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问界新款M7的阳谋,欢迎阅读。
遥遥领先,一直是余承东的口头禅,但却在最近的一周再次成为口传的 " 热词 "。
新款问界 M7 正式上市,总共 5 款车型,售价区间在 24.98 万 -32.98 万元。
在空间方面,相比于同价位级别的大型 SUV,新 M7 尺寸偏大,内部有效空间长度达到了 3338mm。
用余承东的话讲:"1.1 米长的備份箱有 686L 的容积,能轻松装下 12 个 20 寸登机箱。二排座椅放倒后,備份箱容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1619L,放 30 个登机箱都不成问题。"
作为一款增程式车型,新 M7 后驱版在 CLTC 工况下,最高续航能达到 1220Km,纯电续航高达 230Km,百公里油耗低至 5.8L。而售价上,相比老款,新款的售价直接降了 4-5 万元,还比同级别的理想 L7 便宜了 6 万多元。
不仅如此,该车发布即交付,以此缩短用户下订后的等待周期,快速完成交易。据问界官方的数据,截至 9 月 12 日晚 12 点,问界新 M7 的订单量已经突破了 1.5 万辆。
和现款相比,新款 M7 价格虽然更便宜,但责任更大了。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 问界新 M7 将承担今年三成以上的销量任务。"
在现场,没有歌舞、没有暖场,一开始便是余承东直接开讲。从安全性能提升、智能座舱更智能到智能驾驶落地全国,他讲了无数次 " 遥遥领先 "。
足见新款 M7 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是华为第一次为单款车单独举行独立发布会,也是其在智选车业务上第一次举办和媒体之间进行深度交流的活动。
一个月前的成都车展新款 M7 开启预售时,余承东说,在这款车的投入上,华为和赛力斯花了 5 个亿。
这笔钱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5 倍,甚至接近于某些车企单款新车的开发费用。行业内,单款车型的中期大改款,行业里比较公允的研发费用在 1 亿元左右,这笔钱要用在軟體、硬體、系统等各方面。
在外人看来,这 5 亿无异于 " 千金买马骨 ",这 5 亿到底花在哪里了?花 5 亿打造的新款,都有哪些技术和底气?和竞品相比它的优势又在哪里?
一、智能驾驶:落地全国
今年以来,各家车企都在智能驾驶上使出了浑身解数。
首先是智驾开城数字上,一家更比一家高,上半年华为、小鹏将今年城市 NOA 开城目标定在了 45 城、50 城,随之而来的理想汽车则是把目标定在了年底落地 100 城。
但是激进的开城目标并不能掩盖城市 NOA 开城的艰难,小鹏目前还只落地了 5 个城市(广州、佛山、北京、上海、深圳),理想和蔚来的自动驾驶还没有正式交付。
时针来到下半年,理想汽车内部已经在对年底开放百城这一计划松口,先是总裁马东辉在二季报上称 " 会按照之前的既定计划分批开放 ",后有成都车展上直接公布 " 通勤 NOA 布局 100 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 理想没有做过基于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直接上无图的方案,落地会慢很多。因为没做过基于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很难遇到那些真正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的 Corner Case(小概率事件)。"
而在这次问界新 M7 发布会上,余承东则公布,年底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落地全国。
不过华为高级自动驾驶产品总监在补充强调,智驾年底全国都能开,是指全国的城市都能开,但并不表示全国所有城市的所有道路都开。
" 我们会逐步把各个城市的各种道路的特征做实时学习,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随着车越来越多地学习全国各种城市道路的特征后,城市覆盖度就会越来越高,我们预判到年底左右,各个城市的一些主要的道路就能够具备越开越好的能力。"
能实现全国落地的底气在于更新后的 HUAWEI ADS 2.0 系统。
丢掉高精地图之后,国内车企在智能驾驶上选择都是和特斯拉一样的方案,即基于 Transformer 的 BEV 算法,再加上 Occupancy(占用网络)去解决感知,只不过在具体解决方案上有区别。
以理想为例,为了弥补静态 BEV 感知的不足,理想采用的 NPN 神经先验网络(Neural Prior Net),利用用户车队数据在复杂路口的多次历史轨迹,提取行为特征,保存在云端和车端,去规避掉静态 BEV 算法的不稳定性;而在具体规控上则是采用的 TIN 信号灯网络去解决信号与道路的匹配关系,用 Occupancy 去识别道路上的非标且需要避让的物体。
和理想大同小异,华为用的是新一版 GOD 通用障碍物检测系统 " 看得懂物 "、用 RCR 道路拓扑推理网络 " 看得懂路 "。
目前 GOD 网络已经演进到 2.0 版本,在华为特有的 RCR 2.0 的加持下,整体上要比 1.0 版本更精准。
比如 1.0 版本识别不了树影,会将树影识别为一个不规则的几何物体,从而判断为其有风险,进行避障刹停,但是 2.0 版本在识别上新增了语义辅助识别(例如车道线信息、中间隔离栏),就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个问题。
另外,G0D 2.0 网络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侧向防碰撞功能,这是华为的首创。业内的友商大多聚焦在前向防碰撞,少量的车辆具备后向,很少有车可以实现侧向防碰撞。
今年 ADS 2.0 系统发布以来,华为在 AI 训练集群上构建了丰富的场景库,每天深度学习 1000 万多公里。截至 2023 年 9 月数据,平均接管里程已经从 4 月份的 114km 提升到 200km,城市高架汇入汇出成功率高达 99%。
新款 M7 智驾算法上用的是最新的方案,在硬體上也有相应的更新,目前新款 M7 配备了 1 个顶置激光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基于软硬體的提升,新款 M7 具备可见即可泊的智慧泊车能力,并支持园区代客泊车和超窄车位泊车。
除了在智能驾驶上遥遥领先之外,新 M7 在智能座舱上进行了同步更新。
问界从诞生起,因搭载了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一直以 " 智能座舱天花板 " 为亮点。新款 M7 则采用的是华为鸿蒙座舱的最新版本。
在新版本上,可以实现不同设备同一系统,即用同一套鸿蒙作業系統,通过像类似于搭乐高积木一样的自有的拆装和组合,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不同配置、不同种类的设备。
同时,还可以实现手车互联,只需要手机轻轻碰一下新款 M7 车机螢幕,手车就能形成互联,手机上的导航信息会流转到车上,再用车上原有的导航 App 进行导航。
业界平均数据,一般车机的导航应用使用率是 31%,华为的车机使用率是 93.1%,其中还有 50% 的使用是通过手机流转的方式。
不仅如此,新 M7 的座舱里放置了不少融合感知的算法,可以进行智能感知,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身高比例、眼睛的位置,去自动调节座位的高度、后视镜以及 HUD 的位置。
这些都只是鸿蒙座舱 3.0 功能的 " 冰山一角 "。智能化、智能座舱是华为的强项,但这些远远不够。
二、安全的全面更新
除了能在智能化上遥遥领先之外,新款 M7 在安全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一辆全新车型的研发费用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字来概括,但通常意义上,投入都得按照以亿为部門来计算,周期不短。
因为投入足够重,时间和成本决定了一款车在其生命周期里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 " 花小钱 " 对车型进行更新和改款。
行业里对现有车型的改款更新大多都是对配置进行优化、或者是内外饰配色的调整、灯具的改型,不会涉及车身制造相关的钣金模具调整。
这不难理解,用更少的成本带来更多可直观感受的变化,也更有利于车企进行市场竞争。
但问界新 M7 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将更多的钱投入到 " 看不到 " 的地方。
5 亿的投入里,有一半的钱都花在了安全上。
和手机等消费品相比,汽车上的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质量和不可逾越的红线。
安全又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二者的区隔在于车辆能否提前感知到危险、预防事故。
被动安全,指的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尽量减少车身的损伤和尽可能多地确保乘客的安全,要做好这一点,需要车辆本身的结构件足够 " 扛造 "。
被动安全方面,问界新 M7 车身结构匹配开模,重新改造焊装产线,加固了车身、优化工厂机器和工艺。
比如在车身结构上采用了潜水艇级高强度钢(占比超过 80%),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17 吨重量,相当于一台重型卡车的重量;电池包两侧用的是热成型钢嵌套铝合金型材(占比超过 20%)。
在 A、B 柱区網域,新 M7 也引入了一种混合材料的结构加强技术 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车身解决方案),可以在不过度增加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车身刚性,降低通过车辆的冲击程度。
车辆门槛梁内还填充了铝型材,相当于在内部又增加了骨架,在横向和竖向梁结构上不断加强,分散外界的碰撞程度,保证车身结构和电池包的安全。
中国汽研 Super Crash 项目完成了一次问界新 M7 与重型卡车的车对车碰撞,模拟常见的重卡失控后侧翻压顶事故。测试重卡满载达 30 吨,问界新 M7 放置假人后重约 2.5 吨,在 12 倍车重的侧翻冲击下,问界新 M7 的 A 柱、A 柱上边梁及车体外观无明显变形,四门正常开启,车体结构整体保持完好,车内乘员头部空间充足。
被动安全保证了安全的下限,而要突破安全的上限,则需要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并不能防止或者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主动安全可以。
新款 M7 用的是 HUAWEI ADS 2.0 系统,这是华为今年上海车展前发布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它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可以更快感知潜在的风险,同时覆盖更多应用场景。
在 Autolab AEB 主动安全评测中,HUAWEI ADS 2.0 在正车尾静止车 + 行人混合场景侧翻车场景中,都实现了 90km/h 的刹停时速。而像成人鬼探头、非机动车横穿 / 同向非机动车这种高难度场景中,也实现了 75km/h 的刹停时速。
而像隧道、雨雪天气、道路施工侵占都等,ADS 系统都可以感知、预判并做出安全决策。
能让系统能执行安全决策的基础,还有车辆的动态性能。
HUAWEI DATS 2.0 智慧四驱可以提升车辆横向稳定性,减少车身侧倾,而 2.0 版本的进阶,可以实现横纵向姿态协同控制。
比如,在退出智能驾驶系统之后的 2-3s 的时间里,人还没反应过来,车还在往前开,如果这个时候不进行人为控制,车就会撞向旁边的护栏。在发生碰撞的时候,ADS 系统会介入横向控制,把方向盘往方向去做一个纠正,避免和护栏进行碰撞。
结语
在内卷的时代,想做标杆的很多,但能成为标杆的却少之又少。而要变成标杆,意味着一台车要在各方面都要均衡发挥。
主被动安全、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的全面更新,新款 M7 要做大五座的标杆。
投入和结果是否能成正比,问界新 M7 的路还很长。
而在单款车型上投入过亿,则有华为的 " 别有用心 "。
今年以来,问界的销量不如预期。而在这种时刻,华为还能出大手笔帮助问界,这无异于是在告诉华为智选车的生态伙伴们,当产品出现调整期,需要一些更新、更强的产品力来支撑业务发展,华为会毫不犹豫地拿出真金白银,拿出海量资源和诚意去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这是华为的大道,也是华为的阳谋。
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作者长期关注赛力斯,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添加作者微信交流、爆料,微信 ysl10754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