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百度“独宠”文心一言:Apollo何时成为下一个希壤?,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谈擎说 AI,作者|郑开车
成年人职场,向来都是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最近,多家媒体报道称,百度副总裁、百度 " 希壤 " 业务负责人马杰已经于近期离职,离职原因不明,百度希壤团队前途也仍不明朗。
市面上有观点认为,业务负责人离职后,百度元宇宙业可能会逐渐边缘化。元宇宙市场热度不再之后," 希壤 " 似乎也从 " 小甜甜 " 逐渐成了 " 牛夫人 "。
祸不单行,今年 4 月份,百度桌面搜索引擎份额失守。微软必应的份额再次创出历史新高,达到了 37.4%,取代百度成为中国第一大桌面搜索引擎。
二十年前百度打败了谷歌,二十年之后微软一把火又烧到了百度 " 后院 ",其中 Chat GPT 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搜索份额失守,实打实给百度敲响了警钟:搜索的基本盘不稳,大模型真的得加速了。
大模型对于百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当年的元宇宙一样。
不过,当年集度在 " 希壤 " 首秀,被戏称为 " 卡通片造车 ",希壤与领克联合举办概念车发布会,被戏称为 "3D 建模 " 发布会,也让同样让网友大跌眼镜,百度进军元宇宙,似乎也没搞出什么名堂。
如今,百搞大模型也有些️熟悉的味道。今年才亮相的文心一言,着实让 " 驴肉火烧 "、" 红烧狮子头 " 火了一把,像极了当初的希壤:粗糙感尽显。
在外界看来,百度需要改变,需要更加聚焦大模型。而元宇宙负责人离职,可能是一个重要信号。接下来,希壤、Apollo 等业务会不会给大模型 " 让位 "?聚焦大模型之后,自动驾驶、造车业务的优先级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还需要百度来回答。
Apollo 的 " 边缘化 " 之问,百度是定位供应商还是主机厂?
从外部来看,Apollo 业务的处境,与元宇宙业务的处境似乎有那么几分相似:
一来:市场上的风口期已过,行业进入沉淀发展阶段,业务对股价提升有限,长期资源投入碰上商业化难题,能不能长久的做下去,是个问题。
二来:百度做大模型的需求日渐迫切,微软把战火烧到了百度 " 家门口 " 之后,是集中精力打 " 防守反击 " 还是继续 " 多点开花 " 真正搞出点名堂,是百度需要做的选择题。
不过,无论最终做何种选择,商业化始终是绕不过坎儿。
出行业务方面,萝卜快跑的商业化问题依旧难解。
去年 5 月,百度在成为首个在重庆获得 " 方向盘后无人 " 自动驾驶车辆测试许可的企业,5 辆 Apollo Moon 极狐版车型提供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8 月," 萝卜快跑 " 无人车队在武汉经开区开跑,在武汉开启中国首批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出行服务。
数据显示,2023 年一季度,百度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订单量约为 66 万单,同比增长 236%。
从数据来看,萝卜快跑落地的速度并不慢,可问题在于,商业化质量可能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的高。
萝卜快跑先后签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多地,看起来进度很快,但归根到底,政策示范性的意味还是浓了一些。
一方面,运营车辆限定固定区網域内完成订单,用户大多还是以体验为主。
以武汉为例,虽然运营区網域内实现了核心商业区、居住区、产业园及高校的覆盖,但测试路线还是相对比较固定,只能满足部分出行场景的需求,测试路线基本还是在限定的区網域内,仍然做不到跨区行驶。
另一方面,市场上车运营辆供给不足,市民更多是尝鲜,而非真正意义上能够盈利的商业化的运营。
比如,武汉经开区的 " 萝卜快跑 " 无人车仅有 100 多辆,虽然初具规模,但仍然很难支撑起庞大的运营成本。虽然部分地区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已经开始投入运营,但离真正的 " 全区網域、全无人运营 " 还有是较大差距。
Apollo 自动驾驶业务进展,似乎也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
当下,百度 Apollo 面临一个核心问题是,技术路线上,全栈能不走到最后?
经过几年的探索,资本市场已经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做自动驾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需要传感器供应商,軟體供应商,以及无数个汽车产业链供应商协同合作。
当軟體、硬體协同,产业链条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百度的全栈路线还能不能走得下去?
" 汽车行业过去的成功案例中无论是丰田还是特斯拉,他们成功都是产业生态的成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 全栈自研 " 的成功。" 一位汽车行业的老兵对谈擎说 AI 表示:" 这里面不仅有资金投入以及成本分担的问题,也同样有风险共担的问题,自动驾驶涉及驾驶安全的问题,比如说驾驶安全一但有问题,产品肯定要召回,作为一个新晋车企,你自己能不能承担大规模召回的成本?之前特斯拉的召回就很能说明问题。"
选择走全栈自研,做主机厂,面临的问题可能还是资质。
热闹非凡的上海车展上,此前宣传火热的集度汽车却出乎意料地缺席了。业内有消息称,集度因没有造车资质,而被主办部門拒绝了。对此,集度汽车方面回应," 不参与本届上海车展,是根据自身产品营销节奏所作出的决定,不存在‘被迫不参与本届车展’一说 "。
集度到底有没有造车资质,似乎依旧是个迷。如果资质问题上遇阻,那么何谈商业化?甚至接下来造车业务何去何从,都是需要李彦宏抉择的重要问题。
如果说,百度希望通过造车来说服车企,与车企合作,那么 " 全栈 " 路线的意义在哪?另外么抛开车企们在意的 " 灵魂归属 " 问题不谈,如何才能让车企心甘情愿地买单?
前段时间,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更是以一句 " 无人驾驶都是扯淡 " 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么押注全栈技术路线的百度又能够如何去说服这些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前辈?
百度选择的路线是,先拿出量产的产品:ANP3.0 和 ANP2.0。
Apollo 官方资料显示,ANP2.0 聚焦高速路、城市环路、停车场等场景,ANP3.0 则是高阶智能驾驶软硬一体产品方案。
百度智驾产品,来的还是有些晚了。实际上,直到 2022 年下半年,百度 Apollo 才拿出了了 ANP3.0 路测视频,此时相比华为发布路测视频,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而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起码是有实打实的成绩在的,AITO 品牌 87 天就实现了月销量破万。百度的解决方案何时能够量产上车,仍然是个疑问。
事实上,相比华为,百度与车企的合作,似乎还没那么深入,仅有的大项目合作也都是新品牌,而且销量惨淡,与百度合作的威马如今也面临破产危机,在集度新车上市之前,Apollo 在车企端,似乎仍然缺乏太多有效落地的商业化项目。
事实上,要去深度赋能车企,更多的需要有强大的 " 工程化能力 "。
百度做硬體的经验其实不多,小度等产品虽然还不错,但与汽车相比,工业化水平差的还挺多的,而像汽车这样的大型工业化产品的量产,讲究的是实打实工程化能力。
" 过去百度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资源去汽车行业挖人,希望打通汽车供应链上的资源节点,但收效甚微,原因可能在于内部反馈机制上。" 一位有车企背景的业内人士表示:" 华为这方面做的更好一些,处理问题的效率很高。"
这些内部运行机制上的问题,最终就可能会拖累公司在新业务上的工程化能力。
" 百度过去有一段时间很强调‘反馈创新 ",可能还是内部信息流通不够通畅,上层决策获取信息的通道比较有限,难以触达一线。" 一位接近百度内部的人士表示:"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这一管理困境在李彦宏的内部演讲中也得到了验证。在内部讲话中,李彦宏提到:" 有些技术同学做的事离市场很远,纯属自嗨,做了一两年发现东西没人用 "。他甚至直接批评道:" 有些人的周报永远都是好消息,但是他负责的那些事儿真的永远都符合预期吗?不可能吧?"
李彦宏的质疑不是没有原因的。有接近百度人士认为,百度的表现越来越像一家 " 国企 "。
" 百度擅长的是做技术,而不是做产品,軟體能力百度的确很强,但无论是 T1 级的供应商还是亲自下场做主机厂,最终呈现产品的还是工程化能力,这对百度来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不仅需要去挖掘更多行业资源,也可能需要从内部着手去调整。" 一位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谈情说 AI 表示。
无人驾驶下半场:Apollo 该驶向何方?
无论做自动驾驶有多难,人们仍然愿意去相信百度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但从现实来看,商业化久久难以结出硕果,自动驾驶投入又像是无底洞,回报又遥遥无期,独立上市,可能会是一个新的方向。
从外部来看,Apollo 独立分拆上市不是没有可能,起码市场环境是允许的。
前段时间 Momenta、文远知行等行业玩家纷纷传出上市的多消息,趁着最近这波上市潮去资本市场融资,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百度方面对此似乎兴趣不大。
有接近百度的内部人士对谈擎说 AI 透露,Apollo 独立融资、上市这件事,最开始也是有希望的,内部也有讨论过,但决策层没有拍板,最后这事儿就不了了之,由此还带来了一个不太好的事情,一些没能坚持到最后的行业大牛纷纷出走,给未来留下不少遗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事儿没能得到百度官方证实,不过对于没能独立上市这事儿,我们从外部视角来看,也有合理的解释。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百度可能真的不差钱。
一方面百度现金牛业务还很能挣钱,2023 年 Q1 营收同比增长了 10%,净利润大幅增长了 48% 就是例证。另一方面,2021 年百度才刚刚回港股上市,天眼查 APP 显示,IPO 交易金额就有 2399 亿港元。
另外,自动驾驶的事业毕竟还没成功,半路开香槟,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不过凡事也都有两面性。
如果主营业务资金充裕,自动驾驶未来的发展是没问题,但问题在于,如果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看不到终点,技术大牛手里的期权可能就没法变现,创业公司的人员流失几乎是必然。
那么,Apollo 真就不能独立上市吗?也许未必。
目前的行业环境下,上市可能是一条出路。一方面,当前即便是不缺钱,也要为未来打提前量,目前在行业 IPO 視窗期,IPO 也可引进更多行业资源,去巩固自身的产业生态。
另一方面,独立 IPO 也是为了打破僵局。
独立融资上市,意味着放权。
刘强东放权给徐磊,马云放权给张勇,最后结果不都是阿里、京东各自有了新的发展?最近阿里各条线已经开始把独立上市提上日程。其中有环境因素影响,但更多的也是为了各条业务未来能够更成熟的发展。
那么 Apollo 独立上市会不会打开局面?似乎很有可能。不过,对百度来说,这可能有悖于以往的风格。
过去百度做新业务都是一股腦,集中全部精力,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公关导向明显,很容易被贴上标签,占领舆论 C 位。
最明显的就是直播业务。
2020 年 5 月 15 日,李彦宏的直播首秀拉开了百度直播业务的大幕,从知识直播出发,百度 2021 年发力,不断拓展直播的边界,在品牌 PR 的助推下,直播一度成为百度主打的品牌业务之一。而如今,三年过去了,百度直播声量减弱,电商业务也似乎逐渐淡出共公众视野。
百度不缺公关能力,反而是百度的公关能力太强了。
在大模型上,当人们发现百度 " 吹过的牛 " 到最没能达到人们心中的预期,看不到文心一言与 ChatGPT 打的有来有回,反而发布会上是一张又一张的 "PPT"。之后,人们对百度的 " 爱之深 " 自然就变成了 " 痛之切 "。
其实集中精力做业务的短板也很明显突出,业务重心调整很快,不够长期主义。
" 希壤 " 就是如此,一开始做的风风火火,李彦宏都亲自站台几次,可很快就 " 蔫了 ",业务上可能还是不够长性。
" 百度做新业务,提升股价意图过于明显了,一旦发现了新风口,立马转身,变脸速度极快,就像从希壤到文心一言,蹭热点的意味很浓。" 长期研究百度的分析师刘宇(化名)对谈擎说 AI 表示:" 短期来看,确实能提升资本市场表现,但自动驾驶、元宇宙、大模型都是需要扎扎实实长期投入的领網域,让业务自然生长可能更符合第二曲线的成长规律。"
事实上,做自动驾驶也是如此,百度做自动驾驶做的面很广,但是商业化都不够深入。
现在的无人驾驶公司,大家基本都是在做垂直细分场景。比如蘑菇车联主要是车路协同,毫末的城市辅助驾驶,慧拓、踏歌无人矿区等。在垂直领網域的细分场景中,这些企业各自商业化进展还都不错。
以车路协同领網域为例,百度做车路协同,大多数是跟政府合作,项目金额其实并不大,比如无人出租车,实际的商业化规模可能并不如垂直场景。
百度可以说是自动驾驶行业的 " 黄埔军校 "。小马的彭军、楼天成,文远的韩旭、地平线的余凯、毫末的顾维灏曾是百度出身。而国内对自动驾驶理解最深的恐怕就是李彦宏和百度。
李彦宏也曾在《智能交通》中大谈车路协同,亲自下场为百度站台,仿佛车路协同就是阿波罗。可万万没想到,PR 到位了,舞台好不容易也搭好了,台上的 " 角 " 的竟然不是百度。
去年 7 月份,蘑菇车联成功和四川天府新区签署达成战略合作,拿下项目总金额约 30 亿元的 " 创纪录大单 "。此后,蘑菇车联又与江苏无锡梁溪区、北京通州签署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项目合作。据公开信息显示,蘑菇车联已签约项目金额已突破 110 亿元。
事实上,这些被对手拿到订单,百度是完全有能力吃的下的。无论是技术实力、商业化能力,百度处在行业领先的位置,可往往就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網域,百度却败了。
不管是做 AI,还是做自动驾驶,或是亲自下场造车,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养了这么多人,可商业化的结果的结果呢?
市场需要百度给出一个答案。
写在最后
过了二十多年,百度似乎还是那个以前那个百度。
这些年,百度打过的 " 败仗 " 太多了。直播、电商、元宇宙、造车、以及文心一言之后,百度需要真真切切的打一场翻身仗,来证明自己。
自动驾驶,或许是一个重要的机会。Apollo 或许是百度最后的底牌。这张底牌百度会怎么用,我们且行且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