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新十年旧十年修修改改又二十年,二战日军38式75毫米野战炮,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钢铁枪炮与细菌 Author 钢铁枪炮与细菌
自 20 世纪初日本从德国引进技术生产三八式 75 毫米野战炮开始,这种火炮就一直在日本陆军步兵师团级炮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在一战后,它已不再先进,但由于其重量较轻,三八式及其改型一直服役到二战战败,时间跨度将近四十年。
在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陆军主要装备的是两种三一式 75 毫米架退火炮。此时,欧洲各国已经发展出了像法国 M1897 型 75 毫米野战炮这样的管退式火炮。架退火炮每次开火后都需要推回原位重新瞄准,射速只有每分钟 2-3 发,远远落后于管退炮的 10-20 发每分钟。
日俄战争中日军使用三一式 75 毫米野战炮
1904 年,日本从德国引进了带炮管复进装置的克虏伯 M1903 型 75 毫米野战炮,其中包括 400 门成品和 400 门半成品。火炮于 1905 年才到货,没能赶上日俄战争。1905 年是日本明治天皇 38 年,因此该火炮被称为三八式 75 毫米野战炮。
克虏伯 M1903 型 75 毫米野战排是三八式的母版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战炮的战斗全重为 947 千克,发射的炮弹重 6 千克,炮口初速 510 米每秒,最大射程 8350 米,射速 8-10 发每分钟。它采用木质车轮,并由 6 匹马进行拖曳机动,拖曳时加上火炮前车,整个行列的全重约为 1400 千克。
三八式野炮及其牵引式配备的前车
在日军此前没有装备过管退炮的情况下,他们对三八式野炮的性能十分满意。1907 年后,在大阪兵工厂,他们开始自行生产三八式野炮,直到 1945 年,总计生产了 3000 门三八式及其改进型,成为日本陆军炮兵的主力野战炮。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战炮
除了三八式之外,日本兵工厂还根据其设计制造了四一式骑兵炮,这种火炮是三八式火炮的轻量化版本。主要是略微缩短了炮管长度和炮管壁厚度,同时将原来的半自动闭锁机构更换成手动的隔断式螺纹闭锁机构。
这些改进减轻了约 40 千克,但被发现炮闩强度不足。经过再次修改后,整体重量只比三八式轻了 20 千克。总体来说四一式的设计并不成功,因此产量也很少,最后被三八式所取代。
四一式骑兵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在进攻中国青岛的德国殖民地时,首次在实战中使用了三八式野战炮。此后,这种火炮还参加日本干涉俄国革命、出兵西伯利亚的行动。
一战后,火炮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开脚式炮架设计。一战前的火炮主要采用单脚式炮架,这种炮架俯仰角和左右射界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采用开脚式炮架的苏制 76 毫米火炮
当火炮初速不变时,仰角在 45 度时射程最远。采用单脚式炮架的三八式野炮最大仰角只有 25 度,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射程潜力。同时左右射界只有 6 度,在进行大范围调整火炮射向时,需要抬起炮架,推动炮身调整方向,对准新的方向之后重新放列,相当麻烦耗时。
三八式野战炮采用单脚炮架设计
针对这些问题,1930 年代日本从法国引进技术,开发出了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九十式野炮技术先进,它采用开脚式炮架设计,最大仰角为 43 度,左右射界可达 50 度,其炮口初速 680 米每秒,最大射程可达 14000 米。
但九零式野炮的 1400 千克战斗重量在日军看来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缺点。在使用挽马拖曳时,整个行列的全重就会超过 2000 千克。亚洲马种体型较小,六匹马牵引这样的行列非常困难。而当时的日本又没有能力将马匹牵引的火炮全部改成汽车牵引。
采用开脚式炮架的九零式 75 毫米野战炮
九零式野战炮性能优秀,但重量过大的问题却让日本军方感到困扰。因此,他们重新审视了三八式野战炮,对其进行了改进。他们将单腿炮架改成了中间有孔的样式,这样在提高火炮仰角时,就为炮尾部预留出了空间。同时还调整了炮管耳轴的位置,使火炮可以以更大的仰角射击。
三八改式 75 毫米野炮的炮架采用了镂空设计
经过这些改进后,火炮被命名为三八改型野战炮,三八改型野炮的最大仰角从三八式的 16.5 度提高到 43 度。最大射程也从 8350 米提高到 11600 米,付出的代价是战斗全重增加了 190 千克,达到了 1136 千克,不过这样也比九十式轻多了。
三八改型 75 毫米野战炮
虽然上述改进提高了火炮的射程,但方向射界狭小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日本在三八式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使用开脚式炮架的九五式 75 毫米野战炮。为了控制火炮重量的增加,日本设计师减少了火炮的发射装药,这使得九五式野炮的最大射程相比三八改型略有减少。
九五式 75 毫米野战炮
最终,九五式野炮的战斗全重为 1108 公斤,最大射程为 10700 米,而开脚式炮架赋予了其 50 度的左右射界。由于装药较少,弹筒的长度和三八式不同,九五式和三八式的弹药并不能通用,但是二者的弹丸可以通用。到二战结束,九五式野炮共生产了约 300 门。
在日军中,75 毫米野炮被编入挽马师团的炮兵联队中。通常每个炮兵联队配备有两到三个 75 毫米野炮大队和一到两个 105 毫米加农炮大队。每个炮兵大队有三个炮兵中队,每个中队有四门火炮,全联队共有 24 到 36 门 75 毫米野战炮。
日军士兵在操作三八式野炮进行射击
相比于驮马师团装备的 75 毫米山炮,野炮部队使用的马匹相对较少。六匹挽马拉的炮车除了火炮之外还能拉几十发炮弹,而驮山炮的六匹马只能驮炮。一辆双驾马车可以运送上百发 75 毫米炮弹,而一匹驮马只能驮运 10 发。不过挽马对道路的要求相对较高,不如驮马的通过性好。
装备九四式山炮的驮马炮兵部队需要配备更多的马匹
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在进入东北时,通过搜寻日军遗漏的军用物资,获得了大量火炮。步兵炮、山炮重量较轻,一般直接发给步兵部队使用。而 75 毫米野炮以及更重的 105 毫米及 150 毫米火炮,被朱瑞将军抽调出来单独组建炮兵纵队。解放军修复的日军大口径重炮数量较少,各种 75 毫米野战炮就成了炮兵纵队的绝对主力。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战炮是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的头等主力
炮兵纵队下辖四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一般下辖三个炮兵营。在大多数炮兵团中,有两个营装备 75 毫米野炮,这些野炮可能是三八式、九十式或九五式。不过三八式及其改型是数量最多的。
开国大典上接受人民检阅的日制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
在辽沈战役胜利并缴获大量国民党军美制火炮之前,日制火炮一直是东北野战军的主要装备。因此,在电影《大决战》中攻打锦州城时,那成排成排由 54 式 122 毫米榴弹炮假扮的美制 105 毫米榴弹炮,并不符合当时东北野战军的实际情况。
电影大决战里面的这个镜头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抗美援朝开始后,初期进入朝鲜的志愿军部队,每个军都配备了一个炮兵团。这个炮兵团通常包括两个营的 75 毫米野炮和一个营的 105 毫米榴弹炮,每个营有 12 门火炮,全团共有 36 门火炮。志愿军军级配备的炮兵团和美军步兵师对应,但远远比不上美军的师属炮兵团。美军师属炮兵团包含 54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和 18 门 155 毫米榴弹炮。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 M114 型 155 毫米榴弹炮
朝鲜战争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苏联火炮装备到志愿军中,志愿军炮兵才具备了与美军炮兵相抗衡的能力。上甘岭战役期间,美军发射了 190 万发炮弹,志愿发射的炮弹虽然没有美军多,但是也达到了 45 万发。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三八式野炮在内的日制火炮开始逐渐退出人民军队的装备序列。
志愿军装备的苏制喀秋莎火箭炮
三八式 75 毫米野战炮性能参数:
战斗全重:947 公斤,1,136 千克(三八改型)
口径:75mm
长:5.2m,宽:1.57m
身管长:2.286m,31 倍口径
炮口初速:510 米每秒
俯仰角:-8 ° 到 +16.5 °,-8 ° 到 +43 °(三八改型)
左右射界:左右各 3.5 度
射速:每分钟 8-10 发
榴弹最大射程:8350 米 , 11600 米(三八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