在乡里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可小村庄的教育水平哪里比得上县城?要学习的有很多,第一年他还能勉强跟上班级的整体进度,可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增加,他显得越发吃力。
初二那年,唐尚珺的成绩出现了明显下滑,一直到初三,他的成绩依旧游离在班级的倒数几名。
中考前一个月,唐尚珺生了一场"怪病"。具体病症为:看东西很模糊,腦袋也昏沉沉的,一直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休息了几日,情况依旧没有好转,他便跟着家人去了医院,检查之后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有可能是神经衰弱。
为了治疗"怪病",唐尚珺和家人想了各种办法,但全都无功而返,折腾了一大通,病没有治好,中考也因此耽误了。
后来再讲起这段经历,唐尚珺说,命运的考验或许从这时就开始了。
复读时,唐尚珺在走廊背诵英语单词
第二年,唐尚珺又回到了上思二中备战中考。或许是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他的心态极为放松,成绩也突飞猛进。
那一年中考,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钦州二中——上思县附近最好的高中之一,坊间甚至流传"考上钦州二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清华、北大"。
唐尚珺的表现让家里人大吃一惊,在他之前,三个姐姐和哥哥都只是念完初中便到城里打工,"家里没有学习的氛围",谁也没想到小弟会如此争气。
家人和外界不断传递出的赞许,在某种程度上让唐尚珺迷失了自己,钦州二中盛名在外,身处其中,他也觉得距离"清、北"仅是一步之遥。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整个高中三年,唐尚珺都显得格外漫不经心,"一天总想着玩"。打球、溜冰、唱歌、翻墙出去逛街……他将校园里能玩的东西都体验了一遍,技能学了不少,成绩却直线下滑。
钦州二中遍地人才,以唐尚珺的入学成绩来看,他本不属于"傑出人士生",再加上后期散漫,他在年级的排名很快就掉到了最后。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意料之中的"非常差"。公布成绩那天,他连高考志愿都没有填写,直接向学校提出了复读申请。
"读完这一年,明年考上(大学)就不读了。"
在彼时的唐尚珺看来,"复读"则代表着"进步",以为再读一年,就一定会让最终成绩有所提升。
他极为单纯且纯粹地理解了"复读"的概念,可定义之外,他似乎忽视了,高考本就是"意外"与"实力"的结合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等来意料之中的结局。
复读时的唐尚珺
唐尚珺不敢和别人说,自己的终极目标其实是考入清华大学,这是他自小便有的愿望。
还没上学时,他便听大人说,村里有一个人考上了清华,毕业就当官,学成归来后还出钱给家乡修了路。
后来,这位"能耐人"成了十里八乡仰慕的对象,而"清华大学"也成了村里人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结合体。对于他们来说,考上这所大学就意味着拥有学识、地位、财富,以及所有在农村努力一辈子也换不来的东西。
唐尚珺出生时,正是"清华传说"在村子里流传最广的时候,原本大学生衣锦还乡的简单故事被逐渐神化,"长大考上清华大学"也变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最大的期许。
唐尚珺也是其中之一,彼时"清华"在他的心里犹如一个"真实的传说",只是知道它确实存在,可它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进去读书?里面有什么?他一概不知。
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以为考清华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直到上高中时,唐尚珺才从同学那里听说,清华大学其实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每年在广西的招生人数不过几十、一百,就算是在重点高中,也要成绩排名在前3才有希望。
同学的话让他如梦初醒,他开始意识到高考的难度和努力的重要性,只可惜为时已晚。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唐尚珺拿着姐姐给的3000块钱再次回到了钦州二中。老师们看见他都很惊讶,虽没有明说,但唐尚珺能感受到,他们吃惊是因为不解:一个三本都考不上的人,复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别人越是这样想,唐尚珺就越觉得应该拼一把。
此后一年,唐尚珺试图努力学习,奈何心有余力不足,之前落下的功课太多,他拼命追赶了一个学期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2010年,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总分405分,没过二本线。家里人觉得再读下去也没什么希望了,便催促他报一所職業學校学门手艺,以后也可以养家糊口。
唐尚珺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不乐意。去職業學校学门手艺然后呢?还不是要到城里当苦力。他实在不愿意重复父亲的路,他相信"考一个好大学,比用别的方法去改变命运更容易些"。
拿着家里东拼西凑来的5000元学费,唐尚珺先是去了南宁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但只在学校晃悠了半天,就火速办理了退学手续,然后回到钦州二中,再次复读。
没有太多复杂的原因,他只是觉得,如果每次都能提高个几十分,那"下一次"就永远优于"上一次",按照这个规律自己很快就能够摸到重点大学的门槛了。
可现实果真如此吗?回顾唐尚珺以往的高考成绩:
2011年,475分,与一本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相差31分;
2012年,505分,依旧只在二本录取线"徘徊";
2013年,537分,终于超过了"一本线",但由于志愿填报出现了失误,他依旧没能完成"一本梦",而此时,他已经瞒着家里人在钦州二中复读3年了。
2013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老师都劝唐尚珺适可而止。
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唐尚珺,你的分数足够支撑自己在优秀的二本院校里选一个"王牌专业",对比去普通一本学校读普通专业,如此也算一个不错的结局。
可唐尚珺不甘心。
多年来不断上涨的高考成绩,让他看见了希望,他自认正在逐步接近"理想目标",那个已经很少和别人提起,却从未忘记的"清华梦"。
连续几次高考失败后,"清华大学"已经从"目标"变为了唐尚珺心底"不能说的秘密"。
之后遇到别人问起他心中的理想学府,他多数时候会含糊过去,或者干脆随便说一个答案应付一下。
除了在日记里,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真正的目标。他怕别人嘲笑自己异想天开,也怕最后如果没能考上清华,会引来更多人的耻笑。
复读不仅没有消减他对于"清华"的期待,反而让其愈发向往。
唐尚珺在清华园
2013年八月底,唐尚珺去了趟北京,目的只有一个,参观清华大学。
出发前,他算了算口袋里的钱,只够买最慢一班列车的站票,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出发了。从钦州到北京,一来一去56个小时,他站在火车里体验了一把梦想中的旅程。
这一路,他不停幻想着如果日后真的能像现在这样乘车去清华念书,那站再久都是值得的。
唐尚珺前往清华大学时,正是新生报到入学的时候,看着别人提着行李匆匆走过,他恍惚以为自己身处某种梦境:新生的笑声、家长的叮嘱、校园里的欢迎广播……除了自己,一切都是真实的。
那天晚上他没有走开太远,就在清华大学附近的公园里坐了一夜,第二天天刚亮,他便又去了学校,把昨天已经参观过的风景、教学楼、图书馆重新看了一遍。
秋季清华园里落叶满地,他捡起了几片银杏叶当做纪念。日后,每每看见那些叶子,他都会想起参观清华大学的日子,那种感觉就好像——梦想,触手可及。
唐尚珺参观清华大学
所谓"目标"又成了"执念"。
这天之后,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了唐尚珺一切行为、行动的"前提条件"。尽管过程中也有人对他说,可以通过考研来实现梦想,可他仍觉得那不一样。
人生不是只有"考清华"这一件事情的。
可对于彼时的唐尚珺来说,只有考上清华,才能再去做别的事情,"其实就是一次次地不服"。
"考清华"对于唐尚珺来说,逐渐变为一场豪赌,而赌注便是他过往已经付出的时间,和未来的全部人生。
把所有青春都押进去,谁不想换一个完美的结局呢?
2014年的夏天,发生了两件让唐尚珺感慨颇深的事情。
第一件,是他完成了生命中的第6次高考,总分573分,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可他并没有打算去。
第二件,是和他一同在钦州二中复读,已经32岁的吴善柳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并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
而在此之前,这位被舆论称为"高考疯子"的人,共参加过10次高考,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他前后放弃了北京交大、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机会。
两件事都给了唐尚珺极大的鼓舞,因为无论是从个人成绩,还是他人事迹来看,都让他更加相信努力和坚持是有效的,如此,自己考入清华也是有可能的事。
而这一年,他26岁了。
只是圆梦之前,他首先要做的是圆谎。
依照他对家里人的说法,2014年是他从南宁机电職業學校毕业的时间,而这也意味着,他将失去此前家里为他提供的学费和生活费。
按照当时钦州二中的规定,复读班的学生如果入学成绩超过了当年广西高考一本分数线,则可获得学费全免、每月400元餐宿补助的"奖励"。
虽然以当时唐尚珺的情况来看,想要拿到这份"奖励"并不是难事,可除了念书、吃饭之外,他兜里还需要额外的钱,一些可以让家人相信,自己正在打工挣来的钱。
为此,唐尚珺课余时间都会去尝试做一些小时工,每个月勉强能挣到一千多元,但他却告诉家人,那是自己在机电厂上班赚来的辛苦钱。
假装从職業學校毕业后,唐尚珺一直谎称自己在南宁一家名为"顺丰"的手机公司上班,每月薪资1600元,管住不管吃,日常工作内容是检查手机螢幕是否存在漏电、漏光的情况。
家里对此深信不疑,每每讲起唐尚珺的工作,都满脸笑容地说,他正跟着城里的老板,在大厂子研究技术,赚的钱不多,但也不用再出苦力挣钱了。
见家中最小的孩子也念完了书,操劳一辈子的父母卖掉了养了十几年的牛,等到来年开春,他们打算把耕地也换成林地。
"我们把他供到学业有成了,以后也不用他回家种甘蔗了。"讲起小儿子,母亲语气里满是骄傲。
在电子厂"打工"的那几年,唐尚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南宁,然后用那里的电话问候一下家里的情况,通话结束后再坐车返回钦州。
遵照其他在外地打工人的习惯,他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会返乡。回家前,他会先去买一些年货,然后再把印有"钦州"字眼的商店购物袋换掉,"不然被家里看到解释不通"。
但由于荷包窘迫,只能买些便宜的糖果充当年货。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每次回家前他都会换上深色的皮衣或者西服外套,这样看起来成熟一些,不然姐姐总是会问他,为什么工作了还穿运动服,打扮得像个学生。
当然,也有"差点露馅"的时候。
唐尚珺的哥哥姐姐都生活在钦州,他走在街上都要提心吊胆,生怕遇见家里人。
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复读期间唐尚珺就曾两次遇到姐姐,面对家人的质问,他只能以同学聚会搪塞过去。
有一次唐尚珺的三堂哥到南宁出差,想约弟弟一起吃饭、喝酒,不想给唐尚珺的手机打了十几通电话,全都无人接听。
堂哥为此耿耿于怀,那一年除夕吃年夜饭时都在数落弟弟:"不能进城就忘了本,你以后不管成了什么人,都要记住家里人。"
三堂哥抱怨唐尚珺不接电话
坐在一旁的唐尚珺低头不语,他不敢说,其实自己知道那是堂哥打来的电话,但他当时正在钦州复读,又怎能去南宁见亲人呢?
瞒着全家人复读时,唐尚珺最害怕过暑假,因为找不到容身之处,他不能回家,"上班族"是没有暑假的。
学校宿舍关闭后,他会联系最好的朋友然后去对方家借宿几天,熬到高考成绩出来后便去打暑假工。
开始的一个谎言,就要用以后的无数个谎言去圆,唐尚珺偶尔也会为此感到疲累。
2014年,为了借钱,他找上了初中最好的朋友何汉立。
那时何汉立正在电视台的纪录片部门工作,听闻唐尚珺还在念"高三",他有了将好友经历拍成纪录片的想法。
唐尚珺本是不愿意的,但又觉得既然要问人家借钱,也不好什么都不"付出"。
借此机会,二人一起回到了唐尚珺的老家,何汉立谎称是为了拍摄当地春节民俗,在唐家住了几天。
某天夜里,唐尚珺喝了一些酒,也许是醉了,他忽然对着何汉立的镜头自顾自地说:
"心中的梦想,老是驱使我去做那些事……我本来只打算做一年的,结果现在也五年了……我现在都怀疑,那句‘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了……现在想想,其实还有很多路可以走的,但是我现在不能回头了,我只能再走一段了,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会比以前好很多了。"
那一晚唐尚珺忽然觉得,能不能考上清华大学,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隐藏在一个又一个谎言之下,唐尚珺东躲西藏地读到了"高十"。
2016年,他第8次参加高考,考出了历史最好成绩,621分,成功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系录取。
唐尚珺复读班的老师和同学得知此结果后,都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好结果,唐尚珺却没那么激动,因为父亲生了重病,是肺癌晚期。
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手,唐尚珺第一时间赶往了父亲所在的医院,在病房内,他向所有人公开了自己这个隐藏了多年的谎言。
父亲没有打骂他,只是用手紧紧握着录取通知书,久久地看着上面的每一个字,最后将它折好,细心地收放进邮件袋内,笑着说:"对我的病情都减轻一半了,心情很高兴。"
正是这个笑,令背负了多年压力与愧疚的唐尚珺如释重负。
母亲也一样。
知道真相后,她没有责怪儿子,反而心疼地流下了眼泪,接过录取通知书后,因为不识字,看不懂上面写了什么,便紧盯着录取通知书上唐尚珺的相片。
直到唐尚珺一句"半工半读"打断了思绪,她赶忙劝道:"你不要操心,专心读书,不要想着你爸,他患上这种病,你无法操心,想操心也无能为力。"
面对母亲的好意,唐尚珺没有正面回答她,只是说想借着暑假带他俩去一趟北京,逛逛自己未来的学校。
乘坐了23个小时的火车后,唐尚珺一家人来到了北京,他们参观了长城、故宫,还吃了北京烤鸭。
唐尚珺一家在长城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圆满的结局走去,但现实却总是转折与意外频发。
按照录取通知书上写明的时间,2016年9月3日本该是唐尚珺去中国政法大学报到的日子。可到了那天,他只是去学校感受了一下,便又回到高中复读了。
对于放弃政法大学,唐尚珺本人有很多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筹钱为父亲治病。
根据当时南宁某私立中学发布的招生广告,复读生入学成绩如果在600分以上,则可获得10万元奖励。听闻之前有位考生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考上清华后又得到60万元奖金。
在那个当下,"钱"对于唐尚珺来说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他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父亲化疗大概需要8万元,有了这笔奖金,家里就不用再发愁了。
何况,自己这一次的高考成绩已经突破620分了,明年"再拼一次",说不定就真的能考进清华大学了。
权衡之下,他又一次选择了欺骗,瞒着所有人回到了高中继续复读——
2年后,唐尚珺的父亲去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以为儿子正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
因为瞒报复读一事,唐尚珺与家人之间已经不存在"信任"一说了。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学"期间,哥哥、姐姐曾以各种方式询问、打探,想看看小弟是否真的去北京念书了。
面对这些试探,唐尚珺无可奈何,只能一次次配合对方,说几句"正在学校上课,一切都很好"。至于更多细节,他不说,家里也不懂。
他迫切地想要圆这个谎,结束眼前的一切,而方式只能是考上一所更好的学校,最好是"清华"。
但唐尚珺似乎忘了,他的年龄已接近30岁,面对高强度的复读挑战。
他捱得过去吗?
2016年以前,唐尚珺的成绩始终如他所预料的那般,每年都有进步。
2016年以后,唐尚珺的成绩变得不再稳定,在各类模拟考试中,发挥良好,能拿650分;发挥失常,只能堪堪超过一本线。
2019年,唐尚珺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645分,就连重庆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只要点点头,就能结束这一切。
但他犹豫了。
十年前,他与清华大学相差300多分,十年后,他与清华大学的距离仅有52分。
他坚信,只要再来两年,不,或许一年,自己就能踏入这所梦寐以求的顶尖院校。
于是,他决定破釜沉舟,继续复读。
不曾想,清华梦不再变得清晰,反而愈发遥远。
此后几年,唐尚珺的成绩一路下滑,619、591、597、594……
别说清华大学,就连600分都成了一道难以跨过去的坎。
与此同时,有关唐尚珺屡次复读的消息在新媒体、短视频的发酵下,渐渐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秘密",就连亲朋好友也都知道了。
事已至此,哥哥姐姐虽生气,却也不再说什么,他们知道,指责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年逾70的母亲不再关心儿子能否考上大学,只一心期盼着他能早些娶妻生子,过正常的日子;
复读班的老师也劝他,事情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结局其实已经明朗,清华本就不是唯一的选择。
外界舆论更加尖锐,有人觉得他悲哀、有人觉得他早已入魔、有人觉得他就是一个笑话……更有人揣测,唐尚珺屡次参加高考不过是为了拿到复读班的奖励,借此挣钱而已。
他辩解道,除了2016年为父亲治病去私立高中复读,和2022年考上上海交大的两次奖金比较可观外,其他的都只够基本生活开销。
2023年6月底,又是一年查询高考成绩的节点。
唐尚珺紧张地点开了成绩单——594分。
成绩不算理想,唐尚珺却做好了上学的准备,无论如何,结束这一切吧。
意外发生。
他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两个专业,结果分数差了些,全都遭到退档。
服从调剂还是再次复读,两条路摆在了他面前。
但就像十六年间的每一年一样,看似每年都有两条路,实际只有一条路。
唐尚珺,决定再复读一年。
这一年,他35岁。
2024年高考前一天,唐尚珺在社交媒体发了一段12秒的视频,并贴上了这样一句话:"风雨兼程路虽远,梦想之光照前方。"
底下的高赞评论中,有人讥讽道:"我在这里做一个预判,明年他还会参加高考,你们信不信。"
唐尚珺没有回应他。
三个月后。
唐尚珺提着行李出现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门口,他走得很快,一步并两步来到了报到的教室,又踏入了即将度过四年时间的宿舍。
他仰躺在床铺的凉席上,闭着眼,深呼吸,静静感受着周遭的一切。
这是他努力了十六载的成果,也是他十几年前就应踏足的地方。
入学第二天,「南方周末」的记者找上唐尚珺,采访期间,唐尚珺提到了自己的遗憾,淡淡说道:"本身我是有一些遗憾的,我想这个遗憾希望能在大学的时候可以弥补一下。我会去看一下清华考研的难度,各个专业是怎么样的,会去做一个具体的选择。"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十六载过去,他始终没有忘记清华,没有忘记这个给自己带来希望与痛苦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