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这纯欲天花板,终于塌房了,欢迎阅读。
近年来,幼态审美越来越火。
短视频平台上,代表着食量小的「宝宝碗」、用来形容圆脸的「量角器圣体」备受推崇。
甚至还出现了「宝宝牙」。
韩国新女团的 MV,也因过于幼态的风格而陷入争议。
为什么「幼态」如此流行?
其实,这不仅仅与个人审美倾向有关。
背后少不了社会风气,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
最近有部纪录片,聚焦于一个打响了白瘦幼审美的服装品牌。
至今,这个品牌还在中国爆火。
然而,它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辱女、剥削、性侵黑历史——
《畸形崇拜》
大家应该都见过「BM 风」的衣服。
特点是短、紧、露。
乍看像童装,成年女性穿上后突显身材曲线。
标志性单品是露脐上衣,获评「纯欲风」。
此片就讲述了这一风格的鼻祖——风靡全球的意大利快时尚品牌BM(Brandy Melville)。
近年来,BM 也在中国多地开业,成为大排长队的网红打卡点。
欧阳娜娜、虞书欣、杨幂等内娱女星都是其野生代言人。
稍有了解的人,对它的认知可能只是:
瘦子专属的小码衣服。
但看过纪录片才会知道,它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有购买经验的人可能早就发现,BM 的衣服质量奇低,用料差、常有很多破洞,洗过几次就不能穿。
生产地标着意大利。
但片中揭露了,它们其实出自血汗工厂的中国工人。
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合理的酬劳,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此外,从设计到营销,几乎都是抄袭。
管理层会直接要求员工去各大网站收集其他品牌的「灵感」,还出钱让她们去世界各地采购。
营销广告也都是在社媒搜刮、白嫖年轻女孩的创意。
已经多次被起诉侵权。
公然外貌羞辱,种族歧视。
根据颜值和身材安排工作、发放工资。
负责门面的员工必须是纤瘦、高挑的金发白人女孩。
黄色人种最多只能做收银。
黑人员工只能待在仓库,做重活、累活。
BM 甚至不接受有色人种前来消费。
他们曾关闭了一家年收入 30 万美金的畅销店。
只因那片区網域的主要居民是有色人种,CEO 认为这会损害品牌形象。
和 Zara、H&M 等快时尚品牌一样,BM 的销售模式是低价、快销。
社媒广告频繁推送新品,制造更多消费需求。
那么,每年剩余的大量衣物怎么办呢?
它推出旧衣回收计划,看似已然实现了循环发展。
但事实是,他们将所有衣服强制运往第三世界国家。
如被拒收,反以各种理由征税,变相收费。
但可以想象,BM 的质量和款式,注定不适合大部分人。
很大一部分最后只能当垃圾处理,要么被烧毁,要么流入深海。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当地居民无故承担了这一切恶果。
最令人发指的要属管理层的性剥削。
像《芭比》中一样,这样一个面向女性市场的服饰品牌,高层是清一色的中年男性。
有前员工曝出他们的群聊截图。
他们每天分享、评价女员工的照片。
充斥各种下流话和种族主义言论,视希特勒为偶像。
他们随意去女员工的公寓,要求她们当着自己的面换衣服。
公司内部曾曝出性侵案,一名女员工被老板性侵。
美国时尚巨头《名利场》(Vanity Fair)曾评价:「如果人间有地狱,那便是 BM 门店的样子。」
看起来,BM 根本不像是广受欢迎的服装品牌,更像是一个精心伪装后的邪教组织。
它到底为什么如此火爆,又是如何引领「BM 风」的?
这部纪录片采访了很多前雇员,揭开了其内幕。
BM 一直通过剥削年轻女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BM 店有一个神秘按钮,背后连接了一个呼叫系统。
前员工说,老板经常在最顶层向下俯视前来购物的女孩。
看到满意的女孩,他会按下按钮提醒员工前去搭讪,询问对方愿不愿意来兼职。
先是提出拍照请求,询问有无做模特的意愿。
再留下她们的社媒账号。
之后成箱地赠送给她们衣服,甚至高薪邀请她们来做店员。
其中,很多都是14、15 岁的未成年女孩。
她们正是开始对漂亮衣服感兴趣的年纪,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她们从没想过会在这个年龄独立赚钱,大多将其看作一次难得的机会,爽快答应了。
入职后,女孩被要求在社媒上分享穿搭和工作日常。
老板只是丢给她们一堆衣服。
她们凭天然的时尚触角,将单品搭配出自己喜欢的样式。
这引来很多同龄女孩的目光。
越来越多的女孩涌进店里抢购,在社媒自发分享 BM 穿搭。
「BM 女孩」成为她们争相追逐的标签。
在 BM 店打工也等同于获得了「美貌」认可,成了很多女孩梦寐以求的工作。
在国内同样如此。
但片中,前店员表示,这份工作实则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大多数情况下,她们只需穿着 BM 的衣服,故作忙碌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只要穿得足够好看,即使没有服务态度,被顾客投诉,她们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或警告。
所以,BM 店里经常是一团糟,清洁和叠衣服的繁重工作,在没人时才会交给仓库里的有色人种或上了年纪的小时工来做。
也因此,女员工通常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陷入严重焦虑。
当她们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永远是漂亮的小女孩,却没有掌握任何工作技能时。
当有了更年轻、更瘦小的女孩出现时,她们就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BM 留下大量女孩的方法也简单粗暴——钱。
最受高管层喜欢的女孩,会获得最好的待遇。
她们能免费入住市中心的公寓,可以去各国游玩,住最好的酒店,尽情挑选衣服。
不用做任何工作,只需要尝试新的穿搭、拍好看的照片。
这无形中造成了员工之间的雌竞。
很多人为博得高管的好感,获得更好的待遇。
她们减肥、节食,也因此生病、抑郁。
她们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让出了自己的权益。
先是默许高管每天要一张穿搭照片,后来又被要求特定身体部位的照片,最后强迫自己习惯当着他们的面换衣服。
等意识到不对时,往往已经无力还击了。
遭高管性侵的女员工来自其他国家,为了签证,她最终没有选择报警。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BM 如何能一直逍遥法外?
片中讲到 ,各地的 BM 店背后都是一个个空壳公司。
BM 只有一个瑞士的注册商标。
也就是说,很难看出实际的公司架构和运营模式,这似乎是有意为之的效果。
一旦一个公司出了事,不会牵连到其他公司和品牌总部,可以极大规避风险。
所以至今,虽然丑闻漫天,但 BM 依然是倍受欢迎的品牌,BM 风审美也早已深入人心。
纪录片中也提到,BM 在中国的业务尤其蒸蒸日上,品牌出海之路到达一个新的里程牌。
的确,去年,成都新开一家 BM,据称当天客流 4W+,销售额高达 200W。
其实,即使没有剥削、性侵、抄袭那些黑料。
BM 风的爆火本身也值得警惕。
很多人认为那只是一些衣服而已。
但其实,它代表着审美观念的窄化和畸形。
BM 风绝非只提供了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审美霸权。
就像它的广告语,S 码就是均码,反将白瘦美宣扬为标准身材。
一张刷屏全网「BM 女孩身高体重表」,将病态、畸形的审美推向了极致。
很多普通人因为穿不上 BM 衣服,面试店员失败,感到挫败,耻辱。
BM 带起的审美风靡时。
优衣库童装被很多成年女性试穿。
也倒逼很多服装品牌加入其中,推出 BM 风样式。
易立竞在脱口秀中吐槽女装的 S 码越做越小。
「瘦死的骆驼都比 S 码大。」
女明星都哭诉自己「没资格穿」。
不难想象,就像《芭比》里的世界中,不够白、不够瘦、不够美的,就会被边缘化。
娱乐圈、网红圈中,女性减肥成风。
已经很瘦的女演员,还要继续减肥。
网红为了抽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又进一步影响、塑造着普通人的审美。
尤其是很多未成年女孩,大量接触网络后,很容易被这种不健康的风气裹挟。
低龄女孩极端减肥,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的新闻也越来越多。
不过,此片最大的价值不是批判 BM 所代表的畸形审美。
而是让我们看到了这背后真正的审美霸权制造者。
BM 女孩、女明星身材等话题在网上经常引起女性之间的相互攻击。
但问题根源不在于那些追捧 BM 的女生,而是背后的操盘手。
片中,会发现,不像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会频繁公开亮相。
检索 BM 的 CEO,则很难找到他们的信息、照片。
这是他们有意为之的,他们避免在公众面前露面,即是为了规避风险,也是因为他们清楚消费者想看到什么。
至于他们本人的外形,很多见过他们的店员都表示出乎意料。
「秃头,不修边幅,时常打扮得像个流浪汉。」
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凝视、操纵着女性的审美变革,制造出精致、靓丽的「BM 女孩」。
这一品牌背后的故事,不过是再一次证实了审美霸权背后的父权制本质。
男性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时尚标准,借此控制和打压女性。
这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对女性身体和自尊的系统性压迫。
BM 女孩是被人为造就的。
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迎合某种潮流,那绝不是真正的审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