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商场中的车企“暗战”,欢迎阅读。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 挑这个位置 …… 存心的吧?"
大约一个月多点之前,农历新年前夕,笔者去了趟距离居住小区不远的商场。
然后发现一楼商业布局调整工作,已经基本告一段落。部分熟悉的店面撤走了,新面孔有那么几个,还有一些则挪了位置。
其中经常去串门,打听终端销售数据的华为授权体验店,从原本的角落里,挪到了一层位置最佳的一处边厅。
然而偏就门口商场通道中央,一台理想 L6 正对着大门。
" 没有、没有,不是的、莫要误会,我们租这个中岛的时候,也不知道鸿蒙智选的朋友要搬这边来。" 听到笔者的询问,一位拿着簿册正在边上检查车辆的理想门店人员,立即来了个否认三连:" 能够租给我们的门面就那么点,零售中心又打算把 L 系列四部车都做展示,所以嘛 ……"
听着非常合情合理,然而我看见对面门口,正一边换展示架宣传页一面朝这边睥睨的鸿蒙智行销售顾问,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
车媒日常的探店活动,笔者通常会优先选择前往这座商场。
自从四年半以前,笔者一家搬到这边的社区居住,各品牌门店这座商场内这一方天地里,各种兴衰转换已经大致完成了一轮更替。
其中的变化虽不能说就代表着相关品牌目前发展趋势,但至少以车主或者消费者的视角而言,颇具几分趣味性。
笔者是 2020 年 10 月初搬来的。彼时,距离这座商场开业已有大半年时间,不过因为疫情的冲击,实际完成商铺全面入驻也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
在当时,商场 F1 步行街入驻的汽车品牌包括威马、欧拉,还有当时尚未更名的 R 汽车。由于当时整个社区周边配套还不完善,整座商场人流量一般,所以这几家店更像是以展示以及在上海南郊宣示存在感为主要目标。
商场人流量的显著增长,是从 2021 年中开始的。当年 4 月末,打出 " 拥抱变化 " 这个 slogan 的第十九届上海车展,也将自主新能源汽车升华成了一个具有全民热度的潮流概念。
大约在 2021 年的时候,笔者看到了装修中的比亚迪王朝网络门店。询问后得知,是某家经销商计划入驻商场,开设一个销售点。
不过由于只租了一个铺位,这里能一次性展示的只有三台车。差不多同一时间段,零跑也租下了一片铺位准备开设体验中心。
但这家的手笔比较大,体验中心占了两个铺位的面积,打通后可以容纳最多六台车出入。
大约在 2022 年 6 月中旬,二次封城结束后不久,笔者专门去商场里看了看 F1 步行街里的那些汽车品牌。
当时销售汽车店铺有五家,分别是不知何时跑过来开店的上汽大众的 ID.Store,比亚迪王朝网络门店、零跑的体验中心、欧拉的门店,以及汽车销售业务入驻的华为授权体验店。
至于这里最早的 " 原住民 ",威马汽车以及在 21 年 10 月更名 " 飞凡 " 的 R 汽车,店铺不但 U 型锁把门,展车也已经撤出。
2023 年是国内汽车市场激荡的一年,除了启动价格战之外,卷配置、卷更新速度的趋势也逐渐抬头。
然而相对地,笔者家门口的这座商场里,却维持了相对平静的状态——从 2022 年上半年到 2024 年初这一年大半的时间里,五家共存的格局一直很稳定。
当然,在人气和客流量方面,还是分出了个名次的。
就笔者的观察,比亚迪王朝网的这家店,人流量一直是最好的。但凡周末,店里总有陆续前来看车的人。
而凭借华为授权体验店的带动,占据店铺 1/3 空尖的问界 M5 以及后来送来的 M7,维持了一定的人气。不但要说具体的销量情况,根据销售顾问自己的说法,一直都是 " 不怎么好 "。
这一切直到 2023 年 8 月,23 款问界 M7 发布为止。至于另外三家店,其余的根据笔者观察,人气都很一般。
图 | 前后对比,倒也没什么违和感 ……
印象中,欧拉的门店从 2023 年 10 月以后就是铁将军把门。
但有趣的是,2024 年过了元旦以后,笔者发现这个铺位被一家名叫 MY BODY 的女性用品店所取代。
倒是也符合原来承租方的消费群体定位。
图 |2024 年下半年入驻之后,蔚来这个中岛店铺就在门前支起了展示架,每天更新着所谓 " 上海新能源免费牌照政策 " 的倒计时。一直到今年元旦为止 ……
图 | 特斯拉入驻以后,最初中岛店展示的是 Model Y
变化从去年末开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隔三差五有不同的品牌,前来租赁 F1 步行街的中岛,做为期两周或者一个月的展示销售活动。
期间,岚图、沃尔沃、五菱、蔚来以及特斯拉等品牌先后登场。同时在年中的时候,小鹏汽车也在此盘下了个固定铺位,使商场里的常驻汽车品牌恢复到了五家。
图 | 这里实际是小鹏调整后的新铺位
而更大的变化始于今年年初。鉴于最近两年的人气爆发,商场管理公司决定在今年上调租金,引发一系列效果。
于是在元旦过后不久,当笔者带女儿在某个周末前往商场闲逛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比亚迪的门店居然关闭了。
而接替其承租铺位的,则是乐道。
图 | 虽然是蔚来的子品牌,但毕竟销售是独立的
考虑到其一贯的高人流量,闭店的理由显然不会和业务差有关。也许是车企补贴在商场内设点的资金到期了。
亦或是经销商评估觉得引流的效果已经实现,没必要忍受物业管理方面无理的租金加价?
小鹏汽车以及那家华为授权体验店挪了位置,前者换了个更好的位置,而后者不但从角落里换到人流密集的内侧边厅,面积也从原来的一间半增加到了两个铺位。
商场 F1 步行街的这轮改造,是从去年 11 月开始的。除了比亚迪撤出,华为、小鹏挪窝,理想汽车也进驻了商场。
据说最初理想是想租下一个毗邻的铺位然后打通,以便展示其全部产品。但这个计划最后未能如愿,折中办法是另外租一个步行街中央的中岛铺位,于是就有了本文开篇那一幕。
以上这便是最近这几年来,靠近笔者小区这个商业中心里,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一幕幕景象。当然最后要补充的是,目前在这边商场的汽车品牌,实际已经增加到了九个。
除去上述来来去去后留下的五家,步行街中岛铺位的蔚来和特斯拉,似乎已经常驻下来。这两家外加前来临时设点的极氪,被商场集中安排到了一处。
图 | 农历新年以后,特斯拉的中岛店展示车型换成了旗舰车型 Model Y
图 | 不知极氪这个中岛店会不会常驻下来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造车新势力们,钟情于在各种商业中心开设门店。
其逻辑很好理解——由于其多半采取直营措施,无法像传统品牌那样通过经销商来布设集销售与售后服务一体的 4S 店。
所以在集中建设维护中心的同时,选择于热门商圈或者商业中心开设仅负责销售工作的门店,显然有利于加快市场认知,快速打开局面。
图 | 不仅进入商业中心,还进入了部分核心高速服务区的商业中心
相信常逛商场的各位,对上述情况都会有个大致的认识。
不过,这种情况最近两年有了显著的变化。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早期通过商超店快速打开市场,但近年逐步转向综合园区或城市展厅。例如特斯拉将部分商超店改为汽车园区体验中心,更侧重交付和品牌集群效应。
而反过来,一直采取经销商模式的比亚迪等,从前年开始以补贴经销商方式布局商超店,谋求进一步拉动终端销量。
目前甚至部分原本一直维持 " 高冷 " 人设的豪华品牌,也开始按捺不住,尝试临时租用场地进入商业中心进行转化,或者是建设一些 City Store 之类的展示中心,通过快闪店和常驻店的结合,以求进一步拉动人气从新的方向打开销售突破口。
图 | 在产品、技术的创新之外,渠道的创新也是重要的一环
就目前而言,商业中心内开设的门店,仍是新能源品牌触达用户的重要入口。但综合 2024 年至今的变化,其已从粗放扩张进入某种精细化运营阶段。
未来具备场景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的品牌将更具竞争力,而单纯依赖流量曝光的门店可能加速淘汰。
当然,本文并不是上述内容的严肃探讨。相对于目前这个时代,这场宏大的变局而言,充其量只是作者本人近几年来的观感,对于家门口的一家商业中心,在上述变局中,一个个人视角的侧写而已。
那么,各位是否也有关注到,自家附近商业中心里汽车品牌的这种 " 进进出出 " 呢?不妨在评论区里,大家一起聊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汽车公社 "(ID:iAUTO2010),作者:Poinko,责编:崔力文,编辑:何增荣,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