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比亚迪、上汽将“落子”欧洲 “现地化”生产成新能源出海必由之路,欢迎阅读。
财联社 9 月 13 日讯(记者 刘阳)加大整车出口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谋划在欧洲的本土化生产。
9 月 12 日,上汽集团在上汽 MG 全球经销商上表示,2023 年,预计上汽集团全年海外销量超过 120 万辆,将实现 " 规模性盈利 "。而根据 " 出海 " 计划,2024 年,MG 品牌全球年销量将冲击百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近 30%;至 2025 年,上汽将在海外投放 14 款全新智能电动车型,全面覆盖主流细分市场;至 2026 年,上汽将陆续新增 12 条新能源远洋运输船,届时每年新增 50 万辆以上自营运力。
然而,这并不是上汽 " 出海 " 计划的全部。" 目前,集团欧洲整车制造基地已启动选址。" 继今年 7 月首次披露将 " 落子 " 欧洲后,上汽集团在这一经销商大会上再次释放了这一信息。
" 扎根 " 欧洲
作为国内较早进军海外市场的车企,上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数据显示,8 月,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年内首破 10 万辆大关,达 10.3 万辆;1-8 月,海外累计销量则已达到 73.3 万辆,同比增长 26.4%。其中,MG 前 8 个月在欧洲市场累计售出 15 万辆,同比增长 1.5 倍。
" 目前上汽在欧洲的销量日益增多,建厂的时机成熟。" 今年 7 月,上汽集团总裁助理余德谈及 " 集团正在欧洲寻找生产地址 " 时表示,在汽车领網域,本土化、属地化十分重要,就如大众汽车、特斯拉等车企进入中国市场、做好本土化,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有更稳定的经营环境,企业需要借力本土化来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欧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最高的市场之一,适合发展本地化布局。"
与上汽 " 不谋而合 " 的还有比亚迪、奇瑞等。在刚刚闭幕的 2023 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透露,集团正在考量在欧洲地区建立首个汽车整车工厂,目前正在进行相关选址工作,预计今年年内将完成。此外,据外媒报道,奇瑞预计将在 2024 年进入英国市场,有可能在英国直接投资设厂,或者组建合资公司,按照奇瑞的设计进行生产。
" 欧洲正在成为除中国之外 , 另一大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的区網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时下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扎堆出海建基地,一是海外销售市场更广阔,车企建厂可降低成本及销售更便捷;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早具先发优势,动力电池厂商及零部件产业链在海外布局也日趋成熟。"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商不仅需要强化自己的产品优势和制造规模,还需要在海外建立完善的销售、配送和服务网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多方合作。"
仍处 " 婴儿期 "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汽车出口量占中国整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从 2018 年的 5.7% 升至 39.1%。AlixPartners 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年销量将增至 900 万辆。这将使中国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 30%,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为 15%,南美市场份额为 19%,东南亚和南亚市场份额为 19%。
在海外销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外界有观点认为,乐观的数字并不能使实际挑战得到解决,这些挑战包括与西方品牌的激烈竞争、消费者对 " 中国制造 " 的成见,以及需要适应欧洲多样化市场环境的压力。毕马威中国海外投资并购交易咨询主管合伙人、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负责合伙人李瑶表示,以纯电动汽车为例,2022 年中国在欧洲市场销量排名前三的品牌(Volvo、MG、Polestar)均是中国车企收购的欧洲本土汽车品牌,占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 8.6%,而中国自主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不足 2%。
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也曾坦言,想立足欧洲高端市场,就需要提供领先的产品、超越欧洲用户期待的服务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并解决用户痛点。" 我们进入欧洲是初生牛犊面对百年品牌的客场比拼,挑战很大。"
JATO Dynamics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欧洲销售的 26 款中国产汽车(除名爵外)共售出 43,101 辆,仅占 0.66% 的市场份额,不过较去年同期的 0.43% 仍有所增长,而包括名爵在内,中国 OEM 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为 2.25%。JATO 分析师 Felipe Munoz 认为,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拥有巨大潜力。" 潜力当然是有的,但目前的注册量并没有反映出这一点。"
" 当前我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出海仍处于产品输出的初级阶段。" 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虽然目前各国正积极推出政府补贴、低关税等新能源汽车引导政策,为我国电动汽车出海提供了机会,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车企的海外业务仍处 " 婴儿期 ",自主品牌要想借助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出口,还需要在产业链、技术、产品等维度上的长期努力。" 不过,在全球汽车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已经弯道超车的中国汽车产业仍会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