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太平洋坦克战(27):英帕尔1944战车第14联队的覆灭,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29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7077字,配图29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4年4月27日首发。
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接上期(第1223篇)
注:本篇及之前缅甸1944、缅甸1942、洛阳1944等篇章的坦克战资料大量参考了徐帆、甄锐所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在此一并感谢原著作者和许多无法列明的原始资料提供者。
图1. 参加英帕尔战役的轴心国联军的一张誓师照片,除了膏药旗还有印度国民军的旗帜
图2. 英帕尔战役的日军进攻路线,在日军缅甸方面军集中三个师团入侵英帕尔和科希玛的同时,中国驻印军和第二次中国远征军也从印度雷多和云南方向反攻缅北以牵制日军
图3. 一本关于英帕尔战役的书籍封面彩绘,这里出现了手持狗腿形状的廓尔喀砍刀的英联邦士兵的冲锋形象
图4. 印缅边境处的城镇,英帕尔及其周边的村庄和小镇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潘塔之战后,战车第14联队主力于1944年3月22日傍晚到达德穆(Tamu)以南。此时,日军第33师团光井支队分为两个纵队准备对德穆的英印军阵地发动进攻。左路纵队由战车第14联队联队长上田信夫亲自指挥战车第1、第3中队,沿着西侧山脚的新道路展开,右路纵队由独立速射炮第1大队大队长指挥,配合战车第14联队战车第2、第4中队在主路展开。
当面守军英印军第20师在德穆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以掩护位于德穆后方莫雷的物资基地。为了阻止日军战车的冲击,英印军配属了大量的战防炮并构筑了反坦克战壕。
当晚后半夜,双方发生激烈的交火,大量的照明弹将黑夜照得几如白昼。右路纵队的战车第2中队形成战斗队形展开,沿着道路左侧的树林攻击前进,各车以英印军发射的弹药火光为目标实施压制射击。
图5. 英帕尔战役期间英印军設定的一处路障,由于日军出动了战车,英军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前进了约50米后,战车第2中队的一名战车驾驶员富田照男军曹大喊前方有反坦克壕沟,此时配合该中队作战的步兵小队、速射炮队和工兵队都已与战车队脱节,右路纵队指挥官川道少佐认为道路上的障碍和守军的阵地状况都不明了,贸然进攻必无效果,下令本部后撤至出发位置。
为了传达撤退命令,第2中队指挥班长山口中尉搭乘自己的座车前往第2中队联络,在返回途中遭到英印军新式反坦克武器PIAT(步兵用反坦克发射器)的伏击,山口搭乘的九五式轻战车装甲板被贯穿,战车瞬间燃起大火,车内全体乘员满身是火跳出车外,试图救援山口的伍长山田十喜男被流弹击中左胸毙命。
图6、7. PIAT是由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布莱克上校(Blacker)以他自己早期研发的"水龙头式迫击炮"(又称"布莱克炸弹")为基础改进而成的,1942年被军方正式列装。这种武器采用的反坦克弹药是现成的,其研发难点在于如何将反坦克弹药发射出去
图8. PIAT有一个圆柱形外壳,里面装着一个巨大的弹簧,弹簧在发射时可以将点火撞杆大力向前推出。PIAT上有一个T型弹头、一个手枪式扳机以及一个放置着炸药的半圆柱形弹体,其下方有一个支撑柱。PIAT的重量比大多数反坦克枪轻,为14.5千克,但在确保自身隐蔽的同时将发射器调整到击发状态既需要充沛的体力还需要很强的身体灵活型
图9. 英军为每个步兵连都配备了三具PIAT,使得英军在必要时可以做到每个步兵排有一具PIAT。PIAT发射小组由两名士兵组成,包括一名射手和一名装填手
战后,经过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特派员城岛少佐调研发现,英印军的PIAT可发射90毫米穿甲高爆弹,日方将其称为"Ta弹"。随后,战车第14联队材料厂厂长向联队长上田信夫报告了这次的损失,考虑到英印军采用了新式武器可能会使士兵产生恐惧心理,上田决定不向部队公开。
3月31日,英军将囤积在莫雷的450吨物资放弃,将英印军第20师第80旅和第100旅配置于同古诺帕鲁至巴雷尔(Palel)一线形成新的防御阵线。日军战车第14联队主力在德穆作战结束后脱离了第33师团的指挥,转隶于第15军直辖的山本支队(第33步兵团长山本募少将),任务是沿巴雷尔公路突入英帕尔。
4月8日晚,抵达巴雷尔的战车第14联队先头部队尝试对英印军阵地进行强攻。在接下来的数日内,战车第14联队协同步兵部队对该地区的石切山、三角山、摺鉢山和掩盖山发起进攻作战。在连续的作战中,多辆九七式中战车发生故障而损坏。
4月20日晚,山本支队长判断当面的英印军可能会后撤,因此果断下达了战车部队出击的命令,但是战车第14联队联队长上田信夫坚决反对沿着道路突击,理由自然是敌情不明,敌我实力悬殊云云。最后,在山本支队长的强烈要求下,战车第14联队不得不以第2中队为尖兵中队,第1小队小队长重见少尉装备的装甲加强版的九七式中战车为先锋车,联队主力在后面跟进。
图10. 日本人绘制的九七式中战车增加装甲板示意图,缅甸的战车第14联队在联队长上田信夫的要求下做了一些类似的改装
图11. 画作:一辆掩护步兵在丛林中前进的九七式中战车(初期型炮塔)
图12. 可能是日军部队在使用装甲运兵车,但背景的房屋又是中国风格
图13. 二战英军使用的6磅反坦克炮,三人炮组即可有效操作
先头的尖兵车遭到英印军的6磅战防炮的集中射击,幸好未能完全贯穿双重装甲。英印军的火力继续向后方的日军战车延伸,包括第1中队中队长北之园徹至大尉、第1中队指挥班班长新野俊介中尉、第3中队第2小队小队长神田隆继少尉等人当场阵亡,死伤者颇多。鉴于此,上田联队长急忙下令各中队撤回原出发位置。
由于此次出击是在山本支队长的强烈命令下进行,战车队来不及对前线的地形和敌情进行侦查,导致惨重的损失,上田对山本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两人的矛盾愈加激烈,山本认为上田怯战畏战,最终在上报后撤换了上田信夫。对于经历了从全面侵华战争到历次缅甸作战的上田来说,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5月11日,战车第14联队奉命脱离山本支队的指挥,再次转配属于第33师团用于向德鲁柏隘口(英帕尔南道)方面转进。此时缅甸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战车第14联队残部在盟军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艰难地沿着泥泞的山道进行550公里的机动。
图14. 印度东部曼尼普尔邦的英帕尔平原,即使日军占领了此地,也无法撼动印度的核心地区
图15. 伴随日军战车部队行动的六轮卡车,注意卡车货厢里安装了一门防空炮,两辆九七式中战车的乘员也在仰望天空,似乎是准备进行防空作战
在后撤过程中,缅甸方面军野战汽车厂的履带车移动修理班提供了一些协助,但是对于战车第14联队来说作用并不太大,故障车辆仍然不断出现。炮战车小队的小队长车在通赞附近发生故障,修理期间因河水暴涨无法渡河而被迫放弃。战车第1中队的装备损失最为严重,只剩下两辆九七中战车改,其他三个战车中队平均也只剩下6辆战车,从中队规模缩减至小队规模。
5月17日,战车第14联队后撤期间,损失惨重的第33师团仍然试图以最后的力量突入英帕尔,进入德鲁柏隘路口。英印军第17师奉命由通赞向英帕尔后撤。第33师团派出了机动性最好的辎重兵第33联队(松本部队)抢先占领阵地,但在英帕尔平原方面的独立工兵第4联队(配属战车第14联队第5中队)遭到英军的夹击,补给线被切断,被困在宁格托乌孔格地区顽抗。
图16. 一度失去后方补给线的英印军凭借强大的空中力量能够获得补给,而日本人只能靠地面上可怜的补给能力勉强维持
战车第14联队第5中队奉命于德鲁柏附近侦察敌情时,遭遇了英印军第17师第48步兵旅第7廓尔柯团2营B连的伏击,其中一名廓尔喀士兵甘珠·拉玛使用PIAT反坦克发射器在30码的近距离击毁了两辆九五式轻战车,包括第5中队中队长长谷川中尉在内的多人死伤。
5月21日,战车第14联队主力战车第2中队中队长中村大尉乘坐的M3轻战车最先到达德鲁柏。24日,战车第1中队齐藤稍微乘坐的M3轻战车、第2中队高岛小队的两辆九七式中战车、第3中队松本小队的两辆九七式中战车到达战场。与步兵部队协调协同作战事宜后,决定于次日即25日拂晓再度发起攻击。但当时当面的英军已经计划在24日夜间有计划地后撤,日军的进攻扑了个空。
5月26日,战车第14联队奉命配合步兵对北面的毛拉昂附近的英军发起攻击。在战车部队超过步兵在道路上突进时,一辆九七式中战车改碾压上一枚反坦克地雷而被炸毁,然后遭到英军火炮的集中轰击,另有4辆战车在后退中又被击毁一辆。
图17. 在英帕尔战役期间拍摄的一辆战车第14联队的M3轻战车
图18. 搭乘一辆九七式中战车前进的6名日军步兵,拍摄时间地点不明
6月3日,战车第14联队转至宁格托乌孔格,根据德鲁柏突破作战期间更换联队长的命令,上田信夫被免职,由井濑清助大佐接任联队长。随后,战车联队和败退的其他一些兵力合编为井濑支队,归属第33师团指挥,此时的任务已经变为向宾布鲁"转进"。
6月6日晚,井濑支队由主路西面迂回,开始第一次对波赞巴姆的攻击。此时各中队的战车数量已经下降到小队级别(仅3-4辆),经历了两个昼夜的步坦联合作战,日军死伤近200人仍无力突破,波赞巴姆的前哨据点也丢失了。英军方面的西约克夏团第1营阵亡约50余人。
6月12日,井濑支队发起第二次攻击,投入了仍可行动的7辆九七式中战车中的4辆(实际上仍有1辆未能出击),野战重炮兵第18联队也以其仅存的1门火炮实施炮火支援,在炮兵的延伸直射掩护下,三辆九七式中战车向北面的宁格托乌孔格突进。
6月12日上午,井濑支队与英印军第17师廓尔柯第7团发生遭遇。在第1中队战车指挥官三轮操庆少尉的指挥下,英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廓尔柯第7团B连奉命发动反击,掩护其他部队后撤,遭到日军机枪及战车炮的火力压制。
图19. 画作:英帕尔战役期间的英印军在抵抗日军的冲锋
上个月曾经干掉两辆日军战车的B连1号反坦克射手甘珠·拉玛再次勇敢出击,携带PIAT反坦克发射器独自向日军战车匍匐前进,此时他的左手手腕已经受伤,他接近到距离日本战车仅27米时,用完好的右手操作,瞄准两辆九七式中战车的侧面发动攻击,又一次击毁了这两辆薄皮战车。甘珠接着连续投掷手雷,试图全歼逃脱的战车乘员。
参战的第二辆九七中战改(隶属战车第1中队)的驾驶员谷田龟一回忆:
"指挥官三轮少尉乘坐的第一辆九七式中战车在攻击时被英军炮击毁坏后,对面突然出现英军四辆大型坦克,并对其驾驶的九七式中战车进行炮击。
第一枚炮弹命中(谷田的)战车后,内部立刻浓烟弥漫,第二枚炮弹又命中后,内部瞬间成为一片火海。车长广渡军曹和炮手冈田伍长双双阵亡,仅我(驾驶员谷田)一人打开舱盖逃离战车,躲进附近的壕沟逃得一命。
第三辆九七式中战车试图突破(突围),途中不慎陷入沼泽地内无法驶出,车内乘员弃车逃學生。该车随即被英军反坦克炮弹击穿,车体被火焰包围,井濑支队的第二次攻击也遭到顿挫。"
由于12日攻击的失败,井濑支队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无力再发动攻势作战的地步,第33师团无奈下令井濑支队死守宁格托乌孔格与英印军对峙,残存的少量战车被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
7月5日,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电令第15军停止英帕尔作战,井濑支队的任务是掩护第33师团后撤,所以还需要继续留守宁格托乌孔格。
7月7日,以新锐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先锋的英军地面部队开始从宁格托乌孔格南面发起进攻,连日来不断遭到炮火轰击的井濑支队此时仅剩下150人左右,战车也所剩无几。
图20. 盟军士兵坐在缴获的一辆九七式中战车上留影
图21. 画作:英帕尔战役期间的英印军在扫荡日军
战至14日,联队本部遭到炮弹的直接轰击,联队长井濑清助大佐等人被炮弹破片击中而身亡,井濑支队彻底失去指挥官。15日凌晨,战车第14联队残部联系上了第33师团司令部,报告了井濑阵亡的消息,才得知战车第14联队的撤退命令已经在前日(即13日)已经发出。至此,战车第14联队在英帕尔战役中的战斗宣告结束,剩下的将是艰难的突围过程。
在代理联队长中村大尉的指挥下,残部从宁格托乌孔格后撤,除了材料厂的一辆九五式轻战车外,其余战车全部将前部机枪卸下,破坏了战车炮锁栓,每名士兵可以分食半袋干面包,然后徒步撤退。战车第14联队在战役发起时全员共约600人,阵亡180人,受伤和病死约200名。
图22. 英帕尔战役期间抵达印缅边境一处界碑拍照的英印军士兵
不过,战车第14联队的战车装备并未全部丢失,尚有少量之前掉队的车辆被收容,包括九五式轻战车2辆,九七式中战车改3辆,M3轻战车1辆,一式自走炮1辆和九七式轻装甲车1辆。材料厂唯一的那辆九五式轻战车在图拉奇附近因盟军的空袭而毁坏,赤塔附近的一辆九五式轻战车同样被破坏,3辆九七式中战车改中的两辆在玛尼普利河渡河前因故障掉队,仅存的1辆在工兵协助下假设临时浮桥渡河,最终即将到达泰德姆时还是因为故障而被迫放弃。
至1944年11月上旬,仅有4辆战车全身涂满泥浆躲过了盟军飞机的侦察和轰炸,艰难返回到缅甸的驻地,其中九五式轻战车、九七式中战车改、一式自走炮和九七式轻装甲车各一辆。九七式中战车改因为发动机故障无法独立行动,只能依靠一式自走炮的牵引。
图23、24、25. 模型作品:伴随一门一式自走炮作战的5名日军士兵,但是炮塔护盾上绘制的是战车第2师团机动炮兵第2联队的白圈内带方框的标识
英帕尔战役后,战车第14联队残部被重组伊洛瓦底江东岸的曼德勒附近的部队重建,联队长由相泽卓司中佐接任,另有从少年战车兵学校第4期毕业的4名新人少尉加入,但全体兵力仅约为先前兵力的三分之一。装备的补充更加困难,除了英帕尔战役中残存的少量车辆之外,另从中国东北的战车第1联队的残置车辆中移交了部分老旧装备,勉强拼凑出约20辆,其中作为主力装备的九七式中战车还是早期装备57毫米短战车炮的型号,战斗力已不能与战役前相提并论,不过到这个时期,太平洋战场上各处日军的日子都不好过。
随后,该联队在缅甸中部的敏铁拉(Meiktila)周围与英国人交战,于1945年4月被消灭。
图26. 在印度英帕尔附近被俘获的一辆原属于战车第14联队的九七式中战车改,战车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名盟军士兵扛着摄影机在拍摄,另有一名军官站在车体上检查炮塔内的情况。战车第14联队曾在中国华南、马来亚、缅甸战场作战,并在缅甸迎来投降
图27、28. 可能是拍摄于英帕尔战役后被缴获的一辆战车第14联队第3中队的九五式轻战车,注意两张照片中的履带挡泥板扭曲情况类似
图29. 一辆九七式中战车(新炮塔型),后方有一群盟军士兵似乎正在闲聊,公路上出现了牵引发电车和吉普车,拍摄时间地点不明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