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硬刚周星驰、玩弄沈腾黄渤,55岁的马东彻底“飘了”?,欢迎阅读。
翻车了,55 岁的马东遭到 " 网暴 "。
被评办节目骚操作太多,吃相越来越难看。
不仅如此,他在节目中玩弄沈腾黄渤。
还 " 硬刚 " 中国喜剧大师周星驰。
此情此景,看得人不禁要问。
难道人飞黄腾达以后真的会 " 飘 " 吗?
就连一向自诩智慧的马东都不能免俗?
事实证明,郭德纲当初说得没错。
01 职场现形记
常言说娱乐圈竞争很残酷。
这点在马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明是从爱奇艺发家。
却在本家困难的时候转身投入腾讯怀抱。
要是放在男女关系中,这叫 " 始乱终弃 "。
而新节目一开场,黄渤没有放过马东。
直言为什么突然换平台。
高情商马东罕见 " 卡壳 "。
随便说了两句场面话糊弄过去。
不过通过爱奇艺现状就可以知晓一二。
比如前段时间的男足比赛。
爱奇艺 " 碾压 " 央视,拿下球赛版权。
貌似看起来挺有钱的。
都可以和央视 " 竞争 " 了!
实则不然,球赛一开始。
它大搞 " 收费制 ",把想要钱写在脸上。
这样也就算了,偏偏平台伺服器崩了。
那些已经付费的观众根本看不了球赛。
不得已之下,爱奇艺计划全部泡汤。
挨个给付费用户退款到账。
由此可见,老东家是真的有点捉襟见肘。
难怪马东选择跑路,另起灶炉。
而面对昔日合作伙伴 " 背刺 "。
爱奇艺这么大的平台也不是吃干饭的。
他转头向周星驰抛出 " 橄榄枝 "。
推出全新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
就连节目档期都精挑细选和马东 " 相撞 "。
" 对打 " 之意已经溢于言表。
尽管马东这边办得早、观众黏性高。
然而在《单口季》开播后。
还是有好几个嘉宾偷偷跑去报名。
为此,马东特意在《喜人》中贴脸开大。
" 你不是已经在隔壁演砸了吗?"
半开玩笑的态度下似乎暗藏 " 危机 "。
吓得嘉宾刘旸连连表忠心。
他表示这里才是他永远的家。
能给员工逼出一连串溜须拍马。
马东这个老板当的。
多少是有几分威严在身上的。
那么,从种种迹象看下来。
这场 " 职场大戏 "。
向我们揭露了马东 " 商人性质 " 的一面。
难怪他会让节目组剪掉学员们的作品。
这才是他挨骂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被剪掉的作品是决赛 " 毕业表演 "。
于情于理,都应该让演员们演完最后一场。
并且,从第一季追到现在的忠实观众。
也都对毕业小品抱有巨大期待。
就算演出真的奇烂无比。
至少让大家看看完整版自己评判。
可马东方给出的理由是。
小品涉嫌 " 版权问题 "。
言外之意就是节目组没钱。
不会专门为了一个作品购买版权。
眼看演员们没日没夜排练。
心血却全部都付诸东流。
观众可不就会 " 打抱不平 " 吗?
况且,有人指出,没版权就说没版权。
节目组却故意用 " 作品太差 " 去引导。
这种行为既不尊重事实。
还有故意 " 引战 " 嫌疑。
再者说,节目收官之战中。
请来了沈腾、黄渤、徐峥等人助阵。
原本,全国最著名的喜剧演员齐聚一堂。
场面应该会很热闹才对。
马东作为主持人。
却硬是安排了 40 分钟 " 尬吹 " 环节。
让看节目的观众无不表示 " 无聊 "。
" 像中年男酒桌敬酒。"
而掀起无数舆论的马东本人。
竟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
有一种花了钱不折腾大牌说不过去的既视感。
这样前前后后看下来。
老职场人马东确实给我们好好 " 上了一课 "!
02 我爸是马季
在没 " 飘 " 之前。
马东还是吃过几年苦的。
别看他爸爸是相声大师马季。
手底下出过冯巩、姜昆等曲艺大家。
但马东却无心继承父亲的职业。
他初中就出国读书。
毕业后在澳大利亚从事 IT 工作。
几乎可以说是和文学艺术丝毫不沾边。
而他之所以走了和父亲截然相反的路。
我估计和他的家庭经历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因为年代关系,马东三岁之前从未见过马季。
当他后来会说话会走路的时候再见到爸爸。
张口第一句话竟是 " 叔叔好 "。
据马东回忆,父亲马季很少落泪。
而父子相见的那天。
是他第一次在儿子面前哭。
如此一来,一家三口几经波折终于团圆。
可当日子稳定下来以后。
马季相声名气在外。
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
众所周知,传统相声最重视师徒情。
渐渐地,家里常常有徒弟上门。
而马季对徒弟们热情招待,倾囊相授。
说是把徒弟当成第二个儿子都不为过。
少年马东偶尔会感到几分落寞。
内心深处不由得排斥相声。
以至于选了一个南辕北辙的专业。
而尽管马季是相声老前辈。
那个时候艺人们工资并不像现在一样 " 膨胀 "。
因此,马东看似是光鲜出国留学。
实则在外勤学俭工。
最难的时候,他在小作坊洗袋鼠皮。
每天工作的地方都散发着一股骚臭味。
好在守得云开见月明。
马东成为 IT 工作者后不仅拿高薪。
还通过了澳大利亚的永居申请。
就在家里人都以为他要在国外定居。
没想到马东却辞去工作,毅然返回北京。
当时,所有人都质问他,腦子里装的什么。
马东不以为然,只说想 " 从头开始 "。
原来,基因的遗传很强大。
在外工作越久。
他骨子里对艺术的渴望就越强烈。
马东头一次相信命运。
他不得不承认。
有些事他生来就要去完成。
如同美术家陈丹青所说:
" 喜欢画画?这个拦不住的。"
不过要说三十多了学相声。
也有点不太现实。
马东把目光放在了播音主持方面。
回国后,他先是去北电进修电视专业。
后又在机缘巧合下成为《有话好说》栏目主持。
初来乍到的马东不懂什么叫幽默和效果。
他只知道,节目要想做好,就应该表里如一。
于是,随着马东的到来。
节目的社会选题越来越广泛。
可也因为过度地 " 敢说真话 "。
而被台里多次给予警告。
仅播出两年,就走到了停播的结局。
这次宝贵的工作经验让马东茅塞顿开。
他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不再只满足于 " 主持人 " 的身份。
而是将目光瞄准了 " 节目制作人 "。
事实证明,他独到的眼光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嗅觉。
让事业仿佛 " 开了挂 "。
那个时候网播形式刚刚兴起。
马东就趁机推出网综《奇葩说》。
" 既然当代人一点事都能吵上半天,那为什么不干脆出一个吵架综艺呢?"
这是他发起《奇葩说》的初衷。
果然,新颖的节目性质和高知嘉宾。
让《奇葩说》彻底和外面的作秀综艺区分开来。
节目里的议题观众看完不过瘾。
还专门发帖吵到节目外。
播放量和讨论度都居高不下。
其中,有一个议题至今仍是网络热点。
" 着火的时候救蒙娜丽莎画像还是救猫?"
李诞作为反方,他的辩论直接让他一战封神。
" 我选择救猫,因为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中的蒙娜丽莎。"
网络吵吵闹闹的同时。
主办方马东进账无数,笑得合不拢嘴。
而彼时的他已经是四十岁高龄。
果然如他所言:不怕从头再来。
03 观众需要马东
有了《奇葩说》大获全胜的经历。
所有人都以为。
马东会朝着语言类节目一去不复返。
没想到,他又一次推翻前面的经验。
把手伸向了毫不熟悉的 " 摇滚领網域 "。
就这样,《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
捧红了无数小众乐队。
那些曾因为 " 玩摇滚 " 入不敷出的年轻人。
无不对这个节目充满感激。
直到今天,仍有许多观众留言催促。
" 马老师,《乐队》快出新的吧!"
到这里,音乐领網域就是他的极限了吗?
不,马东推掉音综策划。
把目光投向沉寂已久的 " 喜剧市场 "。
" 国人对快乐的渴求无穷无尽,任何喜剧表演都是精卫填海。"
如此精准地评价,活该马东又赚大钱。
根据数据可知,《喜剧大赛》播出那年。
爱奇艺年度报表收益翻了两倍。
可见马东的实力强悍到了什么地步。
然而,任何作品都逃不过越做越差的定律。
马东也不例外。
更多的明星,更多的植入广告。
商业化味道越重,越让观众感觉不真诚。
正如郭德纲所说:马东已经早早地活明白了。
这句话看似是夸赞。
实际上更像是一个人精对另一个人精的真实点评。
" 活明白 " 的马东,难逃 " 忘记初心 " 的指控。
不过,对于这次挨骂事件。
也有知情人士中肯发言。
他们表示,节目录制时看完了所有小品。
被剪掉的那个确实很难看。
演完以后都冷场了。
并且,上场前节目组多次沟通。
直言因版权问题需要更换剧本。
而演员丝毫不服从、不配合。
这才不得以 " 一剪没 " 处理。
老板马东就更倒霉了。
试问,他花那么多钱请了一圈明星。
目的是为了什么?
第一就是最常见的,收视率问题。
第二也是想通过这个机会。
将不知名的喜剧演员们举荐给业内大佬。
谁知一部分人完全不珍惜这个机会。
用质量很差的作品去 " 游戏 " 和 " 应付 "。
连一向不说重话的沈腾都看不下去。
还害得马东被人骂 " 不近人情 "。
要我说,无论是 " 跳槽 " 还是 " 过度商业化 "。
马东身上的争议都可以用一句话辩解。
那就是,他自始至终讨好的 " 甲方 " 都是观众。
虽然有些夸张,但目前看来。
观众不能没有马东这样的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