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古典乐」版 Apple Music 上架国区,Classical app 好用吗?,欢迎阅读。
TL; DR
优点(The Good)
用正确的方式呈现古典音乐允许用户用古典音乐特有的元数据进行检索对知名的作品加入了背景故事、演奏家的访谈和特制的电子插图音乐故事方便普通听众入门支持通过最高 192kHz/24-bit 的高解析度无损播放,部分歌曲支持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播放
缺点(The Bad)
普通古典音乐作品的元数据依然缺少人工校对唱词功能缺失不可以脱离 Apple Music 独立订阅不可以使用随机播放(取决于你的偏好)部分场景下显示方式过于繁琐(取决于你的偏好)
黑点(The Ugly)
列表没有采用预加载机制,需要频繁等待加载(相比于刚发布时减少了一些)不可离线使用缺少 macOS、tvOS、Carplay 端的支持
距离 Apple 在自家的Newsroom宣布收购古典音乐串流服务 Primephonic 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原本要和 iOS 15.5 一起到来的 Apple Music Classical(以下简称 Classical)也跳票到了现在。直到前不久,Apple 发布新闻稿表示 Classical 即将正式发布,而我也注意到有其他读者在当时的派 早报 评论区,提出疑问:「音乐的类别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古典音乐让 Apple 如此特殊对待?」。
图源 Apple
虽然 Classical 这款 app 直到 2024 年 1 月 24 日才在国内正式开放下载 ,但是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Classical 这个 App。
古典音乐的与众不同
一款流媒体播放器大致能帮我们做两件事:寻找音乐和播放音乐。但我觉得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音乐播放 app 都是为 90% 的音乐设计的,而古典音乐和那 90% 的曲库实在是不太一样,所以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需求就无法从绝大多数的音乐播放器中得到满足。
一方面是,是它们不够「严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古典音乐都已经是一些已经十分复杂东西的集合了,所以我们希望有人能帮我们做尽可能全面的整理,同时不要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花哨功能在我们和音乐之间横插一脚。举个例子而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搜索」,而是「检索」。而「检索」这个词,也的确成为了 Classical 这个 App 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就是古典音乐的元数据和其他音乐的元数据有着不小的区别。这里可以再举个例子,在古典音乐中,使用普通音乐中「艺术家(Artist)」和「年份(Year)」这两个常用的元数据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误解。古典音乐中会有演奏者、指挥家、合奏者、独奏者和作曲家这样的概念,他们都是组成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仅用一个艺术家可能会导致关键元数据的缺失。而像年份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既可能指的是编曲年份,也可能指的是录制年份,两个不同的年份对于理解古典音乐来说也非常重要。
所以在这一部分中在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古典音乐的不同,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Apple 为什么会给古典音乐制作一个独立的 app。
检索:古典音乐檔案的命名
古典音乐常常以「部」为量词。这是因为一部作品时常会包含若干个彼此联系没有那么紧密的部分,称为乐章。当然,如果一位作曲家不想以「乐章」这种刻板的方式为作品分段,那 ta 也可以选择任何 ta 喜欢的方式,或者干脆不分段。但是,为了检索的方便,我们还是常在唱片中根据音乐本身的结构来把不同的段落依次放置成几个檔案。
上面的这张专辑中包含两部作品,它们分别是编号 29 和编号 14 的两部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29 号包含四个乐章,14 号则包含三个乐章。乐章以罗⻢数字编号。乐章编号后的词汇是对该乐章的速度和总体「表情」的描述术语。
让我们用上面这个例子来看一个古典音乐檔案的命名方式: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Op. 106 "Hammerklavier": III. Adagio sostenuto.
它的结构是:
[作品体裁] + [同一体裁中的编号] + [调性和调式] + [在该名作曲家作品全部列表中的编号] + [众所周知的标题] + [乐章编号] + [乐章速度] + [乐章表情术语]。
可能看到这里你还是会对着这些专业名词一头雾水,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作品体裁:常以演奏作品需要的乐器编制和作品的结构形式共同决定。
比如钢琴奏鸣曲是具有奏鸣曲结构的钢琴独奏。另一个常⻅的体裁是钢琴协奏曲,它是具有协奏曲结构的,由钢琴和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乐曲,而钢琴在其中作为「独奏乐器」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一体裁中的编号:比如⻉多芬写了 32 首钢琴奏鸣曲,这一首按照出版顺序是第 29 首,于是编号为 29。
调性和调式:不作过多解释,大概可以理解为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音阶。比如,这部作品的 B-flat major 音阶可以从左到右依次按下这些琴键来听到:
作品编号:为了检索方便,人们会为每位作曲家建立一个作品目录,每个作品都有一个独特的编号。
这项工作常常发生在作曲家去世之后,但是如果一位作曲家的主要作品都得以出版,那么这些作品也会按照出版顺序编号。这样的编号是 Op.(opus) 编号。比如,⻉多芬的作品从 Op.1 编号到了 Op.138。他也有一些没有出版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被后人赋予了编号,比如 WoO.(works without opus number) 编号。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致爱丽丝」的编号是 WoO.59。
也有一些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在生前没有得到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后人在全面整理后也会为它们加上编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舒伯特的作品。他的一些作品既有 Op. 编号,又有 D. 编号。后者是名为 Otto Erich Deutsch 的音乐学家为舒伯特作品建立的目录系统中的编号,比 Op. 编号覆盖更全面。
对于爱好者来说,作品编号常常是谈论音乐时的「缩写」。比如,我会跟熟悉的朋友说我在路上时「满腦子都是 Op.132」。那他会知道我在说⻉多芬的 Op.132,而不需要我把完整的话说出来:「我在路上时满腦子都是⻉多芬的 15 号弦乐四重奏」。
标题:一些音乐作品会有标题。这个标题可能是作曲家本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出版商或者后人为作品加上的「诨名」。
乐章编号:是为了檔案管理的方便。有时,一部作品不会有「必须如此」的段落划分,比如一部歌剧的同一幕。这时,唱片公司一般会根据不同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来划分音轨。
乐章速度:用来指示演奏时的速度。由于各个乐章的演奏速度常常不同,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标签来区别乐章。下图是常⻅的一些速度术语:
图源Wiki
除了速度术语,一些表情术语也能给予演奏者非常明确的指示。比如上面例子中的 sostenuto,它表示一种「情感上」的慢,在演奏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音的时值,而不能急躁。
可以看出,一个古典音乐檔案(一段音轨)是由一些彼此互相独立的标签来决定。但事实上,我们在检索曲库时最常用的是「作曲家 + 作品编号 + 演奏者」这三个标签。一定要说的话,一位演奏者可能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多次录制同一套作品。比如 Glenn Gould 在 1955 年和 1981 年分别两次录制过巴赫的 Goldberg Variations《哥德堡变奏曲》,那么按照上面的检索方法,我们将看到至少两张专辑。
利用这套标签系统来筛选
无论每个人都需求如何,既然存在这样一套标签系统,那它就可以被用来检索檔案(录音)。使用「作曲家 + 作品编号 + 演奏者」来搜索一张专辑当然是目前在诸多串流平台通用的最方便的方法。但是,根据上面对檔案名称的观察,我们完全可以在整理过程中为每一个檔案加上这些标签。如果这一过程已经完成,那可以直接像 OmniFocus 一样利用不同「透视」来查看音乐资料库。
比如,在一个燥热的下午,你想要寻找一些优雅的键盘舞曲来配合你垂头丧气的心情,那你需要的或许是这个组合:
时期:巴洛克时期;配器:羽管键琴独奏;体裁:Allemande 舞曲;调式:任意小调式。
这四个维度的标签就帮我们锁定了一个类别的录音,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契合心情的播放列表。
唱词
古典音乐在各个流媒体平台收到的不平等对待,从唱词的收录情况就可⻅一斑。事实上,「古典音乐 = 纯器乐」这种刻板印象广泛存在。
但很多古典音乐的体裁也包含人声,比如艺术歌曲、合唱、歌剧等等。近年来以 Apple Music 为例,音乐流媒体服务都在歌词显示的效果和分享图上不断改进。各类花样层出不穷,比如 Apple Music 已经和第三方 app 集成,能以第三方 app 定制的样式分享歌词。
再让我们切换到古典音乐。舒伯特的 Franz Schubert: Winterreise D.911 《冬之旅》或许已经是古典艺术歌曲知名度的顶峰,但在 Apple Music 我们仍不能找到任何一个版本的歌词。这当然是一种区别对待,但 Spotify 却做到了,起码可以显示歌词:
左:Apple Music,左下⻆的歌词按钮为不可用状态。右:Spotify。
作品信息和录音信息
Apple Music 本身可以自行上传音乐到 iCloud Music Library 中方便我们在其他平台进行聆听,所以古典音乐播放器应该可以认识我们聆听的作品。举例来说,当我们在 Apple Music 平台泛泛搜索作品名,比如键入「Beethoven Op. 133」时,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Apple Music 它会认为我在搜索一段录音或一张专辑,而不是一部作品。
虽然当代创作出的古典音乐仍然在不断充实着音乐文献,但总的来说,古典音乐的曲目库大体已经固定。如果从最著名的一些作曲家做起,想要收录一些著名作品的时代背景、乐章构成等是完全可能的。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如果能够用作品标号来作为一位作曲家全部作品的索引,那就是相当于建立起了一个音乐作品的图书馆,而我们在其中阅览的快感可想而知。iDagio 就支持基于一部特定的作品来检索不同的录音版本,甚至还有改编版本。
像这样输入一个作品编号就能连改编版本都能显示出来,谁会不心动呢
除了检索方面的方便以外,我们还希望播放器能提供一些作品本身的信息:除了创作年代、创作背景这些「参数」以外,很重要的是所谓「标题音乐」的「标题」究竟从何而来:常有作曲家在作品得標注一些文字性的解释,而这些文字事关我们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比如⻉多芬在他最后的完整作品 Op. 135 的末乐章极慢而凝重的开头处写道:
"Muß es sein?"
「必须这样吗?」)
随后,在转而活泼的主题来临处,他又写到:
"Es muß sein!"
「必须这样!」
如果没有看到这些文字,我们大概是不能从音乐本身中想象出这些信息的。虽然历来人们都对「文字性描述是否会让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变得刻板」这个问题争论不断,但既然它们来自作者本人,丢掉它们就意味着对作品演绎的不忠实。
即使是在 iTunes 元数据编辑界面中都很难完整且正确的展示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古典音乐的元数据系统和呈现逻辑都与其他音乐存在截然不同之处,强行放在一起的效果可能反而不好。
再来聊聊 Apple Music Classical
好了,有了上述的背景知识的铺垫,我们接下来就可以一起来探究 Apple Music Classical 这款 app 了。
Classical 的用户界面确实非常精简。下方的四个标签卡中,只有「正在聆听」4还有些传统流媒体客户端的味道,而其他三个依次为「浏览」、「曲库」和「搜索」的标签卡。结合上面我们讨论的内容来看与其说是流媒体,更像是一座「音乐图书馆」检索系统的入口:我们看不到任何的「个性化推荐」,显示在螢幕上的东西人人平等。
「正在聆听」
这里是 Classical 与原版的 Apple Music 最为相似的地方……只是形似。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推荐专辑和播放列表如今也都成了人工挑选。
古典音乐中人工编辑这一点很重要,古典音乐专辑中常常把不同的乐章或段落裁剪成不同的音轨。如果你点开这张专辑的第一首,再一路听到最后一首结束,那大概不会意识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只是点开其中的一段,并关闭继续播放,那你会发现一段古典音乐的开头是突然进入,而结尾是戛然而止。
所以我们不会希望算法生成的播放列表中出现不适合从整部作品中被拎出来,而独立播放的乐段。比如歌剧中短小的宣叙调,或者是其他作品中的过渡段落(例子:⻉多芬 Op. 131 的第三乐章)。除了播放列表,自动生成的电台广播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的 AI 技术是很难处理成这种的效果的,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还是人工处理。
往下翻你还能看到艺术家亲自为你(所有用户)挑选的音乐,比如下图左一这个马友友列表。
左:马友友列表;中:「古典音乐故事」的第一部分;右:小提琴家 Hilary Hahn 介绍自己的录音
除此之外,「正在聆听」中值得探索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在「古典音乐故事」中你可以听到 Apple 古典音乐总编介绍的古典音乐知识;在「逐段分析」中你可以听到演奏家对自己的一张专辑中每段音轨的介绍。
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有完整地聆听这些新内容,但是就形式而言,这些内容对新手的友好度对于古典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称得上是功德一件:想象一位穿着蓝色短袖的苹果员工用介绍如何設定 Face ID 的口吻来给一位完全没有接触过古典音乐的听众介绍斯特拉文斯基,是不是上手门槛立刻低了很多?
「浏览」和「搜索」
「浏览」和「搜索」是 Classical 这个巨大曲库的入口。在「浏览」中我们可以根据作曲家、时期、体裁、编曲者或演奏者等等信息来寻找我们想要的音乐。
在「搜索」中我们可以用「真正属于古典音乐」的检索方式来高效地寻找我们想要的录音。打开「搜索」页,下方显示的「发现」看似是在推荐一些音乐,但熟悉古典音乐的读者会知道,这里推荐的实则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检索方式:
Classical 中推荐的 K.62 是一个关键词
一段古典音乐录音的檔案名里面常常包含着大量关于音乐本身的信息。把它们全都写出来也是一种传统。但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检索来说并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词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音乐。
比如,古典音乐爱好者应该一看就知道,上图中推荐搜索的「K. 62」代表的是莫扎特或者斯卡拉蒂编号为 62 的作品。无论知不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你都可以用这个编号筛选出很确切的作品。再比如,上图中推荐搜索的「LSO War Requiem」则精确地指向了由 LSO(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 Britten 的《战争安魂曲》。
和 Apple Music 的音乐搜索不同,当我们在 Classical 中检索音乐时,它能识别出我们是在搜索一段特定的录音(比如上图右一),还是在搜索一部作品(左一)。如果是检索作品,我们在点击作品名称之后可以看到收录的这部作品的全部录音(左二)。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在原版 Apple Music 中搜索「K. 62」,那我们看到的会是这样:
曲库
Classical 的曲库功能提供了一种非常精密的个人收藏整理系统。你可以从七种方式着手找到你想播放的那一段录音:专辑、播放列表、音轨、艺术家、录音版本、作品、作曲家。这样的归类系统让我想到的是 OmniFocus 的各种自定义「透视」:你总是可以用最快的方法找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曲库的搬运。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 Classical 中访问我们原有的 Apple Music 的曲库中的所有古典音乐, 但在我体验以后,我认为这一功能几乎不可用。比如,当我们选择「专辑」入口,我们看到的是以横条排列的大量专辑。这样的排列本身就已经极大地限制了我们滚动螢幕的速度,更不用提它们还不是预加载的:
我也不知道我的曲库里有多少张专辑,可能几百,也可能上千。如果 Apple 不在这里做出改进,无论如何这都会使得通过「专辑」来检索个人曲库变成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类似的还有通过「音轨」来检索:几千个声音檔案,没有预加载的卡顿滚动,毫无实用价值。
一些改进
原版 Apple Music 播放界面滚动显示的曲目名称,就是文章开头处所说「横插一脚」的典型案例。在螢幕上留有大量空白区網域的情况下,Apple 的设计师还是选择只用一行来显示曲目名称。当这个名称太长时,我们只能等待它慢悠悠地开始滚动,直到显示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在 Classical 中,这个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现在它能显示三行:
左:原来的设计;右:Classical 中改进的设计
当然,三行也未必能将一个古典音乐檔案的名称完全显示出来,但它起码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关键的信息。类似地,原版的列表界面重复显示着大量的没用信息,比如同一部作品的不同乐章只需要用乐章信息加以区分,而无需在每个乐章前面都加上作品名称。现在这个现象几乎消失了:
左: 原来的设计; 右: Classical 中改进的设计
未必是好的变化和问题
虽然 Classical 解决了此前 Apple Music 中聆听古典音乐的很多问题,但在我看来 Classical 依然有着不少细节上问题。
首先是,Classical 的播放队列只支持顺序播放,用户既不能选择随机播放,也不能通过拖拽调整顺序播放。虽然这个「设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毕竟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类似歌剧中短小的宣叙调,或者是其他作品中的过渡段落,比如贝多芬 Op. 131 的第三乐章,这样的片段不适合单独播放,但依然有着一些由选段组成的专辑本身就很适合无序播放。只能顺序播放在我看来不免有些「替用户做决定」了,目前想要随机播放一张专辑或者播放列表中的音乐,那只能返回原来的 Apple Music 客户端。
其次,有些呈现方式会显得过于「啰嗦」,在部分场景下我认为用统一的作品名来节省显示空间是合理的。比如下面这个「大乱炖」播放列表,前后几段录音不属于同一部作品时,这样单独把作品名提出来显示的做法就显得过于碎碎念了。
左: 原来的设计; 右: Classical 中略显「啰嗦」的设计
但这个设计给我透露的感觉就是 Classical 本身的定位就更有一些「学术性」,而非传统音乐播放 App 强调的娱乐性:它不建议我们去将一部作品的乐章拆解开来,从而破坏从头到尾播放这部作品的完整性。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适配的问题,目前 Classica 不支持在离线的环境下进行聆听,可能是适配问题,也可能是故意的。加上没有原生的 Carplay、macOS 和 watchOS 客户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 Apple 在说:「古典音乐,最好还是坐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听,走在路上就算了吧。」
另外,Classical 对于 HomePod 来说也不算是原生的音乐 App,这也就是说你需要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来驱动 HomePod 播放来自 Classical 的音乐,不能借助「Hey Siri」这样的方式来直接播放。
作品简介很能体现心血
接着就是我认为 Classical 中人工编辑的内容依然不够多。虽然我能直观地感受到,Classical 的筹备过程中显然有大量古典音乐编辑的心血,比如你点开贝多芬的全部作品列表,那你会发现有很大部分的作品都有一大段作品介绍。就算是不很被大众熟知的作品,比如 Op. 133 的「大赋格」都有一整页。当然 Classical 甚至还为不少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绘制了符合时代背景的、高清的电子插画。
左:贝多芬;右:史特罗齐。图源 Apple
同样,在播放页面点击左下角的信息按钮,我们能看到当前播放的录音信息:
但这再次让一些厚此薄彼的现象显现出来:右边正在播放的是一首中提琴协奏曲,可是录音信息中没有正确地区分出独奏家,而是笼统地称为「艺术家」。
最后,Classical 中依旧缺少唱词的支持,我们前面也有提到这一点。就算不通过乐谱,想要抓取唱词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比如 这个网站 就收录了大量的歌剧唱词,可谓歌剧唱词的百科全书。
Classical 与本地化
随着 Apple Music 古典乐服务在中国大陆的 正式推出 ,喜爱通过手机聆听古典音乐的国内朋友终于能用上这款专门为古典音乐设计的 Classical app 了。
Classical 应用在国内功能整体几乎和国外版保持一致,特色功能和相关小问题也和前文提到的几乎一致,这里自然也不再赘述,不过 Apple Music 古典乐做了相当多的本地化工作。
中文主界面
不仅应用界面整体都采用中文,作曲家名称、作品、乐团、指挥等相关元数据,在有据可依的情况下也都翻译成了中文;但同时重要的检索和标签都保持了英文,没有画蛇添足地也翻译为中文。这样既可以帮助专业用户找到正确的歌,也可以帮助普通用户从知名的作品、作曲家入门收听古典音乐这件事。
每部作品的名称、乐团、指挥家、参与艺人和录音年份等元数据也尽量翻译为了中文
像是前面提到的「传记」「古典音乐故事」等知识性的、导赏向的文章也有对应的中文,同样可以帮助用户系统性地了解相关知识。
导赏文章
除了基础的本地化,Apple Music 古典乐服务也为本地化内容做了充足的准备。比如,Apple Music 古典乐服务添加了聂耳、冼星海、黄自等中国作曲家的数字肖像和传记。
中国作曲家的高清数字肖像以及对应的传记
又比如,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朗朗等古典乐机构和艺人合作,为用户持续提供全新、独家内容和录音。Apple Music 古典乐服务如果能以一个相当不错的频率更新这些独家内容的话,可以算是吸引古典音乐爱好者订阅 Apple Music 的独家方式了。
相关合作
结语
虽然从整体来看 Classical 已经有了和 Apple Music 足够多的区别,但它依然只是那个以简洁无打扰为特征的 Apple Music。这不算什么坏事,因为原来的 Apple Music 已经足够好用。那些关于作品名称显示不全之类的问题得到改善,本就是天经地义,应该在 Apple Music 全局层面得到改善。Apple Music 古典乐服务在内地也做了相当充分的本地化,无论是古典专业用户或是普通用户都以借助于 Apple Music Classical 体验到古典音乐。
总的来说,Classical 已经懂得区分作品、录音和音乐檔案,也懂得不同的艺术家在一首作品呈现出来的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同时还继承了 Apple Music 好的一方面,比如音质方面支持通过最高 192kHz/24-bit 的高解析度无损播放,且部分歌曲支持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播放。
但是,作为一款 App,Classical 如今还是有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在网络连接还是预加载,再或者是闪退、断点续播这些方面,它看起来都仍然像是个 beta 版本。希望这些问题可以改善,加上 Classical 在处理播放队列问题上的古板,不要让 Classical 成为一款「只适合坐在家里让我听完一整部四十分钟作品」的 App。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数字时代的音乐串流,习惯了「随机来点 BGM」,而不想再随身抱着一台难伺候的黑胶唱片机。
值得注意的是,Classical 无法单独订阅,目前 Apple Music 服务价格为学生版 6 元/月,个人版 11 元/月,家庭版 17 元/月。Classical app 需要使用 iOS 15.4 即以上版本才可以使用,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 Classical app for Android 收听古典音乐。
Classical app for Android,支持主题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