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一脱成名十年后,她演出了今年最有争议的电影,欢迎阅读。
不久前,一则新闻冲上热搜。
湖南隆回一教师长期强奸 5 名女学生,致其中 3 人患精神疾病。
此外,还利用教师身份猥亵 2 名幼女,强制猥亵 1 名未成年少女。
已于 12 月 1 日被执行死刑。
犯下如此恶劣的罪行,严惩是众望所归。
评论区大都拍手称快。
而每每有类似的案件曝出,大家也必然群情激愤。
毕竟,这些罪犯不仅逾越了法律底线,更突破了人性下限。
但,你能想到吗?
竟然有一群人,选择共情强奸犯。
还发明了一个专门关怀、帮助罪犯的组织。
让罪犯和受害者见面,近距离交流。
而且,得到了官方层面的支持,已经运行多年。
一部新片,就拍出了这一神秘组织。
上映首周,拿下票房冠军。
自然,争议也不小。
被骂圣母、太超前、无法接受、令人不适。
但也有人赞赏,称其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力作。
今天,就来聊聊这部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的——
2013 年凭《阿黛尔的生活》爆红的女演员阿黛尔 · 艾克萨勒霍布洛斯,饰演本片主角克洛伊。
和新闻中的受害人一样,她未成年时就遭强暴。
7 岁到 12 岁,一直被同母异父的哥哥性侵。
她默默忍受,没告诉任何人。
一直到 17 岁时,她才将一切说了出来。
她选择报案。
经过审讯,哥哥承认了事实。
最终,哥哥被判强奸罪,服刑三年,然后去别的地方生活。
之后整整 12 年,他们再没有见过彼此,她也开始了新生活。
但最近,限制令解除,这意味着,哥哥可以回到他们原本的街区了。
得知此事,克洛伊惊恐万分,日常出行都有了精神负担。
会下意识东张西望、快步疾走,唯恐遇到哥哥。
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当年《素媛》原型赵斗淳出狱时,整个韩国都为小女孩提心吊胆。
赵斗淳出狱后居住的地方,和受害者住所不到 1 公里。
警方 24 小时实时监控,受害者父亲表示宁愿贷款让其搬家。
网友也称这是「恶魔在身边」「不定时炸弹」。
然而,电影中,克洛伊的解决方式却让人摸不着头腦。
她虽然担心偶遇哥哥。
但却又主动提出,要与哥哥见面。
周围人都不理解。
尤其是陪伴她多年的男友。
他知道克洛伊的伤口有多深。
克洛伊 15 岁时为了麻痹自己,去拍了色情片。
那时她精神失常,很是吓人。
「你知道她花了多长时间才从那里走出来吗?
她之所以能走出来是因为她聪明、勇敢。
但她也很脆弱,难道要让她陷落回去吗? 」
实际上,克洛伊也不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她说出这个想法后,也陷入了焦虑。
单单想象这件事,都让她整夜失眠,做出自残行为。
但,即便如此,却仍有这样一群人。
不仅认可她的决定,还无偿帮忙。
帮她联系罪犯,安排他们面对面沟通。
不单是为了满足受害者的愿望。
他们竟然还共情犯罪者,和克洛伊的哥哥多次见面、聊天后。
还站在哥哥的立场,反过来询问克洛伊愿不愿意道歉。
没有任何利益瓜葛,他们却不惜伤害受害者,也要站在道德的反面,替强奸犯开脱。
这些人是谁,到底想干嘛?
这些人,来自官方机构——
一个实践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的组织。
恢复性司法,即通过在犯罪方和受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深层次化解矛盾、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
遵循自愿、免费、保密三大原则。
该组织不会从中获取利益,罪犯也无法因此获得减刑机会。
重点只有一个:交流。
机构成员中,既有专业律师,也有志愿者。
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的的职业协调员。
至于具体如何施行。
举个例子来看,片中,抢劫案的犯罪方和受害方参与恢复性司法。
协调员要做的是,首先,分别和每个人深入交流。
确认自主意愿,了解犯罪 / 受害经过,以及选择恢复性司法的原因、目的。
不同于律师,协调员不需要说服、引导对方说话,更不需要灌输观念,试图套话。
他们所做的只是不带评判地倾听,使对方感觉被接纳和尊重。
分别沟通,是为了在受害方和犯罪方之间找到共同的愿景。
罪犯和受害者都因为抢劫案的发生,生活一落千丈。
双方互不理解,但都想好好生活下去。
受害方因为被暴力抢劫的经历,患上恐慌症、抑郁症,多年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们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更想不通他们怎么就不会诚心忏悔。
罪犯也觉得,自己只是抢钱,没造成任何死伤,为什么被判这么久。
而且他已经付出代价了,不理解受害者为什么还念念不忘,不理解他们「 被困住」的说法。
甚至怀疑是受害者夸大事实,故意让自己生活不幸,家人遭殃。
之后,协调员就安排双方面对面交流。
受害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实际上,他们也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困住。
一个年轻女子,曾做银行职员时遭到抢劫,被用枪抵在额头上。
她当时并没有哭,但之后却彻底崩溃了。
畏惧出门,恐惧街道和人群,睡觉靠安眠药,出门靠镇定剂。
还有一个老奶奶,街上被人抢钱后,总担心会发生同样的事。
她 7 年没有走出门,在家时也会因为外面的嘈杂声而不安。
他们得不到理解,身边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不过是抢劫。
罪犯被绳之以法,也完全无法扫除他们心头的阴霾。
想到他们会出狱,他们会共处一片天空下,只会更加痛苦。
抢劫犯尴尬地表示,没想过会有这么严重的影响。
他们也坦诚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如何蓄意或者一时起意抢劫。
至于原因,有人将其归咎于社会。
无外乎没钱,找不到工作。
被毫不留情地驳斥后,他们也只能沉默。
沉默、逃避有时会引发更激烈的争执。
对话错位,情绪大于理智,都是常有的事。
但也有的抢劫犯将这次活动,当作积极的改变。
他们会坦诚自己犯错后的恐惧悔恨,向受害者道歉。
他们会试图回答受害者的疑惑,「你们看不到我这么痛苦吗?」
表示,「我们看不到受害者,他们不存在。」
他们每次行动时,眼里只有收银台或银行卡,看不到人。
这样每周三小时,五周一疗程的交流,让他们互相了解了许多。
一个受害者居然对罪犯表达了「感谢」。
她表示,罪犯的话反而让自己多年以来的负担卸下来了。
「我看心理医生三年了,你只用了三小时,就让我解脱了。」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还是无法理解。
认为这太理想主义,而且性侵案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没错。
影片也考虑到了这一层。
性侵案比其他案件棘手得多。
回到克洛伊被性侵的案子上,协调员前期做了更多准备工作,却始终无法推进。
双方都无法心平气和地达成一致的愿景。
克洛伊抑郁症发作,做出自残行为,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她还提出不合规的要求,想要提前将问题交给哥哥,留给对方准备的余地。
但哥哥却不同意,而且哥哥坚持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他没有强迫过妹妹。
如此来回拉扯,结果也不算成功。
协调员将他们的目标期望缩小,以受害人为重心。
说不上达成和解,仅仅是达成了協定,更具体地划清了界线。
两人明确划分了各自去影院、餐厅和妈妈墓地等常去地点的时间,避免见面。
对此,协调员所能做的只是接受失败,总结经验,投入下一个案件。
然而,后来发现,这个算不上成功的尝试,还是帮助受害者获得了解脱。
一段时间后,协调员意外收到感谢信。
信中,克洛伊说,短短一次见面,已经帮她合上了往事。
不难看出,影片与时代情绪的格格不入。
涉及很多尖锐、暴力的案件,但拍得十分温和。
不像当下更流行的「以暴制暴」,而是回归到道德感化、情感沟通。
镜头对哥哥都异常宽容,完全没拍出一个强奸犯的可恶嘴脸。
那么,电影拍出恢复性司法,究竟是为了什么?
鼓励我们去同情罪犯?
其实并非如此。
而是让我们看到,罪犯得到惩罚后,受害者的困境还远远没有结束。
很多受害者看似伤口愈合,但内心的刺却从未被拔除。
他们常常是在假装正常地生活。
克洛伊就陷入自我怀疑的旋涡。
她会想到儿时哥哥对自己的好,开始怀疑哥哥是否真的有恶意。
她记得曾看到母亲和哥哥窃窃私语,怀疑母亲一直知晓真相,纵容哥哥。
但时间久了,她也开始怀疑是不是一切只是自己的幻觉。
就像台剧《她和她的她》中。
女主角林晨曦看上去是职场精英,工作中,力争凡事都做到完美。
但实际上,她始终在逃避、甚至否认多年前被老师性侵的创伤记忆。
也像许多新闻中提到的性侵受害者那样,饱受精神疾病困扰。
恢复性司法,便试图帮助受害者驱除心里的迷雾。
克洛伊之所以获得了解脱,正是因为亲口向哥哥确证后,看清了哥哥的真面目,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态度。
才从自我怀疑和自责的内耗里走出来。
而恢复性司法机构更大的存在价值是,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平台。
其实,受害者或其家属与加害一方见面的情形,并不罕见。
江歌妈妈和刘鑫的每次见面和沟通,都因为后者的态度和情绪问题,反而加剧了事态的恶化。
江歌妈妈和网友都曾表示:如果刘鑫当时能意识到错误,真诚道歉,好好对待江歌妈妈,事情不会发展到后来的地步。
恢复性司法机构,则致力于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协调员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比如说,单独见面时,会提前预警一些令人不快的问题。
协调员之所以站在哥哥的立场询问她是否能道歉。
也是因为必须确定她对此的态度,如果哥哥当面说出这种话,克洛伊能否经受得住,会不会遭受更大的刺激。
每次见面前,座位的安排,是否需要握手等细节,都经过了细致考量。
圆桌交流时,要求每个人必须拿着一根木棍才能讲话,避免随意插话的现象。
如果对话陷入死胡同,协调员会一针见血地点出要害。
有了充分的准备后,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才有了后来调解会一幕,受害人分享自己的痛苦时,罪犯荒诞地说了句:
「 谁对我母亲做这种事,我一定会杀了他。」
这一实践对罪犯的教化,也是在避免他们二次犯罪,让更多人成为受害者。
实际上,一些法学家就曾提到,在中国,也开始逐步考虑运用恢复性司法。
来源:法治周末
自然,这一司法实践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尝试,目前也仍在试验完善阶段。
像片中所说,它面临巨大争议和阻力,具备时代所讨厌的一切。
但,打破抽象的人,看见具体的人,仍然是有意义的。
也正因如此,这种努力才显得可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