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从确定性出发,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海洋上航行” ——2024儿童母语教育论坛观察,欢迎阅读。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明亮的教育环境?如何在文学的课堂上实现文学性与思辨性的统一?日前,2024 年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在南京金陵小学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 22 个省市的近 500 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众多教育议题。今天来读资深媒体人、中国教育报记者郜云雁老师的论坛观察。
▲扫码购论坛回看视频,解锁更多精彩
南京市金陵小学的课堂里,教师付海亮正带领学生上整本书阅读课《时间机器》。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会分化出埃洛伊和莫洛克这两类人?80 万年后的人类真的会变成这样吗?是否存在避免这种倒退的可能性?
付海亮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将学生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在自主表述、小组讨论、提炼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体验、感受冲突。最后,在事实澄清和整体领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付海亮说:" 我没有在课堂上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我相信学生会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去进行更广阔的阅读和思考,而这正是我所期待和看到的。"
什么样的课堂是文学的课堂?教师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实现文学性与思辨性的统一?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从哪里出发?如何突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误区?
这场论坛给出了答案……
11 月 22 日 -24 日,2024 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在南京金陵小学举行。来自全国 22 个省市的近 500 位一线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以 " 明亮的教育,明亮的课堂 " 为主题,进行了为期 3 天的研讨和交流。
▲论坛现场
我知道改变正在发生
" 在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我一直在云贵川三个地方支教。因为坚持阅读,我看到了山村孩子们的改变。" 四川凉山州星辰尔且小学教师付海亮,回忆 2021 年他刚到大凉山瓦驮小学时,24 个一年级彝族孩子,能听懂他说汉语的寥寥无几。" 我们没有先学拼音和识字,而是带着孩子们每天日有所诵,读儿歌、读童谣,让孩子们在语言的节奏中,在语言的音乐性中,去感受语言之美 "。
到了第二学期,付海亮开始带着孩子们读图画书、整本书,并坚持每天诵读。没有默写和刷题,也没有强制背诵。因为每天都在读,孩子们已经跟着付海亮读完了 500 多本图画书,完成了 50 多首古诗的吟诵,还一起完成了好几本整本书阅读。孩子们的识字量也从零提升到了平均 1000 多字。
那一年结束时,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 70 多分,超过了这所学校成绩最好的班级近 20 分。校长很激动,说这是一个奇迹,询问付海亮是怎么做到的。而付海亮知道,孩子们所获得的并不只是考试卷面上的分数。他指着螢幕照片上的一个小女孩介绍说,这个名叫吉拉惹良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大腦在幼儿时期受过严重外伤,编者注),其实只考了 5 分,但是她能够诵读,也识得了很多字,她能读所有的课文,还敢上台去演讲和分享," 这一切源于阅读,阅读的终点是很美的。所以,在大山里,我们并没有被挡住眼光,我们反而登上高山看得更远。我知道,改变正在发生。"
▲四川凉山州星辰尔且小学语文教师付海亮
现场执教整本书阅读课《时间机器》
从儿童阅读走向人的教育
" 没有海量的、优质的阅读,没有充分的输入,怎么发展儿童的内部言语,怎么会有内在世界的丰富?"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在《明亮的教育、明亮的课堂》主题报告中指出,天天让孩子做题训练,是无法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的,有效的语文学习路径应该是在大量、高品质的阅读基础上,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写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底层,是儿童的内部语言,是词汇的丰富性和言语系统的发展," 更深的底层,还是要发展儿童内在的世界,他们的感受力、思维力、情感,他们的兴趣和价值观等。"
徐冬梅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把所有的阅读和儿童的 " 现在 " 相连接," 因为‘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它既连接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 "。她说,如果我们的阅读和教学,只是把文本当作一种知识,仅仅去阅读它,而不和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阅读感受相连接,阅读就是毫无意义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实发生," 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和儿童的生命经验相连接,要带领孩子们以问题为中心,用经验去穿透、回归根本的问题,让孩子们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徐冬梅说," 每一个儿童和每一位教师,都是生命的有机体,他们本来都是自性光明的。他们彼此点亮、互相照耀。" 她呼吁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光明和有意识的儿童成长环境。
▲江苏省南京市天正小学语文教师陈志萍
现场执教《矮人坐在书架上》
从教育的七个黑洞看跨学科学习
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 · 莫兰在《教育的七个黑洞》中提出 :" 人们教授确定性 , 然而需要教授的恰恰是不确定性。" 他这样描述学习," 我们被迫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海洋上航行,时而穿行于确定的群岛之间,这就是人类的冒险。今天,我们知道这是未知的冒险,我们需要一种教育,能帮助我们面对这个冒险而不气馁 "。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成尚荣,在《流动的边界: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问题的澄明》主题报告中表示,莫兰说知识传输中有七个黑洞,显然他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提醒我们,在知识的传输过程存在一些基本问题," 如果我们对这些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就会带来教学中的黑洞 "。
成尚荣认为,现实中有两种情况会引发 " 黑洞 ",一种是忽视了基本问题," 你所提出的教学主张和育人范式,应该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基本问题之上的,否则就会造成黑洞 ";另一种是虽然重视了基本问题,但是对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也会带来一些黑洞。
" 简单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被简化的东西。" 成尚荣认为,莫兰提出的 " 复杂性思维 ",同样适合于今天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复杂性思维,需要把基本问题想清楚。" 他说,教育应该是有确定性的,它是从确定性的岛屿出发的,但是教育的过程是不确定的,是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海面上航行的。
成尚荣指出,知识在演化过程中既有分化又有综合," 知识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活的知识才是一种智慧。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要让语文知识回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来,不要静止和孤立,而要与其他知识发生联系。教师需要有一种新的知识观,要对知识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要让知识活起来,在交流中变成真正的智慧 "。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范一舟
现场执教《二一班的快乐老提》
教师要相信自己对诗歌的直觉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晓丹,在南开大学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时,师从叶嘉莹先生,深受叶先生在古典诗词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影响。她发现,一线教师在解读古诗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这首诗放置在上千年前的时代背景之下,而这样在解读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距离感,从而削弱了去感受和体验诗人在他的生命场景中所激发出来的人类所共有的生命情感。她说,尤其是收录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大多属于绝句,是完全可以从直觉出发去解读的。
黄晓丹举例说,自己任教的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给师范生开有一门写字课,学生需要每天在一块小黑板上用粉笔抄写一首绝句,这些小黑板就竖立在办公大楼的墙角边。黄晓丹每天下班时都会经过那里,她说," 我发现,学生们抄写的绝句每天都在变化。许多绝句即使不知道作者,我也能感受到那 20 个字所带来的变化,那种变化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她说,这些作品都是经过了上千年的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 是什么人给这些作品以千古留存下来的能力,是普通的读者而不是那些分析家们。因此,教师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能够提取到诗歌中那个最核心的东西 "。
黄晓丹表示,诗的根本不是格律,而是生命精神的注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消除恐惧心理," 教师如果总是把诗歌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是躲在一个狭小空间的龃龉灵魂,不能够把诗的美好讲出来。" 她说,诗人是语言的魔术师,他们可以写出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向诗人打开," 当 100 个不同的诗人,给你 100 个认识世界的机会視窗时,你不要只留下一扇固有之窗,而把其他的視窗都关上。你要更开放性地敢于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她最后表示,学生可能有很多的方式感受诗歌,而且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不一定集中在一个点上,而是可以存在于各个层次上," 教师不要去要求学生以同样的、唯一的方式感受诗歌,教师要接受和包容学生们的不同感受 "。
▲厦门市海沧延奎实验小学芸美分校语文教师班雪
现场执教《给你写信》
论坛上,儿童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朱自强作了《论整本书的不同艺术形态及其阅读教学方法》主题报告。国博出版中心总编辑、2024 文津奖提名图书作者曾孜荣作了《去敦煌:丝绸之路的艺术融合之旅》主题报告。周小蓬、周益民、郭初阳、黄睿等专家学者和名师也带来精彩分享及研讨课堂。
本届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提供学术指导,亲近母语主办。论坛期间,由江苏省师干训中心和亲近母语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点灯人素养大赛获奖选手展示活动同期举行。付海亮、班雪、范一舟、陈志萍等一批优秀语文教师脱颖而出,并在论坛现场执教整本书阅读、诗歌阅读微课和童话阅读课。【END】
本文作者 / 郜云雁(中国教育报 -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本文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