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靠神颜出道的星二代,今天不藏了,欢迎阅读。
这个暑期档太卷了。
《玉骨遥》《安乐传》《尘缘》…… 古装大剧一部接一部定档,每个人都想拔得头筹。
《碟中谍 7》《封神》《超能一家人》…… 重量级影片逐一登场,誓要占领这档期高地。
就在此时。
Sir 却注意到了一部看起来似乎 " 与世无争 " 的剧。
预告片有多简单呢?
就是女主角一个人对着镜头和观众 " 闲聊 "。
没错。
《艾米丽在巴黎》第四季。
不熟?
要知道,当年的第一季,那可是红遍全球,哪怕在豆瓣,都有超过 10 万人打分。
有意思的是。
在行业内卷的今天,就算它再红,似乎也没激起多大的野心,依旧是不追热点,不搞话题,一年一部稳定地给我们输送电子榨菜(今年因为好莱坞罢工可能会稍晚)。
为什么?
云淡风轻的背后,可能,还得从那个女人说起——
莉莉 · 柯林斯。
简单来说,被称为 " 未来之星 " 的女星 Sir 知道很多。
但很少。
有这么多年依旧没站上一线的顶端,却又让你觉得," 如此也好 " 的。
01
People 杂志每年都会评选一次全球最美女性,今年是脱口秀演员梅丽莎 · 麦卡西,去年是影后海伦 · 米伦,而国内观众所熟悉的茱莉亚 · 罗伯茨,更是五度当选。
但鲜有人知道的是。
在 2012 年,这个榜单里,出现了一位 " 新人 " ——
莉莉 · 柯林斯,她首次以大女主的角色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便已惊艳四座。
到底有多 " 美 " 呢?
当年那部《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至今还被很多人视为史上最美白雪公主——
气质自由游走于古典与现代。
平衡了典雅的静与俏皮的动。
前半段。
刚出逃入世的她,如同晨间刚刚绽放的素色玫瑰,带着些许青涩与稚嫩。
而后半段。
戴上皇冠后的她,娇俏之余又多了一份沉着坚定的美。
等等。
这张图是不是有些眼熟?
是不是让人想起了另一个人,赫本?
没错。
大众眼里的莉莉,第一印象,其实就是" 小赫本 "。
以至于后来赫本传记片选角,定了鲁妮 · 玛拉而不是她,很多人还表示过不满。
而在我们熟知的《艾米丽在巴黎》里,更是让人看到了她在时尚方面的驾驭力——
她可以是暗夜玫瑰。
全身静谧的黑却因一抹俏丽的红唇而迸发灵动。
她也可以是穿行于都市中的摩登女郎。
挽起的栗色头发与简约的大耳环,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重复的几何图形。
她更可以主打邻家甜妹。
毛绒绒小吊带与别致的彩帽,再手捧一束鲜花。一时间仿佛有清甜的香味穿透螢幕。
剧中。
平均每季艾米丽会出近 50 个造型,每集换 5 套衣服。
在巴黎这座浪漫城,她化身成为时尚百变的幻之花。
可以这么说。
莉莉 · 柯林斯的先天条件,哪怕是放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所谓神颜甜妹,令人艳羡。
就像《每日电讯报》的罗比 · 科林评价她的那样:" 她有一张可爱、迷人、近乎完美的为大荧幕而生的脸;想像一下有着利亚姆 · 加拉格尔眉毛的奥黛丽 · 赫本吧。"
说她是未来之星,也不为过。
但。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
出道即闪亮好莱坞的莉莉似乎并没有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上 " 快马加鞭 "。
以至于,十年前我们惊艳于她的美,十年后,我们惊艳的,还是她的美。
为什么?
以及,真是如此吗?
02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的国家的明星,往往是 "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能看到的,只是我们视野所及的作品。
而不是这个 " 人 "。
拿莉莉 · 柯林斯来说,我们对她到底有多了解呢?
也许我们知道她是个星二代(父亲是曾获得 8 项格莱美的著名音乐人菲尔 · 柯林斯),知道她两岁就参演了 BBC 的《成长的烦恼》。
但总是会低估她受欢迎的程度。
比如,她早早地便成为时尚界宠儿。
2004 年,年仅 15 岁的莉莉便已开始为时尚杂志 Elle Girl 攥写专栏。2008 年有外媒将她评为 " 年度国际模特新星 "。
2022 年,甚至入选了《时代》杂志次时代最具影响力 100 人。
为什么如此?
VOGUE 杂志曾经这么给过解释:因为坚韧的性格和毅力,使得她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但要 Sir 说。
其实就是四个字:热爱生活。
对于她来说,影视不是生活的全部,时尚也不是,生活本身才是。
这使得她本人的魅力,远大于任何角色。
一个例子。
2017 年她发布自传书籍《真实的莉莉》,如书名所点明的,这是她一次本真自我的袒露。
其中让人最出乎意外的一段倾诉是——
因父母离异的家庭创伤与职业容貌焦虑,她曾被厌食症缠扰了数年,从 16 岁少女时期直至二十几岁才逐渐治愈。
自揭疮疤?
不。
是传递信念。
于是,莉莉步入了一段漫长的疾病对抗,并在病愈后,参演了厌食症题材的电影《骨瘦如柴》。
当时本来就很瘦的莉莉 · 柯林斯为此还狂减近 20 斤,努力呈现出真实的病态面目,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急需关注的病症。
不放正脸,只一个脊背特写,Sir 也已经看得一颤。
她想告诉世人。
噩梦也可以战胜。
她想对这些跟自己一样陷入黑暗的人说,希望,总是能看到的。
正是由于这样 " 传递善念 " 的决心。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莉莉才不是银幕上的那个花瓶。
她坚韧。
比如很少有人知道她入行的难,16 岁开始,试镜了 3 年才获得第一个角色(《弱点》)。
甚至于 " 白雪公主 " 一角,当时第一次试镜结束后,莉莉不满自己的表现,于是回去再三恳求剧组再给她一次试镜机会,最终才拿下了这个角色。
她从未想过放弃。
她热忱。
比如她积极为公众话题发声,担任了反霸凌组织的宣传大使。
青少年时期就热衷新闻业,19 岁那年她已以 Nickelodeon 的记者身份,参与报道过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
等等等等。
△ 反霸凌的 " 旁观者革命 " 组织
或许。
这样的莉莉,才真正达成了双重意义上的暗夜玫瑰。在夜色中绽放出独属于她那抹玫红色的光彩。
她的美。
并非中空。
03
所以大概你也猜到了。
作为主演兼制作人,莉莉选择拍摄《艾米丽在巴黎》,也并非 " 美美美 " 那么简单。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那个 " 艾米丽 ",也正是她自己——
一个独立自由,并追求浪漫的都市新女性。
怎么说?
比如她其实一直试图在传递,一种自我选择意识。
剧中,面临于事业与爱情上的平衡难题,她总会遵循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去灵活判断孰轻孰重。
突如其来的巴黎工作 offer,她说去就去。
无需与男友商量,她清楚这份职业机会的千载难逢,于是果断选择接下,同时又迅速想出见面方案安抚对方。
而现实中呢?
在《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热播迎来事业新高峰的那年,她没有像别的明星一样维持单身人设,反而,欣然订婚了。
甚至于其后一年,直接完婚。
爱情大于事业?
不。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停下演艺生涯,《艾米丽在巴黎》逐年推出续集。
采访里她曾说过艾米丽这个角色给予了她更多的勇敢。尽管知道工作与个人生活难兼顾,但她想尽可能拥有那些她所爱的,关键在于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I ’ d love to have a family. So there ’ s the personal, the work, there ’ s the blending of the two… It's always a juggle, but I want it to be, I want to be able to do all the things I enjoy. The key thing is finding out what makes sense for us.
采访源自:Harper ’ s Bazaar UK
是的。
判断一个决定得失与否的方法并不是利益计算。
而是当下的心态。
就像她曾说自己喜欢巴黎,羡慕于他们坐在咖啡馆几个小时,只是享受某人的陪伴。
这种 " 活在当下 " 的热情,才是她骨子里那股能量的源泉。
所以回到开头。
为什么 Sir 会说,莉莉 · 柯林斯没有登顶一线也 " 还好 "?
其实。
只是因为她向我们诠释了另一个,与这个世界潮流不一样的生活理念。
我们可以很从容。
更可以很随性。
只要活好每一个 " 当下 "。
不卷的人生,同样也可以活得精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艾米丽在德州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