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走大众路线还是特斯拉路线?比亚迪走向全球的两难选择,欢迎阅读。
比亚迪!比亚迪!...2023 年来,有关比亚迪的声音不绝如缕,响彻大江南北,也飘向了大洋彼岸。耕耘新能源赛道十余年,比亚迪迎来丰收季节,硕果累累。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遥遥领先,一骑绝尘;一举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制造商;核心技术 " 云辇 "" 易四方 " 碾压同行。比亚迪的确可以憧憬更美好的未来了,而 " 出海 " 便是构建美好未来的不二之选。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 107 万辆,同比增长 58.1%;而去年汽车出口量排名全球第一的日本,一季度汽车出口 95.4 万辆,单季度比较已低于中国汽车出口量。在 4 月份,我国汽车企业出口量达 37.6 万辆,同比增长 1.7 倍,持续实现迅猛增长。1-4 月,共出口汽车 137 万辆,同比增长 89.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34.8 万辆,同比增长 1.7 倍。
今年 1-4 月,中国汽车出口数量赶超日本,实现了世界第一的壮举,然而从品牌销量以及覆盖面,影响力上来讲,还是远远落后于大众、丰田等国外车企。中国汽车制造走出国门,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近日,据法国《回声报》报道,比亚迪正在与法国政府探讨法国建厂的可能性,比亚迪仍在探索最合适的欧洲电动汽车工厂选址。此外,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在向比亚迪发出邀请函,希望比亚迪能在当地设厂。而比亚迪的目标是最早在 2025 年在欧洲量产第一批汽车,具体工厂选址将在年内做出决定。
比亚迪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欧洲?是采取大众式的合资,还是特斯拉的独立建厂?这是一个难题,需要分析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市场机遇。
当面临着两个选择时,我们或许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来借鉴一下。
时光来到 1984 年,彼时大众进入中国,这是在中国汽车工业薄弱,希望用市场换技术的背景下促成的。中国改革开放自 1978 年开始,迫需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身份转变,而汽车工业的发达与否是判断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的重要参考。面对着技术与经验的双重匮乏,只能画出了 " 市场潜力十足 " 这块大饼,以此吸引国外汽车厂商,也鲜有回应,只有时仍大众汽车董事长卡尔 · 哈恩优越的战略眼光看重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力排众议主导了与上汽的合作,才有了后来的上汽大众。
这次合作,中国获得了完整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和建设,而大众汽车则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以及近四十年的市场话语权。大众汽车也先人一步走入国人眼中,一代经典 " 桑塔纳 " 更是成为了许多数人眼中的 " 梦中情车 "。
后面进入中国合资的车企,则是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需要探索新的市场等类似问题,譬如奥迪汽车,中国则需要刺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以及获得更多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双方各取所需,合力达成 " 共赢 " 局面。
再把时光拉回 2018 年,在上海政府支持下,特斯拉在临港地区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这标志着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落户上海临港地区。此时特斯拉引入中国,是为了带动中国的新能源电动车行业发展强大起来,一来,可促进相关产业链的更新;再者,可促进国内新能源车企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培养行业人才。毕竟特斯拉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一体压铸机,高度自动化的车间,还掌握着新能源汽车许多先进生产技术。
欧洲作为早期工业革命发源地,汽车工业起步早。欧洲汽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在 20 世纪初期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汽车制造商相继成立,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闻名世界的豪华品牌 "BBA" 也均诞生于欧洲。
但就新能源市场渗透率而言,与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这或许也是双方走得近的直接原因吧。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 4 月份,欧洲主要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平均渗透率达到 20.7%。比亚迪此时进军欧洲建立工厂,是不错的时机。
合资经营确实有着以下优点:其一,可以减少国际化经营的资本投入,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资,资本投入减少,风险较低。其二,有利于弥补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吸引和利用东道国合资方的资源。其三、充分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经验和本土知识,弥补自己经验不足的缺陷。
但比亚迪若合资建厂,那就意味着需要分出市场份额,意味着市场主动权流失、话语权缺失,或许还需要共享技术成果,但以目前而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技术是领先的。合资建产虽会降低风险,为更快进入市场提供便捷,但此时比亚迪势头大好,可以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如今比亚迪受邀欧洲建立工厂,情形与特斯拉进入中国自建工厂颇有几分相似。比亚迪如若不遇资金紧缺状况,且能够承担压力与风险,显然自建工厂是最优选。
可能有人会说,比亚迪虽有领先的技术,但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欠却,品牌力、影响力不足,不如丰田、大众等,想要在欧洲市场成就一番伟业火候不足。殊不知,比亚迪旗下仰望品牌便是其探索 " 豪华 " 之路的开始,仰望系列车型在上海车展时也深得老外的青睐。况且增强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用真正的 " 性价比 " 产品深入大众心里,长此以往。坚守品牌初心,最终才会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建立起品牌信任感,品牌影响力自会提升。
中国车企即将迎来出海大浪潮,比亚迪早前已在东南亚布局,长安、吉利也紧随其后,落子东南亚,未来还会在更多地区开花。合资还是自建?这并不是比亚迪面临的选择,也是众多车企需要面对的。
最终比亚迪会选择合资还是独立建厂,还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态度。比亚迪可以做的就是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若想在国外刮起一轮 " 比亚迪 " 狂潮,或许还需结合当地人文生活,使用场景等需求做出产品上一系列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