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上半年同比翻倍,零跑凭什么活成第二健康的新势力?,欢迎阅读。
日前,零跑发布了 2024 年上半年的财报。
数据显示,零跑上半年交付量为 86696 辆,同比增长 94.8%,营收 88.5 亿元,同比增长 52.2%,上半年毛利率为 1.1%,尽管净亏损依旧达 22.12 亿元,但经营现金流入净额 2.7 亿元。在普遍亏损加大,现金流不断放血的新能源车企之中,零跑是一股清流。
而且,零跑的经营状况在不断向好发展。第一季度毛利率为 -1.4%,第二季度改善至 2.8%,预计下半年毛利率将有更好的表现。7 月份零跑的净增长超过 2.8 万辆,交付 2.21 万辆,已经连续两个月保持了 2 万辆以上的交付量。零跑 C10 和零跑 C16 的成功,让零跑步入了销量快速增长的渠道中。
零跑早期的表现在新势力里并不起眼。但近两年随着产品迭代推出增程车型,零跑构建的全新产品矩阵趁着市场 PHEV 销量猛增的东风快速起飞,今年多个月份的交付量已经超越了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目前新势力里现金流能够比零跑活得更健康的也只有理想一家。
到底是什么让零跑成功逆袭,站上了新势力头部的位置呢?
竞争力不在 " 半价理想 " 而在全栈自研
零跑有 " 半价理想 " 的江湖雅号,有人戏称零跑是 COSPLAY 理想最为成功的车企。
这并不是贬低,反而是赞美。
因为理想的成功,现在半个车圈的车企都学着理想的产品定义,搞出了很多大 6 座、大 5 座的中大型 SUV,其中甚至不乏老牌车企。你看看现在推出主打家庭用车的 SUV 和 MPV,是不是都学着理想搞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发,内饰配置和设计是不是朝着理想的那个方向去?
但是,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没有在市场上翻起什么风浪。因为零跑成功 COSPLAY 理想的内核并不是因为它做得有多像,反而是零跑全栈自研的技术,这也是零跑的技术护城河。
零跑是目前新势力里技术自研程度最高的车企之一。自成立的那一天开始,零跑就是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看到零跑的前两款产品 S01 和 T03,你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市场毒打过、充满理工男浪漫的车企。
而开窍学习理想的产品定义去做车,只是为根基扎实的零跑打通了通向市场的任督二脉,让零跑积累的技术能够有一个更好向市场呈现的方式而已,成功的基础是零跑本身的车做得不错。
对于一家新势力来说门槛相当高的全栈自研,却是零跑一直以来的坚持。整车架构、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电驱架构、智能驾驶系统等涉及一辆新能源车各种关键领網域,都一直掌握在零跑自己手里。
这让零跑能更灵活和更高效地进行车型的研发,并且能够在核心产品力上保持与同级产品一定的差异化,零跑的智能座舱体验、智驾水平都在同价位产品中具备一定优势,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且零跑还计划在 2025 年推出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城市智驾功能,这将会进一步提升零跑的竞争力。
控成本是核心
全栈自研除了给零跑带来更强的产品竞争力,更让零跑实现了成本优势。
事实上,行业内对全栈自研的优势早已有清晰的认识,如今主流的车企包括比亚迪、吉利等等,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比亚迪还进一步掌握了垂直供应链,实现了领跑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
但零跑能够在体量相比这些巨头小这么多的情况下,依旧成功实现全栈自研的战略,才是它从一众新势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零跑的车里,整车用的是自己的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结构,电驱架构用的是自己的八合一电驱,智驾用的是自己的凌芯 01 智能驾驶芯片,所以整车 60% 的成本都由零跑自己控制。这让零跑实现了更高的研发效率和更低的造车成本。
而且,随着零跑的销量逐步提高,规模化效应凸显,零跑的单车成本进一步降低。再加上零跑能够对外出口技术平台分摊研发成本,让零跑相对其他非全栈自研车企的成本优势也进一步提升。
这些优势叠加起来,让零跑能够在 15 万 -20 万元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区间依旧保持着相当强劲的价格竞争力。
当然,如果你看实际投入到研发中的资金,零跑的研发占比其实并不突出,其第一季度研发投入是 5.2 亿元,研发营收比为 14.92%。而蔚小理三家研发投入分别是 28.6 亿元、13.5 亿元、30 亿元,研发营收比分别是 28.86%、20.61%、11.72%。
零跑研发投入更低,研发营收比也仅比理想高。尽管因为研发方向不同,不能直接说谁的投入研发投入产出比更高。但是零跑能够以更小的体量、更低研发投入完成全栈自研,也能反映出零跑比很多车企更高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这或许将成为零跑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新能源车市场中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写在最后
零跑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向循环之中,最近推出的 C01、C11、C10、C16 等 4 款车型都受到了市场的认可,能够长期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零跑在海外也有强大的合作伙伴,帮助开拓海外版图,为零跑的增量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相信只要零跑能够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强化在 15 万 -20 万元核心价格区间的产品矩阵,就能在这个中国用户基数最大的用户群体中保持一定体量。尽管想要实现零跑给自己定下的 3 年内进入汽车市场前五的目标,仍需要在产品矩阵的横向和纵向作出更多努力,但在新能源市场中分一杯羹,成为马自达这样小而美的车企并不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