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癫剧」,是突然“发癫”还是早有“异动”?,欢迎阅读。
"影视项目的原则应该是 " 守正出奇 ",先要守正再出奇,但是经过不断内卷,守正被忽视,只讲出奇。"
撰稿 : 芦苇
国产剧终于癫成了观众不认识的样子。
最近播出的剧集《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里,女主角安心丈夫出轨女上司,两人调情台词之大尺度令人咋舌。
不仅是这一部剧,前有《鸣龙少年》大专爆改 985 清北让观众质疑 " 编剧有没有高考过 ",再往前还有《一念关山》主打 " 高开癫走 ",不仅人设发疯,剧情更是让观众感到魔幻。
剧情癫、人设癫,逻辑癫,一时之间,观众感叹着自己因为看过某部 " 癫剧 " 而拥有了赛博案底。而 " 癫 " 仿佛成了近期国产剧的代名词。
" 癫 " 是观众所看到的结果,但在创作的过程中,那些能够导致剧情和人设等偏离轨道的原因却难以为观众所知。本文采访了有多年一线创作经验的资深剧本策划,结合实际工作经历,共同解析剧集为何 " 癫化 " 的缘由。
不 " 守正 ",只 " 出奇 "
为什么现在的剧集都这么 " 癫 "?很大程度上剧集的 " 癫 " 源自剧情本身。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基调就是 " 非死即残 " 的残酷故事。这部剧讲述的是两个家庭在遭遇车祸之后的影响,一家儿子去世,一家舞者致残,而后续衍生出的夫妻矛盾、母女矛盾,甚至到人性的善恶两面的讨论,相当于将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的挫折与矛盾集中式的呈现在一起,其中彰显的人性也是极端情况下所作出来的表达,给到观众的感觉就是既正视人性,又实在是太过于直给甚至是露骨。
《鸣龙少年》又是另一种太过 " 童话 " 的极端。一则是剧情設定的问题。前期剧情里对于高中生存在的原生家庭问题的展现是贴近生活的,然而到了后期为了强调主角团的 " 逆袭 ",一方面将原本成绩出众的学霸沈耀作为针对的对象进行对抗和打压,一方面主角团一年大专逆袭清北的剧情設定,对于很多经历过痛苦高三生活的观众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主角团逆袭的种种门路又像是 " 天龙人 " 彼此之间的左右互搏,无法让观众共情。
正如观众产生的 " 编剧有没有高考过 " 疑问,一种情况是编剧的生活经验弱,导致悬浮或者太接地气两种极端。另一种情况则是剧本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差,认知水平不足以支持自己完成细腻的剧作。创作上就会出现 " 何不食肉糜 " 或 " 东宫娘娘烙大饼 " 之类脱离现实的疑惑与臆想。
不过资深剧本策划芫君认为,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很多情况下剧本的最终呈现和编剧本人创作意志关联度不高,而是会受到资本介入的影响。因为影视项目投入产出周期过长,资本为了规避不确定性,自然就倾向于加入猎奇性的东西,并且在此赛道上不停内卷,影视项目的原则应该是 " 守正出奇 ",先要守正,然后出奇,但是经过不断内卷,已经不讲守正了,只讲出奇。不出奇的项目资本就会完全没兴趣。
从题材上来说,造成的结果就是某类题材剧集爆火出圈后跟风,一时间市场上都是同质化的故事。资本本质上是追求热度而不是追求内容,对于剧情的呈现不得要领,没有判断标准和创作能力,不知道什么才是能让观众共情的核心内容,所以在正常与 " 发癫 " 的边缘反复横跳。
从剧情上来说,为了快速吸引到观众,一方面剧情設定上前期紧凑后期松散,如今的观众习惯碎片观剧、极速观剧,想要更快抓住观众的眼球,剧集前几集就要节奏更快且冲击感更强,但是为了保证原本的集数設定,后期剧情节奏就会慢下来,前后观感有出入。
不仅如此,想要吸引观众就要有话题上热搜,如今有很多剧集实为 " 话题 " 剧,剧情設定为话题所服务。当创作的前提是猎奇,剧情本身的逻辑和人设的高光反倒是次要的,在此基础上剧情发疯或者人设偏离轨道也就不足为奇。
就市面上的生活剧而言,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这几年正经 " 生活剧 " 少之又少,讲普通人家庭生活,鸡毛蒜皮小美好的项目非常少,只有极少数靠大导演大演员加持的项目才能最终呈现到观众面前,因为所谓的普通的 " 生活剧 " 在提案环节大多就会被否定。
但其实观众对于生活剧仍然是期待的,《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虽然内容上是非死即残的剧情,但是剧集关注度仍然很高,因为观众从大量的古偶、仙侠、刑侦题材中审美疲劳,非常期待看到生活剧,所以呈现到观众面前的生活剧或多或少都有声量。那么如何平衡剧作吸引观众的能力和合理性其实是当下剧本创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猎奇是一种方法,但却不是解决办法。
突然 " 发癫 " 还是 " 暗流涌动 "?
除了以上讨论的剧作层面的问题,其实一部剧集在观众眼里的突然 " 发癫 ",仅仅是一个最终呈现 " 结果 ",在观众知道或者不知道的角落,从创作环节、播出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到各方利益的暗流涌动。
首先就是主角之间因为争番位或者争高光剧情而产生的 " 加戏 " 行为。比如一部剧原著本身是较为明显的大女主剧情,但是在改编成剧集的过程中,男主角因为咖位问题认为自己不能在剧集中 " 镶边 ",可能就会试图增加自己的高光剧情,甚至直接改 " 大女主 " 为 " 大男主 "。
或者是配角加戏注水,当主角的故事线展现殆尽,配角的故事线就被显露出来,其中的发挥空间相当之大。创作者对配角的偏爱,资本对于配角的扶持,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配角的戏份。而所谓的 " 飞页 " 行为,如果超出甚至不顾及创作者的能力范围,自然就会影响到剧情逻辑以及人物关系走向,让呈现出来的内容变得难以理解。
" 高开癫走的 "《一念关山》就因为 " 加戏 " 疑云而受到质疑,作为刘诗诗古装剧集复出之作,观众对于这部剧集的认知是 " 大女主戏 ",前期女主角任如意武力强、智力高、身世曲折、情绪稳定的种种人设都展现了属于大女主的高光。但是后期这个人物囿于情爱,反倒是男主角突出高光,让很多粉丝认为男主角有 " 加戏 " 嫌疑。虽然是否加戏有待商榷,但由此引发的猜测和粉丝之间的争论对剧集的舆论环境造成了影响。
演员自身的表演能力也会影响到最终呈现的质感。如今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信条就是 " 发疯 ",越在生活中内耗自己,就越想在幻想中外耗他人。他们热衷于能够给自己带来爽感的影视作品或者人物,所以很多剧集和演员也以此为前提塑造角色,出现了很多带感的 " 疯批 " 人设。比如《长月烬明》里的天欢,《宁安如梦》里的谢危,《一念关山》里的李同光等等。
这类型角色主打的就是疯得淋漓尽致,惨得痛不欲生,强调极致化和反差感,对演员来说是非常容易出圈的角色人设。但是期望越大可能失望也就越大,如果演员把握不好 " 发疯 " 的尺度,或者找不到与角色的共情,再加上剪辑过程中刻意强调紧张感或者抓眼球,就会 " 五官乱飞 " 或者油腻而不自知,给观众一种失控感和夸张感。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现实利益原因存在,一部剧集涉及到利益方过多,都想对于项目有更多话语权,在话语权的争端下,就会出现问题。以剧本策划遇到的情况为例,为了剧本能够尽快 " 过会 " 从提案项目成为落地项目,策划与编剧会对前几集的剧本把控更为严格,在实操的过程中,由于各方的意见还会对剧本进行大幅调整,还有水剧情,加高光,调节奏等情况出现,声音越多,整体质量越打折扣。
剧内的暗流涌动尚且如此,剧外明面上的纠葛更会让观众有种 " 癫里癫气 " 的感觉,观众总归是想要追求和谐的追剧环境的,如果打碎这个舒适的外壳自然会逆反。比如最近某制片人和演员之间持续多日的 " 辞演之争 ",《仙剑四》男女主角未播先撕番位维权,这种未播先掀波浪的情况,谁对谁错观众本身并不在意,但剧还未播就已经爆发出来的矛盾会让观众觉得剧组志不在内容,从而降低对剧集本身的期待。
而对于创作端来说,不仅是创作期间,播出之后维护良好的追剧环境同样重要。一方面是需要演员之间保持平和的关系,最好还能够合体营业 CP,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感。一方面是如果剧集效果不如预期,从制片人到导演、编剧都能够情绪稳定不随意在公开场合开麦。剧集《七时吉祥》和电影《永安镇故事集》两部作品的制片人的发言使观众逆反,让本就播出效果不佳的它们雪上加霜。
结语
总的来说," 发癫 " 行为本身对于引起观众对剧集的讨论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无论是逻辑奇特的剧情,人设崩塌的角色,还是剧集之外的纷争,在观众的新鲜感过去之后,留下的都是负面舆情,想要剧集不被 " 癫剧 " 词条捆绑,就得真正明白观众想看什么,将核心放在创作上,形成通顺的逻辑,合理的人物关系,维护良好的观剧环境,才能迎来正向的循环,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