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莫泊桑这部作品笑完回味无穷!我用它来演示,怎么带小学娃玩转高质量精读,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几天分享母语经典作品合辑《大家小绘》时,收到好多留言,问能不能把具体带孩子精读的过程分享出来。
让我想到很早时候,在阅读专栏分享陪千寻精读绘本,怎么提问怎么引导,都事无巨细地写出来,方便大家直接搬用。
后来,这批跟着千寻一起精读绘本的孩子长大了,进入小学,读文字书的机会多起来,我也慢慢转向帮大家挑书,偶尔才分享下精读方法。
最近看留言,突然有些触动,琢磨着是不是可以 " 重操旧业 ",把陪千寻精读经典文学的过程分享出来。
也不知道有没有家长愿意看,有天散步时,我就征求千寻的意见。
我说,妈妈想把陪你精读经典的过程,比如选的什么书,具体怎么提问写出来,这样其它妈妈看了,也可以跟自己孩子讲。
没想到,千寻听完特别认真地回复我,说这件事值得做。
因为,从她对身边同学的观察来看,会思考、爱思考的孩子真不多。
哪怕她的学霸朋友,成绩很好,但只要家长管不到的空隙,就会抓住一切机会享受无腦动画和口水书,不想思考,也不会思考。
她说:
" 妈妈,你觉不觉得,这就像冥冥中的一个循环?小时候不需要思考,不用了解世界、洞察人性,只要乖乖听话刷题得分就好;长大后也不需要思考,只要乖乖听话,用 996 榨干自己,再把榨干自己换来的金钱,花在无腦但爽的消费主义上就好。"
是啊,chat GPT 都 4.0 了,AI 时代正用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逼近,却仍有很多人假装看不见。
学校可以看不见,老师也可以看不见,毕竟他们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但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睁开眼睛。
对普通家庭来说,在阅读中引导孩子思考,无疑是最便捷,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这是我非常坚定的认知。
所以,从千寻幼儿园到小学,我们从未停止精读的脚步。
区别只是小时候读绘本多,随着年龄增长,阅读口味提高,对象逐渐转向情节更复杂,内涵更深刻的经典文学作品上。
经典作品里,我们精读最多的一套书,可能就是读小库的《大师名作》系列了。
它有两个特点,让我觉得很适合大孩子精读。
一是它收录都是契柯夫、屠格涅夫、老舍、泰戈尔等中外大师短篇经典作品,对小学孩子来说,短篇比长篇更适合整本书精读入门,因为阅读时长和作品内涵都相对精炼,家长引导起来也更容易把握。
二是它主题划分很好,三十本经典作品被分为了五个主题,分别是 " 自我探寻、世情百态、爱与幸福、荒诞人性、灵魂拷问 ",这五个主题正好满足了孩子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需求。
今天我就从 " 荒诞人性 " 主题里挑出《快乐的死刑犯》,来为大家手把手演示如何玩转高质量精读,这部莫泊桑的经典作品也是千寻最喜欢,反复读过很多遍的。:)
品味语言
part1
这是整本书精读中最简单,但又很重要的一步。
因为大多数孩子看书侧重情节,对精彩的语言并不会停下来品味,有时甚至跳过不读,错过了 " 好词好句 " 的熏陶。
我一般会把书中写得好的语言段落挑出来,不需要过多讲解,只要用朗读、指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舌尖上多滚几遍就行。
句子印在腦海中,以后写作时,自然而然就会流淌出来。
记得有次,老师点评千寻作文里 " 天空蓝得像一片温柔的大海 " 用得精妙,我一看就知道,这是源自我们精读过的冯与蓝《一只猫的工夫》:
天气真好!一朵云也没有,天空蓝得仿佛要掉出一整个大海,这是一个如同新鲜橙子一样鲜艳柔软、酸酸甜甜的假期。
经典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成为经典,离不开精雕细琢、独特有趣的语言。这也是稍微有点学识的大咖,都会强调小学孩子不要沉溺于校园口水书,一定要迈入经典阅读的原因。
口水书只能给孩子带来感官快乐,不能带来语言上的熏陶和提升。
孩子读百本口水书,可能都不如读一本经典对他的表达水平影响大。
读莫泊桑《快乐的死刑犯》时,我也会挑出好的段落让千寻多读几次,多品味。比如这段开头:
春天的阳光,照在法国南方的地中海上。海上闪着金光,玫瑰花和橘子花正盛开。
这里有一个很小的王国——摩纳哥。你坐船经过,可以看见开满花朵的小山坡上,有一些白色的房屋。
短短几句,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并引出后来死刑犯过上快乐日子的关键因素——摩纳哥是个特殊的小国,国王虽然独断专行,却缺乏足够的力量。
说到这里,忍不住又要夸下读小库这套书。
这段开头在莫泊桑原文中要长得多,涉及到了马赛、热那亚、普鲁士的威廉陛下等等成年人也不见得清楚的名词。
如果把原作直接交给 7 岁 + 的孩子,肯定有阅读障碍。
怎么办呢?读小库请来了儿童文学祖母级人物林海音女士作翻译。
林海音大家都熟悉,她的作品《城南旧事》几十年来一直是语文必学。
因为有宝贵的儿童视角,林海音在翻译时既保留了原文精彩的地方,同时又隐去一些孩子看不懂的细节,最后呈现出的版本,就是最适合小学生精读的名著。
再比如,后边这段俏皮的描述,我也让千寻读了好几遍:
外交大臣建议,向法国借断头台和刽子手。但法国竟狮子大开口,全部费用要一万六千法郎!太贵了!为了一个无聊的死刑犯的腦袋,要花费这么大笔钱,疯了?
希望她在读中感受口语化的魅力,以后创作时也能试着去运用,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接地气。
把握风格
part2
除了品味语言,精读经典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把握作品风格。
随着孩子从小学低年级迈入高年级,有心的家长会发现,在经典阅读上,老师常常强调" 通过品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发现其写作的风格特点 "。
从我多年阅读体验来看,这虽是应试指标,却很有必要。
因为孩子把握住作者写作风格后,对其作品内涵的思考会更深刻。
回到今天我们精读这部作品的作者:莫泊桑。
莫泊桑是谁?福楼拜的弟子,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 · 亨利并称" 世界短篇小说三杰 "。
▲ 图源:网络
从他的成名作《羊脂球》,还有后期表现有产者虚荣的《骑马》《保护人》等,不难看出其写作风格:
用犀利讽刺的笔触反映社会现实,洞悉人生百态。
这本《快乐的死刑犯》,也有着浓郁的 " 莫泊桑风格 "。
光题目就很值得跟孩子思考、探讨:
" 死刑犯是负面词,怎么会跟 " 快乐 " 联系在一起呢?"
思考题目的好处是,读完故事,孩子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死刑犯过得快乐,居然是这么荒诞的原因!
而这种反差感,正是莫泊桑讽刺艺术在这部作品中最直接的体现。
故事里,法国边境小国摩纳哥出了个死刑犯,但苦于本国没有断头台和刽子手,只能求助邻国。可如果从法国借就需要征税,害怕民众抗议的国王只好把死刑犯改判无期徒刑。
然而,囚禁犯人的支出过于昂贵,最后政府为了省麻烦,竟然让死刑犯领着六百法郎的养老金," 滚 " 去国外享清福。
精读时,我会不断引导千寻去留意 " 反差点 "~
在上面这张图中,法官站在高高的审判台上,比划着各种手势,形成对犯人巨大的压迫感,让人感觉犯人马上就要被正地就法。
而这两张图中,表情喜悦高举刀叉的囚犯、打瞌睡的狱卒、墙上无聊度日的计算 ..... 与前边审判时的严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王前后表现的反差,也极具戏剧张力。
前边国王还在运筹帷幄,为自己的 " 公平正义 " 沾沾自喜。
后边就被牢头的薪水、监狱的维持费、犯人的餐费等等,气得头发、胡子都翘起来,连皇冠都变形。
为了削减费用,恨不能马上、立即把死刑犯赶出去,有多远滚多远!
这些可笑荒谬、极具讽刺意味的 " 反差 " 引发了千寻很多思考:
即便是国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制定规则时还得考虑经济成本,否则就会宽严皆误;
人性是复杂的,即使有规则约束,也会因私利导致行动变形,就像故事里的狱头,本该认真看守犯人,但面对 " 利用公款闲吃牢饭 " 的犯人,最终也变得疏于管理;
死刑犯的故事听上去虽然荒谬,仔细想又存在合理性(我们为此还去网上搜索、了解了摩纳哥的历史),说明人生是具有偶然性的,大部分时候我们可以用常识做判断,但也不应该忽略意外的概率。
我想,这些思考也是莫泊桑,想要传递给我们的。:)
EASTWEST
如果有条件,很推荐大家给孩子备一套读小库《名师大作》系列。对比很多经典著作后,我确实觉得,这套短篇名作合辑最适合小学生整本书精读入门。
后边,我也会继续挑出其中一些单本,分享精读过程,供大家参考。
如果觉得书有点小贵,也可以在网上找原作打印出来,来跟孩子讨论、思辨。
关于为什么一定要引导孩子去思考,我还有个职场上的观察和体会,可以分享给大家。
这些年,我们部門新进了很多 C9、985 甚至国外名校的年轻人,让管理者感到最不解的,是他们身上那种 " 得过且过 " 的气质,仿佛读书就已耗尽人生所有精力。
这种状态,跟我们的标准化教育有很大关系。
标准化,就是任何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时间一长,孩子的思考力会逐渐弱化。
因为思考力和标准化相反,它不是要寻求某个由谁制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深入思考,理解并主动求出解答的能力。
标准化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当标准消失,比如进入职场,很多事情不再有标准的处理方法,习惯了标准化的孩子,就会进入刚刚那种失去精气神的状态:学习终点,即离开学校就不愿再学习。
重点思考还不单纯是为学习、工作,把事情想明白,把世界看清楚,也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 " 人 " 的必经之路。
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觉得有帮助,就点个" 赞 "和" 在看 "吧,谢谢。想看更多经典作品精读实操文,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