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人工智能+世界工厂:寻找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谷趋势 Trend ,作者傅斯特
作者 | 傅斯特
来源 | 智谷趋势 Trend 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春节期间,DeepSeek 横空出世,撼动了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产生爆炸性的连锁效应,触发了太平洋彼岸的一场行业大地震。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眉飞色舞扭起秧歌,距离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已经触手可及。
种种迹象表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开始重塑产业生态,带来巨大的时代机遇和想象空间。
这对中国制造而言,意味着什么?
AI 领網域的争夺战,背后不仅是大国博弈,更关系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金融科创资源的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 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 已经能够做到平均 30 秒下线一台,以华为为代表的科创巨头用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变化正在快速地发生。
看懂这一时代趋势,就不得不关注 " 世界工厂 " 东莞的最新动作,其打出的两张 " 王牌 ",显示出中国制造的新风向。
背后信号,意味深长。
两张 " 王牌 "
在 DeepSeek 引发的 AI 浪潮里,也有 " 东莞制造 " 的身影。
2 月 8 日,OPPO 宣布,即将发布的 Find N5 将正式接入 DeepSeek-R1 智能系统。
而在此前,华为云也宣布将上线基于华为云昇腾云服务的 DeepSeek R1/V3 推理服务。
华为和东莞 " 双向奔赴 " 的故事,早已为中国制造的观察者所熟知,也是东莞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如今,华为已经深度融入到东莞的产业血脉之中,成为举足轻重的 " 火车头 "。从 2019 年开始,全球瞩目的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 6 年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见证了鸿蒙横空出世到 " 纯血 " 鸿蒙诞生的全过程。
在 2023 年 7 月的那一场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 CEO 张平安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华为盘古大模型不作诗,只做事 "," 一切皆服务,AI 重塑千行百业 "。
不作诗,只做事。这样的务实气质,像极了东莞这座中国制造业名城的个性。
事实上,华为对 AI 的理解,离不开家门口东莞的 22 万多家企业的庞大需求,这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为 AI 赋能制造业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也指明了产业更新发展的清晰方向。
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在 2023 年对 153 家灯塔企业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
制造业领網域的佼佼者们,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要领先其它企业 3-5 年。
这不仅是眼光和层次所决定,同时也是由巨大的现实需求所驱动。世界工厂,注定要又一次成为先行者。
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连续第三年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奋进号角。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广东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網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紧随其后,东莞也举行了新春第一会,并以政府一号文、二号文的形式,打出了两张制造业更新转型的 " 王牌 ",可以概括为:
人工智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中心(图源:影像莞)
为什么今年的东莞一号文,选择了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瞄准 " 人工智能 + 先进制造 " 赛道?
世界工厂的计划,雄心勃勃。依托华为、OPPO、vivo 等领军企业,东莞将在未来 3 年投入不少于 30 亿元财政资金、设立规模不少于 50 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争创全国人工智能 + 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争取在发展 AI 手机、AI 伺服器、AI 可穿戴设备等细分赛道上率先突破。
这样的破局之道,可以说是投入巨大、信心十足," 砸 " 下海量的真金白银,切入点精准而务实。
要知道,智能制造本就是东莞的强项。早在 2010 年前后,东莞就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更新;2014 年,东莞开展 " 机器换人 " 行动;2023 年,东莞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数据显示,目前东莞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 500 家,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網域营业收入超过 1200 亿元。华为、OPPO、vivo 等龙头企业,更是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实力雄厚。
制造业的 " 大海 "
平心而论,东莞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竞争中,尚未跻身第一梯队。2024 年 9 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显示,"AI 之城 " 第一梯队,主要包括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和合肥等 10 个重点城市。东莞排名全国第 23 位,仍然是一个 " 追赶者 "。
不过,东莞也有自身难以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里坐拥 22 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 1.4 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超 1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 多家专精特新企业、81 家上市企业。
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拥抱东莞这片制造业的 " 大海 ",面向海量的真实生产场景,拿到价值极高的大数据。
英国《自然》杂志曾刊登一项来自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联合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训练大模型时,只用 AI 生成的内容,会导致大模型越来越 " 傻 ",这被称为 " 模型崩溃 "。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模型数据脱离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导致错误层层累积,不断放大,类似生物学中的 " 近亲繁殖 " 导致后代缺陷、物种灭绝。
可见,不仅制造业需要插上 AI 的 " 翅膀 ",而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行业,也需要一块绝佳的 " 练兵场 "。
东莞此时出手,恰恰是掐准了时机。从工业中来,又回到工业中去。事实上,人工智能与东莞制造业的双向奔赴,已经诞生了不少生动的实践案例。
比如,东莞有一家自动化设备和精密加工领網域的企业沃德精密,长期面临小批量、多品种的离散型制造流程痛点,难度大、过程繁琐、效率低,设备、物料、环境、物流等要素协同起来非常困难。
后来,经过技术改造,沃德精密引入传感器、AGV 小车、智能机器人、立体智能仓库等硬體,建立企业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通过持续数字化转型,沃德精密产线效率提升超 20%。
在 AI 的助力下,智能机器甚至可以完成过去难以想象的复杂操作,比如一键切换生产线。
在一条生产线上,部署一个全新的应用方案,过去需要以月或者年为部門,在 AI 的辅助下,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完成。
数字化,是 AI 赋能制造业的前奏。如果说自动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工具等是现代工业的 " 乐手 ",那么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 AI 模型,就是最关键的 " 指挥家 ",两者相结合,迸发出的能量难以估量。
东莞此次发布的一号文,目标极为明确,就是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这是制造业大市向 AI 进军的明确信号,也可以看作数字化行动的 " 更新加强版 "。
东莞滨海湾新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效果图
在人工智能的布局,东莞一号文绘制出了一张详细的 " 路线图 ",包含算力供给体系、工业数据集供给、工业垂直领網域模型创新应用等一共十个方面。对于最能服务于制造业的工业 AI 领網域,东莞拿出了真金白银奖励,相当给力:
设立最高5000 万元算力券,对制造企业、软信企业、高校院所等通过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租用市内外智算资源的,按不超过实际服务额 50% 给予每年最高100 万元资助;
设立最高 1500 万元模型券,支持企业利用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底座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领網域创新联合体,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瓶頸,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 4000 万元资助;
到 2027 年,东莞力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 300 亿和 3000 亿。
此外,还要开发不少于 3 个制造业基础大模型、15 个垂直领網域大模型、200 个 " 两高 "(高精准度、高稳定性)工业小模型、工业 APP 或工业智能体。
让制造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流淌着 AI 的血液。这是 " 世界工厂 " 瞄准的星辰大海。
制造业再更新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之外,东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出的第二张 " 王牌 ",是生产性服务业,简单来说就是与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服务业。
根据经济学" 微笑曲线 "——上游研发设计、下游品牌服务往往是收益最大的环节,中间的加工制造则处于价值链底端。如一部手机里的作業系統、軟體、芯片中的内置程式、各种专利等,这些创造的附加值往往达到 40%-50%。
一般来说,越是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产业体系中的比重越高。比如,美国 GDP 中服务业占 8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 65% 左右。
对于东莞来说,产业更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将价值链向上下游两端延伸的过程。
在今年东莞市的二号檔案中提出:
力争到 2027 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 55% 左右,打造 10 个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 100 家以上有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同样也少不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
二号檔案中就提到,开展鸿蒙系统生态链建设,打造鸿蒙特色产业园;支持制造业企业剥离軟體信息服务,对发展规模达到一定条件的规上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奖励;力争到 2027 年,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产业领網域培育 1-2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等。
AI 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碰撞出新的可能。这对于东莞培育出下一个增长点,意义重大。
" 向上进化 "
回顾东莞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制造业不断 " 向上进化 " 的历史:
从改革开放后的 " 三来一补 ",到 90 年代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再到如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万亿级产业雨林。
一路来,东莞并非没有遭遇挑战。然而,一次次风雨见彩虹,东莞至今仍能站稳工业实力前十城市的行列,其锚定的高质量发展 " 密码 ",正是 " 制造业当家 ",不断求新求变。
东莞港(图源:东莞发布)
事实上,东莞近几年的 " 一号文 ",都与制造业有关:
2022 年,提出 "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2023 年,提出 "聚焦制造业当家,搭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2024 年,提出"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更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韦皓表示:
新的一年,东莞将乘着全省大抓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浩荡东风,全力跑出制造业转型更新加速度,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经济挑大梁重任。
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筋骨。东莞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对广东有着重要意义,也关系到中国制造未来的方向。
当世界工厂拥抱时代之变,酝酿的化学反应不可低估,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