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家乐福败走这口锅,苏宁该不该背?,欢迎阅读。
文 | 即时刘悦
家乐福,法文原名是 "Carrefour",在法语里有 " 十字路口 " 的意思,寓意为城市脉络汇聚的节点,连接四面八方的客流。
比起沃尔玛和山姆这种直译中文名," 家乐福 " 的中文名要好得多。
首字 " 家 ",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瞬间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 乐 " 字则像是跳跃的音符,为购物旅程注入欢乐活力。而 " 福 " 字,更是承载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象征着福气、好运。
多年来,家乐福凭借这一极具魅力的中文名字,在中国市场扎根生长,与无数家庭建立起深厚情感纽带,成为百姓日常购物、追寻美好生活的理想去处。
在山姆还没成为中产首选的购物圣地之前,家乐福一直牢牢的把控着这个位置多年。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巨头,它曾在大卖场领網域开疆拓土,风光无限。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家乐福中国却陷入了困境。
有网友总结,家乐福走到今天,主要是 " 家、乐、福 " 的感觉没了。也很多人把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的苏宁,看作是最大 " 元凶 "。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網域研究的刘老实。今天咱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家乐福败走中国,这个锅该不该苏宁来背?
收购前家乐福中国的窘境
实际上,在苏宁于 2019 年接手家乐福中国之前,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已经深陷泥沼,昔日辉煌不再,诸多难题使其沦为一块看似不再 " 优质 " 的资产。
从市场份额来看,随着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崛起以及电商的迅猛冲击,家乐福的市场领地被不断蚕食。以大卖场业态为例,永辉、大润发等竞争对手在供应链优化、生鲜经营、门店数字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产地直采、打造生鲜供应链优势,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且注重食材新鲜度的家庭消费者。
与之相比,家乐福的生鲜品类在价格竞争力、新鲜度把控上逐渐落了下风,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据相关数据显示,其大卖场门店的客流量在 2015 - 2018 年间出现了连续的双位数跌幅。
财务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一方面,家乐福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租金成本随着商业地产市场的变化一路飙升,人力成本也因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而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营收增长乏力,传统大卖场的销售增速放缓,且家乐福在电商转型上起步迟缓,线上业务占比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线上线下融合不利,导致整体盈利能力大打折扣,净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在 2017 - 2018 年财报季,家乐福中国区业绩红灯频闪。
消费者体验层面,家乐福也问题丛生。门店设施老化,购物环境相较于新兴竞争对手显得陈旧杂乱,缺乏舒适感与现代感;数字化服务滞后,移动支付普及缓慢,线上购物渠道界面不友好、配送时效差,与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便捷、高效、智能的购物需求脱节,顾客忠诚度不断降低,陷入了顾客流失的恶性循环。
尽管家乐福中国呈现出种种疲态,苏宁却毅然决然地在 2019 年 6 月下旬,斥资 48 亿元收购了家乐福中国 80% 的股份,在当时其背后也有着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从零售版图扩张角度而言,苏宁作为以家电零售起家的巨头,一直在谋求全品类、多场景的零售布局。家乐福中国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遍布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以及部分三线城市,这对于苏宁拓展线下零售阵地意义非凡,能快速补齐苏宁在快消、生鲜等品类的短板,实现从家电卖场向综合零售大卖场的跨越,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完善苏宁的 " 两大两小多专 " 业态布局,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场景零售生态。
其次,家乐福供应链整合潜力巨大。家乐福深耕中国多年,在全球采购、生鲜供应链、仓储物流等方面积累了深厚资源,拥有稳定的海外供应商关系,能为苏宁引入丰富的进口商品,提升商品差异化竞争力;其分布广泛的物流仓储中心,若与苏宁当时的物流体系协同运作,可优化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增强苏宁在供应链端的话语权。
第三,竞争制衡需求紧迫。2019 年的中国零售行业竞争仍处于白热化阶段,行业巨头纷纷通过并购抱团强化实力,比如阿里系整合高鑫零售,腾讯、京东牵手永辉超市等。苏宁若想在那场零售大战中站稳脚跟,避免被边缘化,收购家乐福中国成为必要之举,既能抗衡对手在商超领網域的布局,又能与自身电商、家电业务形成协同,构建更强大的护城河,抵御竞争对手在流量、供应链、场景等多维度的冲击。
当然,我们不能事后诸葛的说,当时苏宁当时的考量有什么错,毕竟接下来的故事,尤其是三年的特殊时期,是绝大多数企业都不会想到的。
只是,2019 年的苏宁日子也不好过,尽管全年营业收入增长至 2692.29 亿元,但净利润同比却下降 26.15%。以当时苏宁自身的情况,去收购家乐福中国的业务,确实也是一步险棋。
苏宁犯了哪些错误
苏宁和家乐福的结合,本应是一场双赢的商业联手,然而后续的经营轨迹却令人扼腕叹息,诸多超出苏宁管控能力的低级错误使家乐福陷入泥沼。可以说,就算苏宁不是将家乐福中国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但其在收购后的经营作为,无疑是加速家乐福衰败的关键力量。
(一)卖场布局与经营策略方面
苏宁入主后,对家乐福卖场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却误入歧途。为了给苏宁电器商品腾出空间,大幅缩小家乐福原本经营良好的生鲜、食品等优势品类区網域。
要知道,生鲜作为大卖场的引流利器,一直是家乐福吸引周边社区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品类收缩后,消费者进店发现常购的生鲜产品种类变少、品质管控也有所下滑,吸引力骤减,人流量自然也随之急剧下滑。
这种不顾家乐福原有经营逻辑、生硬植入苏宁电器品类的做法,使得家乐福卖场出现严重的 " 水土不服 ",失去了在本地社区扎根多年的消费根基。
在家乐福的日常运营上,苏宁也照搬了其在家电销售领網域的经验,而忽视了大卖场与家电专卖店的本质区别。
比如在家乐福更换收银设备为扫描枪,本想提升效率,但大卖场商品繁杂、交易频繁,顾客购买商品数量多,扫描枪操作繁琐,反而比原有的收银系统结算更慢,高峰时段顾客排队时间大幅延长,购物体验大打折扣。
而且在商品陈列、促销节奏等方面,也未充分考虑家乐福的快消特性,未能延续以往的高频促销策略,导致商品动销率下降,库存积压与缺货现象并存,运营陷入混乱。
后期,在其没有做好前期筹备,供应链不足,运营体系未搭建完善等先决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上线门槛更高的会员店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更是苏宁在家乐福业务上的一步臭棋。
(二)资金与供应链管理方面
在对家乐福的收购完成后,苏宁对其货款支付方式进行了大幅调整,将原本 45 天的账期延长至 90 天,并且后续支付比例还不断降低,直至出现无法支付的恶劣情况。
这一举措对于供应商而言犹如晴天霹雳,资金回笼周期翻倍甚至遥遥无期,直接打乱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计划。小型供应商原本资金储备就少,依赖快速回款维持运营,账期延长后现金流紧绷,导致很多供应商无奈之下只能停止供货以自保。
比如到 2022 年 5 月,多家核心供应商已不堪重负,纷纷停止与家乐福的合作,像食品、日化等品类的知名供应商纷纷撤货,导致家乐福货架大面积空置,供应链瞬间断裂,销售陷入瘫痪。
此外,苏宁将家乐福的结算体系转移至南京总部统一管理,初衷或许是为了强化财务管控、整合资金流,但实际执行却问题百出。
一方面,营收资金被大量转走,而家乐福门店由于客流量下滑、销售疲软,流入资金愈发稀少,收支失衡严重。
另一方面,银行因家乐福财务状况恶化,停止上门服务,汇款账号还频繁更换,引发供应商恐慌,部分供应商甚至冻结家乐福的应付账款资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的紧张局势,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家乐福在资金困境中越陷越深,日常运营举步维艰。
(三)供应商合作与话语权方面
苏宁接手后,基本保留了家乐福原有的强势合同条款,这些条款在过往家乐福强势时或许能保障自身利益,但在市场环境变化、自身竞争力下滑的当下,却成为了合作的阻碍。例如对供应商的退换货政策严苛、促销费用分摊不合理等,引发供应商诸多不满。
与此同时,苏宁自身也存在拉长账期、拖欠账款的情况,双重问题叠加,使得供应商对家乐福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供应商在合作中愈发谨慎,不愿提供更优惠的供货价格与促销支持,家乐福在采购环节逐渐失去价格优势,新品引入、货源保障都面临难题,谈判桌上话语权减弱,难以像从前那样凭借规模优势主导供应链,曾经稳固的供应链优势逐步瓦解。
(四)企业文化与员工管理方面
家乐福原本作为一家具有法国文化底蕴的外企,长期以来营造了相对宽松、注重员工生活与工作平衡的企业文化氛围。而苏宁将其所谓的 " 狼性文化 " 强行植入家乐福。比如,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新增大量绩效考核指标,甚至推行全员带货任务,这让家乐福员工极不适应。
员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工作幸福感骤降,消极怠工现象频发,大批老员工离职,新员工招聘困难,团队凝聚力涣散,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与服务质量,从内部侵蚀了家乐福的发展根基。
在业务拓展决策上,苏宁则习惯了家电领網域 " 砸钱开道 " 的模式,却未深入调研家乐福所处的商超市场。例如贸然推出家乐福会员店,未充分考量周边竞争对手、会员消费潜力以及自身供应链能否支撑差异化选品;苏鲜生超市的运营同样缺乏精细规划,盲目扩张门店,在生鲜供应链精细化管理、门店运营成本控制、市场定位精准度上都存在漏洞,投入大量资金却未能换来相应市场份额,反而背上沉重包袱,这些失败决策不仅没能助力家乐福复兴,反而加速了其衰落进程。
(五)外部环境及综合影响
不可忽视的是,家乐福的衰败也是多种外部不利因素交织的结果。
零售业电商格局在 2010 年代后期加速变化,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凭借海量流量、强大物流配送与大数据精准营销,将线上零售推向新高度,分流了大批原本属于线下大卖场的客源。
特殊的三年更是让整个传统零售行业雪上加霜,消费者出行受限,线下消费场景遇冷,家乐福依赖的到店客流锐减。当美团在此期间,通过即时零售扩大商业版图时,同样作为电商一霸的苏宁,却没让其治下的家乐福赶上线上业务的末班车,这也直接导致家乐福销售额断崖式下跌。
同时,同行竞争持续加剧,永辉、盒马等对手在生鲜电商、即时配送、社区团购等新兴赛道持续发力,抢占市场份额,家乐福腹背受敌,原本依赖大卖场、传统供应链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而此时,苏宁自身也因扩张过快、债务高企陷入债务危机,无暇也无力投入足够资源挽救家乐福,内外交困下,家乐福最终在中国市场败下阵来。
家乐福败走中国,并非苏宁单方面原因所致,但苏宁在收购后的一系列经营决策失误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案例为零售行业并购整合敲响警钟,警示企业在跨业态、跨文化整合中,需深入洞察、精细规划、尊重差异,方能实现 1 + 1 > 2 的协同效应,否则即便巨头联姻,也可能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