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车市上演凶猛降价潮,「等等党」终将胜利?,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有一则新闻在汽车圈受到广泛讨论。德国一家汽车贸易公司从中国进口了由上汽大众生产的 22 台大众 ID.6 X,打算卖给德国消费者。但此举被大众汽车起诉至法院,要求立即销毁这些进口电动汽车,理由是这些车辆原则上只能在中国销售。
但这家德国汽车贸易公司认为,他们按要求支付了所有关税,也符合贸易法规要求,这些车辆在德国是可以合法上牌的。而大众汽车则认为,这些车辆在大众体系内不属于平行销售渠道,仅适合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原因是中国产的 ID.6 X 和欧洲销售的 ID.6 X 在电池、軟體,以及設定上存在差异,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体验上的困扰。
目前法院还未作出最终判决,这些进口的 22 台大众 ID.6 X 被扣押在法院仓库。
那么,这则贸易纠纷为何会发生?说到底还是因为在质量、安全等重要指标都保持同一水准的前提下,中国销售的 ID.6 X 比德国销售的 ID.6 X 便宜很多,这家德国汽车贸易公司想从中赚取差价,但此举显然触动了大众汽车对于两地价格差异的敏感神经。
由于国内销售的 ID.6 X 对应的是德国销售的 ID.4 七座版。钛媒体 App 查询发现,德国销售的 ID.4 入门版价格为 40335 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31.5 万元。而中国销售的 ID.4 的入门价格为 19.39 万元。配置差不多的前提下,中国版比德国版便宜了差不多 12 万元。这也难怪上述德国汽车贸易公司会铤而走险。
欧版 ID.4 起售价。图片截自大众汽车品牌官网
如果上述贸易行为被批准,算上关税等其他费用。这些进口 ID.6 X 最终售价可能会是 20 多万。对于少部分买到这些车的德国消费者来说,他们会有捡到宝的喜悦。然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19.59 万起售的 ID.4 X,他们看都不会看一眼。因为比它便宜还好的车型,多如牛毛。
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市场现状:极度内卷。这种内卷的竞争环境,使得一众合资品牌耗时数年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一夜崩塌。燃油车时代,相同型号的车型,国内售价普遍比国外贵。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样的价格体系被逆转,如今相同型号的新能源车,国内售价普遍比国外低一大截。
现在正值春节将至的消费旺季,为了吸引消费者进店,各家厂商再度打出了低价牌。一轮凶猛的降价潮,再次如期而至。那些你此前感觉遥不可及的合资电动车,现在已经把价格打到最低。
入手电动车,是时候了?
合资电动车的价格行情,正在颠覆此前人们对合资品牌的认知。尤其是豪华品牌电动车,降价幅度之大,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其中尤以 BBA(奔驰、宝马、奥迪)为甚。
奔驰方面,指导价为 88.1-133.9 万元的百万级豪华纯电轿车奔驰 EQS,目前的市场行情价是 55-67 万元,其中 133.9 万元的顶配车型如今降价 66.9 万元,降幅高达 50%,名副其实的腰斩。
钛媒体 App 发现,目前奔驰在售的 13 款新能源车,优惠力度普遍超过 10 万元,其中纯电车型的优惠金额全部超过 15 万元,比如指导价为 47.8-53.43 万的奔驰 EQE,目前给出了超过 16 万的优惠力度,较 2023 年上半年翻倍,最新的降价幅度达到 34%,相当于打了 6.6 折。
宝马方面,目前优惠金额最大的两款新能源车分别是宝马 i7 和宝马 iX。其中前者现在的行情价是 60 万起,降价近 35 万元,降幅达 37%;iX 目前优惠后的价格已经低至 46.3 万元,较指导价 74.69 万降价近 30 万元,比 2023 年上半年的优惠增加近 10 万元。
宝马目前在售有 8 款新能源汽车,其中 6 款为纯电车型。这些车型目前均扩大了优惠力度,单个车型的优惠金额普遍超过 15 万元。比如占销量大头的 i3 和 iX3,现在均给出了 15 万元上下的现金优惠,比 2023 年上半年的优惠增加超过 5 万元。
奥迪目前则有 7 款在售新能源车型,其中 6 款为纯电车型。较奔驰和宝马的粗放式降价,奥迪还算内敛。其单个车型优惠金额最大为 26 万元,最低则刚刚超过 5.5 万元。奥迪旗下最熱賣的新能源车型是 Q4 e-tron,该车最新的现金优惠可做到 8 万元,降价幅度达 25%。
BBA 的电车之所以能给出巨额优惠,首要原因是市场行情不尽如人意。2023 年,奔驰、宝马、奥迪三家的新能源车销量分别是 32823 辆、100177 辆、32370 辆。这样的成绩,即便卖得最好的宝马,在新能源车企的排名也在 10 名开外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力远不及燃油车市场,是 BBA 以及其他合资品牌的电车大幅降价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临近年底这个特殊时刻,即便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较好的汽车品牌,也不同程度给出了降价优惠措施,以抓住这波临近春节的消费热潮。
钛媒体 App 统计了近期官方宣布降价优惠的新能源品牌,发现有超过 18 家品牌打出了春节前限时优惠的低价牌,占到了市场上所有电动车品牌的近一半。其中既有坚持不降价的蔚来,也有引领降价潮的特斯拉,还有因市场竞争加剧而罕见进行降价的理想汽车。
这些品牌的降价措施五花八门,既有让人一目了然的现金优惠,也有计算方式复杂的叠加式优惠降价,还有为了营销而进行的所谓促销降价。
钛媒体 App 梳理发现,直接进行现金优惠的品牌包括特斯拉、蔚来、理想、极氪、零跑、欧拉、智己、小鹏等 8 个品牌。其中现金优惠最多的是极氪和智己,都给出了超过 4 万元的现金立减政策。
而问界、极氪、阿维塔、启辰等品牌的春节限时优惠政策,计算起来则较为复杂。比如问界,其新 M7 目前给出的优惠政策是,3000 元春节红包、5000 元保险补贴、1 万元置换补贴,以及 1.2 万元内外饰选装费减免。如果在北京上牌,还能额外享受 1 万元优惠。
而 2 万元城区 NCA 智驾包选装基金,看似是优惠扩大,实则是用户需要花更多费用。因为城区 NCA 智驾包的选装费较去年的 1.8 万元涨至 2.6 万元。去年提供的是 1.5 万元选装基金,用户买断需要额外花费 3000 元,但今年买断则需要额外多花 6000 元。
此外,像宝骏给出的 1 万元置换补贴,埃安给出的终身免费基础保养,和启辰的叠加优惠。这些限时优惠政策较其他品牌显得不是那么诚意十足。不过,埃安旗下的高端品牌昊铂,宣布截止 3 月 31 日,购买其任意车型可享受每年最高 2200 度的终身免费充电服务,该优惠政策对于看重充电服务的用户较为实用。
但总体来看,不论是直接现金立减,还是定金膨胀,亦或是在购车各个环节 " 做文章 ",此次春节前各大新能源品牌打出的低价牌,都使得市场在售车型的价格达到了年内新低。毫无疑问,对于春节前想要购车的消费者来说,现在或许是一年内的最佳入手时刻。
当然,现在不仅是各大新能源车型的价格达到了年内新低,燃油车同样如此。
燃油车优惠巨大,但小心被套路
不过,不同于主打直营零售模式的新能源品牌,以经销商零售模式为主的燃油车品牌,在给出的促销政策中,直接进行现金立减的品牌较为罕见。多数品牌打出了综合优惠 XX 万的低价招牌。
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在开年就联名周大福开展促销活动,号称可享至高综合优惠 5.8 万元。其中 2024 款帕萨特至高综合优惠 4 万元,朗逸 2024 款至高综合优惠 3 万元,途昂 2024 款至高综合优惠 5.8 万元,新途岳至高综合优惠 3.8 万元,途观 L 低至 16.99 万元起。
但钛媒体 App 询问经销商得知,4S 店的优惠其实比官方宣传的更大。其中朗逸仅现金优惠就达到了 4.8 万元,远比官方的 3 万元综合优惠高出不少,帕萨特的现金优惠更是达 6 万元。" 不要听官方说能优惠多少,那都是幌子,为了宣传而已。我们门店的优惠一直都比较高,春节前又增加了一波优惠。" 上汽大众 4S 店销售顾问如此表示。据其表示,店内销量担当途观 L,2023 年上半年的优惠大概在 3.5 万元左右,但现在超过了 5.5 万元,个别配置甚至能做到 6 万多。
多数门店销售向钛媒体 App 表示,凡是说综合优惠的,都在忽悠消费者。" 要看现金优惠多少,综合优惠没意义。" 一位别克品牌 4S 店销售人员说道。他还表示,除了现金优惠以外,购置税补贴、保险补贴、置换补贴等优惠方式,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钛媒体 App 统计发现,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的品牌较少,仅有一汽丰田、沃尔沃、长安马自达、北京现代、起亚等少数品牌。据上述销售人员表示,购置税补贴需要汽车厂家自掏腰包,所以在推出该政策时都比较谨慎。促销政策中凡是有购置税补贴的,一般都是要决心在春节前冲量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汽车厂家官方释放出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及经销商给出的优惠力度大。比如官方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的起亚汽车,其中一款热门车型狮铂拓界,现在可享受 1.5 万元购置税补贴,5000 元保险补贴,5000 元油费补贴,5000 元购车金补贴,1.1 万元贷款利息补贴,以及 3000 元置换追加补贴,总计优惠 4.7 万元。但据起亚 4S 店表示,目前购买该车可享受 5.3 万元现金优惠。
因此,燃油车品牌在春节前所打出的限时优惠低价牌,多是为了营销考虑,目的是为了配合经销商吸引客户进店看车,增加门店成交率。因而,对于想要购买燃油车的消费者来说,不要太在意官方所宣传的优惠政策,去门店一探究竟才是正确做法。而且要在同品牌的不同 4S 店进行 " 货比三家 ",以此获取最实惠的价格。
历年春节前都是燃油车的消费旺季,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春节前是新购群体购车旺季,部分返乡群体的购买力在 1 月释放,对传统燃油车消费有一定拉动作用。
「等等党」终将胜利?
目前各大汽车品牌推出的降价政策都注明了限时优惠,明确表示会在 1 月底或者春节来临前结束。那么对于购车时间延后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届时还能享受到同等优惠吗?
在钛媒体 App 看来,届时不仅能享受到同等优惠,或许还能等到更大的优惠力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占据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大头的电池成本,目前仍处在下降通道中。三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 1 月,磷酸铁锂电池包的每度成本已降至 600 元,三元锂电池降至 700 元。作为对比,2023 年 1 月,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约为 1150 元,三元锂电池则为 1350 元。这意味着,过去一年,电池成本几乎实现腰斩。
以目前装机量占据多数份额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去年 100 度电池的成本是 11.5 万元,今年则低至 6 万元。其中减少的 5.5 万元,就为车企降价提供了巨大空间。
而且,今年的电池价格有望继续下降。普遍的预测是,今年磷酸铁锂电芯价格会进一步下降至 320-350 元 / 每度,较现在的 400 元 / 每度继续下降。因此,电动汽车中最核心部件的电池价格在持续下跌,电动车本身的价格哪有上涨的道理,只能是跟随趋势继续降。
其次,大量的库存车,会让一众车型的价格持续走低。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测算,截至 12 月底,全国经销商库存总量在 300 万辆左右。该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还显示,截至 12 月底,仅有 37.4% 的经销商完成全年任务;有 39.4% 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在 70%-90%;仍有 23.2% 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不足 70%,距离全年任务目标差距较大。因此,为了清库以及生存计,经销商势必会不断调低价格以吸引客户。
最后,价格战加剧,会让汽车的价格持续走低。当前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仍在加剧,而价格战是内卷的最好武器。当前汽车市场的格局是没有明确的赢家,但也没有明确的输家。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抢占市场份额的优先级排在获取市场利润前面。为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价格战将是很多汽车品牌的首选项。
因此,2024 年的汽车价格,或许会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但还是那句话 " 早买早享受 ",如果是刚需买车,春节前的优惠力度也非常有吸引力。
2024 年价格战硝烟已起
2023 年乘用车批发 2,553 万辆,同比增长 235 万辆,实现历史新高;2023 年乘用车国内零售则达到 2,170 万辆,增长 6%。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2023 年市场虽然实现 6% 的增长,但其实是内卷严重的惨胜。
2023 年有多内卷?从车企目标完成数量上就可见一斑。2023 年,只有 4 家车企完成全年销量目标,分别是比亚迪、吉利、理想和岚图。多数车企未能完成全年目标,有的甚至只完成了不到 30%。
但这丝毫没有摧毁车企们在 2024 年的雄心壮志。钛媒体 App 统计了 16 家汽车集团或单个品牌的 2024 年目标后发现,车企们的 2024 年 Flag 依旧非常响亮。
此前理想汽车表示 2024 年将挑战 80 万辆销量目标,同比增长 113%。该目标已经被很多人认为过于激进。但和其它品牌相比,理想汽车的销量目标看似激进,实际上也就那样。因为还有比它更激进的。
其中奇瑞汽车要在 2024 年挑战 400 万辆年销目标,意味着较 2023 年要增长 113% 以上;深蓝汽车要挑战 45 万辆年销目标,较 2023 年增长 228%;智己的目标则是要增长 216%-242%,2024 年要完成 12-13 万辆目标;阿维塔的目标则要增长 221% 至 10 万辆;哪吒和零跑则要在 2024 年实现 30 万辆和 30-40 万辆年销目标,目标增长均超过 100%。
而最激进的当属问界,其 2024 年要挑战 60 万辆销售目标,较 2023 年增长 538%。这意味着问界要在 2024 年达到月均 5 万辆的销量水平。
而这些激进销量目标的背后,则是更进一步的内卷。根据乘联会的调研报告,2023 年 12 月汽车价格的折扣力度已经超过 20%。随着各大车企的年终目标相继出台以及各色车型的相继涌入,2024 年的汽车价格折扣力度或将会创下新高。
2024 年的价格战硝烟,已悄然燃起了。
(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作者|王瑞昊,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