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理想向华为发起猛攻,欢迎阅读。
作者 | 柴旭晨
作为今年冒出头的两大新能源汽车新贵,理想汽车和华为系(问界、智界)已经暗战数回,并在年末一起登上了排名前列,成为未来挑战特斯拉、比亚迪的种子选手。
最新战况是,理想对准了华为最擅长的智驾和智舱,发起了猛攻。
" 这次 5.0(系统版本)的更新之大,甚至超过了 Windows95 到 XP 的提升 "。
12 月 10 日晚,跳槽去理想的 " 手机圈美女产品经理 " 宋紫薇化身主讲人,替理想放出了 " 史上最强 OTA"。
过去 14 个月,理想车机系统经历了 20 次 OTA 版本更新,上线了多项应用,但与华为鸿蒙 4.0 智舱和 ADS2.0 智驾无法相比。而此次更新,则是理想智能化酝酿了半年的大招。
新版本的重头戏是智驾,原本计划在 100 个城市推出的理想 AD Max 3.0" 内测版 ",变成了全国都能开的 " 正式版 "。不仅支持全场景 NOA、全场景辅助驾驶 LCC,自主识别各类红绿灯,能在城市和乡间道路上行驶;并且更新后的智能泊车功能,可以跨多层代客泊车,还能离车手机操控泊入极窄车位。
两个月前,在理想战略闭门会中定下重金加速 " 补课智驾 " 的战略,似乎已初见成效。
不仅如此,此番更新的理想智能座舱还获得了自家 AI 大模型 Mind GPT 的加持,应用、速度和体验方面都有不小提升。同时,在 5.0 系统的优化下,理想 L 系列车型还增加了 15%-20% 的冬季续航里程。
大招祭出,效果似乎立竿见影。有接近理想的人士透露,当天理想新增订单创历史单日新高,达到近 4 千票。
招商证券就指出,理想所在的 30 万 -35 万元价格段已经成为智驾搭载的主力,高阶辅助驾驶几乎成为高端电动车的标配,也成为继品牌、价格、设计后的第四大购车因素。
因此,补上这块大短板后,董事长李想喊出要在 12 月销量 " 破五 " 的口号,同时也为其明年 " 四增四纯 " 的新产品矩阵助力,在年销 7、80 万台、奔赴万亿营收的路上狂奔。
看起来一切向好,反常的是新系统发布次日,理想港股股价却低开下滑了近 1%。有智能汽车领網域的投资人士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问界 M9 等华为系王牌登场在即,市场对此依旧有所担心。
事实上,当理想疯狂补课,刚踩着及格线来到智能化一梯队时,问界早已先一步出牌。
3 个月前,新问界 M7 通过植入鸿蒙和智驾的改款,狂揽 10 万 + 订单,险些把理想再次 " 打残 ",M7 的交付量在 11 月首次超过了理想最走量的 L7;并且当李想正酝酿着明年 "4x4" 的产品布局时,余承东 " 四个界 " 组建的鸿蒙智行 " 造车军团 " 也在暗自蓄力,进入快速复制爆款的阶段。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在赛力斯的问界 M5/7/9 外,智界明年二季度还将推出一款 SUV" 智界 S9";北汽和江淮则分别在筹备代号为 X4、X6 的轿车,前者主攻 30-40 万区间,后者进军百万级豪华细分市场。有接近江淮的人士透露,其与华为的合作后续还有 SUVMPV 产品,以及一些中端车型。
可以说,华为联盟正在多个细分市场插足,间接狙击着明年理想 20-30 万区间的 L6 等、30-40 万区间的 L7/8,以及 50-60 万元的 L9 与 MEGA 的布局。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在 30-50 万元高端圈层的刀光剑影。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年内,30-40 万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速同比提升至 197%,占比 9%;40-50 万元区间增速提升至 157%,占比维持在 2%。
市场想象空间不小,而余承东在重新排兵布阵后,行业对华为的期待很高。招商证券就预测,明年华为系的总销量,将同比增长 285% 至 55 万辆。
明年在华为的围追堵截下,理想能否如愿超越 BBA,成功洗牌国内的豪华车格局?这些问题暂时还难以回答。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理想 5.0 系统还只是线上首秀,投入、打磨还会不断进行。
毕竟,能在 12 月 19 日首发用上视频中 AD Max 3.0 高阶智驾系统的,只有 L 系列 MAX 版本,剩下 AIR 和 PRO 大部分车型还得继续等半年到 2024 年的 6 月份。此前在三季度业绩会上,总工程师马东辉就表示,明后年理想的智驾团队才能从目前的 900 人逐步扩大至 2000、2500 人。
智驾能力的提升是线性的,只能日拱一卒不断追赶。而理想和华为系要面对的另一大挑战是,它们是否具备了跨越阶级,成为豪车销量巨头的能力。
在当下卷成一锅粥的环境裹挟下,能不内耗、正确接招出牌并非易事。李想就曾坦言 " 自己造车之后发现这个行业链条如此之长,难度如此之大 "。他表示这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组织能力。
作为汽车行业的后来者,这是理想和华为共同要面对的考验。前者能否布局好纯电市场、补课智能化、打磨供应链来持续打破销量天花板;而后者是否吸取上半年问界的教训,协调好四家车企的产品、服务和产能以全力输出?
从籍籍无名、备受质疑,到今年销量的势如破竹,理想打脸了无数不看好它的人;而投入百亿,苦熬 5、6 年不断试错的华为汽车业务,如今也终于熬到了爆发的前夜。
在成王败寇的市场中,艰难扳回一城的李想和余承东,都是最不愿掉队认输的人。
接下来的一年,作为市场中最被看好的两股新造车势力,必将上演更精彩的对决,挑战那为数不多的终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