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大牌”褪色,轻奢失宠,欢迎阅读。
文 | 老鱼儿
编辑 | 杨旭然
Affordable luxury,直译过来是 " 可承受得起的奢侈品 ",一般翻译成 " 轻奢品 ",这个定义十分贴切。
轻奢显然是可以被归类到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 " 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是典型的非生活必需品。从经济意义上看,其实质是一种高层次消费者的高級消费。
既然是高級消费,就注定了奢侈品只能属于少数人。但轻奢品的差异化定位,则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以较少的代价去与奢侈品类似的心理满足。真正爱马仕、LV 的包包我们难以企及,那咬咬牙来一个 Coach、MK;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只能是个梦想,那努努力用浪琴、雷达满足一下问题不大。
过去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在各个行业领網域,都有相应的轻奢品牌产生,它们有效地抓住了奢侈品牌和大众品牌之间的空档,并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消费更新红利期最大的受益者。
不过当某一天,消费更新不能再持续下去,轻奢品的处境就开始变得不妙起来。
01 艰难的轻奢
北京时间 8 月 11 日,轻奢品牌 MK 的母公司 Capri 集团发布 2024 财年一季度财报。在截至 7 月 1 日的三个月内,集团整体收入同比下跌 9.6% 至 12.3 亿美元,毛利率约为 66%,净利润大幅缩水 76% 至 4800 万美元。
按品牌分,Versace 收入下跌近 6%,MK 则下跌 13.4%。
8 月 18 日,Coach 母公司 Tapestry 同样公布了 2024 财年一季度业绩,在截至 7 月 1 日的三个月内,销售额几乎与上一年同期持平,录得 16.2 亿美元,不及分析师预期,净利润增长 19% 至 2.24 亿美元。2023 财年,该集团全年销售额也无增长,为 66.6 亿美元,净利润增长 9% 至 9.4 亿美元。
按品牌分,Coach 第四财季增长 3% 至 12.5 亿美元,全年增长 1% 至 49.6 亿美元;Kate Spade 第四财季下跌 10% 至 3 亿美元,全年下跌 2% 至 14.2 亿美元;Stuart Weitzman 第四财季大跌 13% 至 6260 万美元,全年收入减少 11% 至 2.8 亿美元。由于第四财季表现不佳,Tapestry 集团对未来也持着悲观态度。
Coach 门店的增长陷入了停滞
2020 年时,在全国 24 城 5 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和连锁独立百货中,Coach 和 MK 的年内新开门店数量还是两位数,不过,从 2021 年开始,两者新开店数量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Coach 就仅开出 1 家新店,净增 0 家,MK 也仅净增 1 家门店。
索性到今年 8 月,Tapestry 以 85 亿美元价格收购了 Capri ,两家开始抱团取暖。
除了包包,各种轻奢类的消费品都遇到了在中国的 " 三九天 "。
作为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轻奢珠宝品牌潘多拉(Pandora),在受到疫情反复影响的 2022 年第四季度,潘多拉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了 41%,占据全球总收入的比重也进一步降至 3%。疫情之前中国是潘多拉全球第四大市场,到疫情发生后已经降到第七大市场。
2023 年一季度,潘多拉在中国业绩下滑 26%,公司首席执行官(CEO)表示将放缓在中国的重启计划;2023 年第二季度财报,潘多拉在中国市场收入较第一季度的下跌明显改善,但同比也仅增长 5%。
在摩托车届,一直属于 " 轻奢品 " 范畴的进口高端摩托,也加入到打折促销的行列中。
从 7 月份开始,摩托车行业开启了一波降价潮。宝马、哈雷 、杜卡迪等国际大牌都纷纷加入了降价大军,降幅普遍高达数万元。杜卡迪部分车系价格腰斩打五折," 杜卡迪 v4" 降到了 10 万出头。去年还卖到 20 万价位的 " 凯旋火箭 3" 也同样跌到了 10 万出头。
瑞士手表是典型的奢侈品消费
手表的情况也是类似。以昂贵著称的瑞士手表由于对两个亚洲关键市场的出口大幅下滑,上个月的总出口额下降 0.9%,至 22 亿瑞郎(约合 25 亿美元),为自 2020 年 12 月以来首次下降。
瑞士表业普遍认为,在价格上涨和经济压力的背景下,全球市场对奢侈品手表的需求开始放缓。
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受影响的奢侈品只是其中轻奢的那部分。3000 瑞郎 / 块以上的手表,出口仍在以 2.2% 的速度在增长,而所有其他价格区间的手表出口均出现下滑。
一时之间,轻奢品溃不成军。
原因何在呢?恐怕就是三个字:性价比。
02 败于性价比
轻奢品的溃败,大环境背景肯定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下降。
这从电商平台的业绩中可以窥得一二。
比如主打低价、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其 2023 年上半年收入为 899 亿元,同比上一财年同期的 552 亿元,增长 63%。该公司 2022 财年上半年收入同比 2021 财年同期的 452 亿元,增长 22%。即其近两个财年上半年收入表现为连续增长,且增速加快。
品质较高的京东上半年实现营收为 2879 亿,同比增长 7.6%。而淘宝天猫平台上半年 GMV 为 988 亿元,同比下降 17.69%。
拼多多和京东的网络销售数据仍在增长
在如今通货膨胀和经济不景气的宏观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去进行更多理性的消费。据中国百货协会奥特莱斯产业发展委员会撰写的《2022-2023 中国奥特莱斯行业白皮书》,在线下零售行业因疫情而高度承压的背景下,奥特莱斯却在去年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年销售额增长 8%,是所有业态中表现最突出的。
当抠门消费成为常态,人们就能更容易地发现各类轻奢品中的 " 品牌泡沫 ",并撇除泡沫。这就是如今黄金大受追捧,而钻石冷到冰点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经济形势变幻中最受影响的中产阶级,随着消费能力的下降,消费观念趋于保守,势必会让一部分商品和品牌成为 " 牺牲品 "。而轻奢品已经成为人们首先放弃的。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恐怕就是极低的性价比。
袤则咨询近期发布的《2023 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中也将体面节俭列为今年十大社交趋势之一。麦肯锡则在《2023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中表示,人们保守审慎的态度是更追求性价比,试图掌握消费自主权,从而选择更明智的消费选项。
最近被李佳琦带惨的花西子就是典型的负面代表。
李佳琦花西子翻车的核心原因是 " 贵 "
我们说某个商品贵的时候,往往说的不是商品的总价,而是该商品的性价比。所以上亿身家的李佳琦 " 何不食肉糜 " 般的问出 " 哪里贵了 ",花西子就被网友无情的对比出它的眉笔价格高于国外大牌,克重甚至贵过黄金。
这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花西子这个浓眉大眼的国货,竟然也是一个轻奢品的内核,成了性价比的收割机。
当然花西子也是国货中的个例,大部分的中国品牌至今还是性价比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涌起,才让更多的国外轻奢品逐渐不再高冷。
比如宝马、哈雷、杜卡迪等摩托车的降价,归根结底是因为同样类型的产品,国产竞争品已经在性能和价格上都进行了提升。随着低价国产品牌摩托车的崛起,自主研发性和外观的原创度均有较大进步,其性价比更具优势。
在没有对手的时候,国外品牌利润确实较高,所以降价多也不足为奇。
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轻奢品在中国的路已经越走越窄。
03 难言未来
如果要推断出未来一段时间在中国市场中经营困难的行业、企业,各类轻奢属性明显的细分消费领網域、品牌都会名列其中。
第一,因为洋品牌的吸引力在下降。中国文化自古有 " 成由节俭败由奢 " 的传统,奢侈一词本身就带有浓浓的贬义。所以,大部分奢侈品都是舶来品,轻奢品亦是如此 。
但随着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的国际间文化冲突日益增多、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洋品牌就是好品牌 " 的意识在国人心中已经开始逐渐淡化。
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人成为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的一代。他们喜欢汉服,崇尚传统文化,不再单纯以贵为美,而是追求更多的新奇体验。比如不喜欢喝茅台的年轻人,可以轻易接受酱香拿铁。不喜欢死板的年轻人,反而可以接受 " 局里局气 "" 厅里厅气 " 的穿搭。
年轻人对轻奢品的态度正在快速变化
这种新型思维方式,或许影响不了真正奢侈品的地位,但是却会对轻奢品产生冲击。
第二,曾经作为轻奢品中坚力量的那些人群,已经逐渐进入中年。正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负重期阶段的他们,最聚焦的消费已经从包包、衣服变成了教育、医疗、养老等其他内容。网络传言 " 不要小看大妈拎的培训机构手提袋,它的价格可能秒杀你的 LV",就是这个转变的真实写照。
第三,在轻奢品不断遭遇挫折的当下,真正的高奢品却仍然韧劲十足。LVMH 集团今年上半年营收入达 422 亿欧元,同比增长 15%;有机收入同比增长 17%;净利润 84.81 亿欧元,同比增长 30%。爱马仕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22.3% 至 66.98 亿欧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36% 至 22.26 亿欧元。
" 高奢 " 市场仍然韧性十足
在近几年的风格轮回和商业洗牌下,奢侈品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当然这其中也有全球贫富差距日渐分化的原因。消费者们要么轻松负担头部奢侈品牌的高昂售价,要么就必须认清现实去拥抱 " 平价时尚 ",给中间地带留下的市场空间并不大。
人们越来越发现,轻奢品的内涵并不是那么丰厚,承载不起那么高的利润率。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奢侈品放低了自己的身段,而是将普通商品虚高了价格。
这或许才是轻奢品消费遇冷的最大症结,也是其早晚要 " 穿帮 " 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