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最新批复!中部第一城,没有对手,欢迎阅读。
文丨西部君
15 座副省级城市中,最后一份公开的城市总规终于亮相了。
2 月 13 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2035 年)》正式发布。
果然,压轴的往往都来头不小。
总体规划明确武汉最新城市定位是:
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和其他同级别城市比起来,这还并不算特别。
但在城市功能上,武汉则堪称是 " 王炸 " 般的存在,一口气拿下了 " 五大中心 ":
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这样的定位,是不是依稀让人看到了上海的风范?
毕竟,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拥有 " 五个中心 " 殊荣的,仅上海独此一家:
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当然,上海 " 五个中心 " 的前缀是 " 国际 ",武汉是 " 中部 " 或长江中游,两者之间差了几个量级。
但同级别城市中,论城市功能的完整性,武汉堪称是新一轮城市总规的最大赢家。
这也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武汉作为" 中部第一城 " 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01
老实说,即便没有这次最新定位的加持,论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武汉在中部的龙头角色,事实上也是无可争辩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就中部其他城市的追势,和一些部分细分领網域的竞争态势而言,武汉多少已有一定的危机感。
比如,在 GDP、人口、资金等几大硬指标上,论总量,武汉依然绝对领先,但在增速上,却已遭遇挑战。
GDP 增速上,2018 年—— 2023 年的五年里,中部六大省会中,武汉增速低于合肥、南昌、太原。
人口方面,常住人口总量武汉依然稳住了第一,但同期人口增量,低于郑州。
资金总量方面,武汉优势仍然很明显,但同期武汉资金增速仅高于郑州,在六城中倒数第二。
此外,在一些细分领網域,其他城市也屡屡抢过武汉的风头。
从舆论存在感来说,过去几年,合肥有 "最牛风投城市" 的标签,产业更新颇为亮眼,长沙不仅成为代表性 " 网红城市 ","工程机械之都" 也是名声在外," 眼球效应 " 明显超过武汉。
代表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方面,合肥、长沙、郑州已跻身全国十强。而作为传统汽车城的武汉,却反倒有掉队之虞。
此外,在上市企业方面,武汉与长沙、合肥相比,并没有显现出明显优势。
可以说,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看,武汉作为长久以来的中部 " 一哥 ",在过去几年城市竞争浪潮中,似乎多了些保守,少了些锐气。
或者说,与自己手中所拿到的 " 好牌 ",以及其他中部省会城市所闹出的 " 动静 " 看,武汉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落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汉作为 " 中部第一城 " 的地位是否动摇的讨论,就开始出现。
02
不过,就最新的城市总规看," 中部第一城 ",恐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依然只能是武汉。
这种全方位的 " 胜算 ",在中部六座省会城市的定位和功能的对比中,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定位上,武汉是唯一的 " 中部中心城市 "。其他的城市,郑州和太原是 " 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再次之的长沙、南昌是长江中游,合肥则是长三角。
在城市功能上,武汉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 五个中心 " 可谓一骑绝尘,其他城市只有郑州、长沙、合肥各拿下一个 " 中心 ",南昌、太原则是空白。
不过,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武汉的城市功能中,少了一个 "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是目前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毕竟,论制造业综合实力,武汉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绝对有一席之地。
一个可能的猜测是,既然中心地位如此突出,再专门强调制造业,似乎显得多余了。
但不管怎样,坐拥 " 五个中心 ",制造业的地位没有专门体现出来,都无伤大雅了。
03
事实上,不止在中部六省会中,放眼全国,武汉在大区中的中心地位,也是相当突出的。
这从和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的对比中,就能直观看出来。
在城市性质上,重庆属于头牌——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也是中西部唯一的 " 国中 "。
城市功能上,重庆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成都的城市性质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城市功能为 " 三中心一基地 ":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西安的城市性质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城市功能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
可以看出,相对于武汉在中部地区的绝对中心地位,西部三大主力城市分担的功能则相对要均衡一些。
这里面主要还是由现实因素所决定的。
比如,从整个西部地区的区位和行政区数量看," 中心 " 功能,也不适宜过于集中于一城。
从城市级别看,西部不仅有直辖市重庆,也还有成都、西安两大副省级城市。
相对来说,武汉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唯一的,传统的大区中心城市,相比其他省会城市,在科教、医疗、国央企资源等方面都有着绝对优势。
由此,也就决定了武汉在中部地区所承载的 " 中心 " 功能要更为全面和集中。
04
最近,随着 " 杭州六小龙 " 话题的持续升温,不少城市都公开喊话和杭州进行对比。在大量的讨论和分析中,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地方营商环境等 " 后天 " 因素对城市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实语境下依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一座城市的发展虽然需要靠自身的努力,但区位、历史、资源等一些先天性因素,对于城市发展上限的影响,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因素可以说就是决定性的。
比如,武汉当前在中部地区的绝对一哥地位,就是长期以来非常多的现实因素所共同塑造的。
尽管郑州、长沙、合肥等城市的追势很明显,但要在综合实力上反超武汉,不能说无可能,但至少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
或者说,它也需要 " 天时地利人和 " 等诸多因素共同产生化学反应,才可能出现根本性洗牌。
一座城市在大国版图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功能,很多时候有着 " 天注定 " 的色彩。承认这一点,不是说处于相对劣势的城市就只能认命、不需要努力,而是说,有些差异是很难通过后天来弥补的。
正视这一点,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与其盲目跟风赶超,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最大程度把优势做大、把长处做强,就是最务实的发展路径。
当然,对于手握 " 好牌 " 的城市来说,如何把 " 牌 " 打好,同样也是考验。只有通过后天努力把先天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可能持续做深城市竞争的 " 护城河 ",乃至真正迈向卓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