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过去十年 被重构的汽车经济地理,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 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比亚迪有一天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汽车企业;也没人会料到,宁德时代会崛起成为新的万亿龙头。更没人会认为,有朝一日,中国的汽车出口会跃升全球第一,以至于欧盟会为了保护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计划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
一场被称作 " 新能源革命 " 的经济社会变革,在过去十年里剧烈发生着。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大变局下,很多领網域都被改写,被重构。
在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车企凭借新能源领網域的先发领先优势,持续在市场上攻城拔寨,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在今年持续稳定在 50% 线上,不断侵蚀传统豪华、合资品牌的市场。
不止是整车企业,中国的动力电池、锂材料以及芯片、算法、軟體等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链企业,也在大幅超越传统品牌。
另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改变是,国内不同的城市之间,由于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意识、支持力度和执行力存在差异,导致各地的汽车产业改革进度也千差万别。一张全新的 " 汽车经济地图 " 轮廓正在被勾勒出来。
有的城市从在汽车产业方面默默无闻到今天变成了 " 超级风投家 "。合肥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其因为引入蔚来、大众等车企,使得合肥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高地。西安也是如此,受益于比亚迪的快速崛起,西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新能源汽车 " 第一城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产业格局洗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国内传统核心汽车工业区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表现持续在分化。广东和上海继续保持领先,北京、重庆、湖北、吉林排位有所降低。" 燃油车技术和工业强省强市出现转型速度上的差异,是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和新能源产业链重组在区網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端的映射,这种大格局变迁是不可阻挡的。但这并不能代表一些城市在全球汽车工业迈向新能源的新时代就掉队了。长远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省强市之争,才刚刚开始。"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超车
中国汽车产业基本格局奠定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彼时国内开始大力发展轿车工业,采取 " 三大三小 " 战略," 三大 " 是一汽、东风、上汽," 三小 " 是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六家企业总部所在的长春(吉林)、武汉(湖北)、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广东)发展成国内六个汽车重镇。
进入本世纪,随着一汽集团重组天津汽车,以及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实现 " 军转民 " 和 " 商转乘 ",重庆逐渐取代天津的位置。2009-2018 年,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湖北的汽车产量在国内各省份中始终位列前七。近五年来,随着北京现代等合资车企销量走低,北京排名有所下降。2022 年,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继续保持强势,分别占据前五。
一家龙头企业对一座城市乃至一个省份汽车产业的强大支撑作用,不仅在燃油车时代已获得充分印证,在新能源时代也仍然显著。
作为西部城市,西安此前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并不起眼。直到 2022 年,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101.52 万辆,超过广州、上海,成为 " 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陕西也在全国各省份中跃居第二,仅次于广东。西安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几乎都由比亚迪贡献。在西安 2022 年生产的 101.52 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西安制造基地贡献 99.5 万辆,占比 97.9%。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的产能布局,未来几年有望支撑更多非传统汽车工业强市快速拉升新能源汽车产值。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比亚迪在全国的已建成产能叠加规划产能超过 550 万辆,其中 2022 年后新增的产能超过 390 万辆,覆盖西安、长沙、常州、抚州、合肥、济南、郑州等地。
公开信息显示,比亚迪常州基地规划产能 40 万辆,一期项目 2022 年 1 月投产;比亚迪抚州基地规划产能 60 万辆,一期项目 2022 年 4 月投产;比亚迪合肥基地规划产能 132 万辆,一期项目 2022 年 6 月投产;比亚迪济南基地规划产能 30 万辆,一期项目 2022 年 11 月投产;比亚迪郑州基地规划产能 100 万辆,一期项目今年 3 月投产。
在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看来,汽车产业相对弱势的省市,特别是中西部省市,在新能源时代的崛起机会要比燃油车时代更多。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配套资源的依赖度有所降低,很多省市可通过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和资金,加强配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咨询机构仲量联行 9 月的一份最新报告也指出,由于电车和燃油车的部分零部件无法通用,装配检测产线也大相径庭,因此各 OEM 发展电车,也更青睐新建电动车专用工厂,而非改造原有工厂,加之各地地政府招商引资均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主赛道,中国各城市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时刻上演洗牌与弯道超车的戏码。
攀升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的一大万级赛道,锂电领網域诞生了无数暴富神话,也成为了很多城市新的支柱产业。
2017 年后,随着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制造商,福建宁德在全世界的名气也随之骤增。作为宁德时代的总部所在地以及重要产能基地,宁德市蕉城区人均 GDP 在 2018 年为 10.4 万元,在福建全省各区县中排名第二十三,2022 年达到 19.9 万元,跃升至全省第四,成为福建最富裕的区县之一,对蕉城区 GDP 贡献最大的便是千亿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与福建宁德相比,一些中西部城市虽然没有诞生新能源龙头企业,但凭借矿产禀赋、绿电优势也成功打造了千亿锂电产业集群。
江西宜春古代以山水文化闻名,如今凭借丰富的锂云母资源成为了 " 亚洲锂都 ",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锂电产业链头部企业都在宜春有布局。数据显示,宜春 2022 年碳酸锂年产量约为 15 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锂总产量四成。
据了解,宜春锂电产业营收 2020 年不足 200 亿元,但到了 2022 年增至 1117 亿元 , 占宜春市 2022 年 GDP 的近三分之一。宜春相关政府人士此前提出,到 2025 年,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突破 8000 亿元。
作为 " 万里长江第一城 ",四川宜宾的城市名片长期以来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白酒产业。近三年多来,得益于绿电和区位优势,宜宾成功将锂电产业打造为城市新名片。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已签约项目达到 92 个,总投资 2144.54 亿元,预期年产值 5223.95 亿元,其中投资百亿元以上的就有 6 个,包括四川时代动力电池电芯项目 1-2 期 ( 100 亿元 ) 、3-4 期 ( 100 亿元 ) 、5-6 期 ( 120 亿元 ) 、7-8 期(120 亿元)和中材锂膜年产 20 亿㎡锂电池隔膜(100 亿元)、江西铜博科技 10 万吨高級电解铜箔 ( 100 亿元 ) 。
2020-2022 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的规上工业产值从 18 亿元增至 889 亿元,跃居全市第一大产业。2022 年,宁德时代在宜宾设立的四川时代产销动力电池 72GWh,占全国产量的 15.5%、装车量的 24.4%。这意味着,中国每 100 辆新能源车中,超过 24 辆的动力电池产自宜宾。
在锂电领網域,随着技术发展,其他城市仍有借势崛起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所依赖的锂资源和锂电池等方面的技术方向并非完成态,而只是中间态。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大厂正在凝聚态、半固态 / 固态电池技术上突飞猛进,N 型与 P 型电池大方向在争夺几年后亦告一段落;但钠锂之争还方兴未艾,未能定局。" 陈佳表示。
除了锂电,自动驾驶也是一个万亿级的赛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苏州、武汉等新一线、二线城市,均将自动驾驶作为重点布局产业。以苏州为例,其已经集聚乘用车领網域的 Momenta,干线物流领網域的智加科技、挚途科技,环境感知领網域的图达通、承泰科技,軟體算法领網域的润芯微、吉咖智能。
洗牌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都是中国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在汽车行业转型新能源的过程中,广东和上海保持住了领先地位。2022 年,广东和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 129.7 万辆、98.86 万辆,在各省份中分列第一、第三。
在燃油车时代,上海汽车产业集中度最高的两个区網域是嘉定安亭和浦东金桥。安亭因车而兴,被称为 " 中国汽车第一镇 ",拥有上汽大众整车基地及上千家零部件企业和关联企业。金桥是上汽通用产能基地,建成了上汽通用上海金桥北厂、上海金桥南厂、凯迪拉克金桥工厂。
迈入新能源时代,上海的临港新片区在引入 " 鲶鱼 " 特斯拉后迅速崛起,已显露出追赶嘉定之势。2021 年,临港新片区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50 万辆,占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的五分之四,有效抵消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销量下降的影响。
在产值上,2022 年,嘉定全区实现汽车工业产值 3855.4 亿元。今年 7 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方面透露,临港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 2300 亿元。根据规划,到 2025 年,临港新片区汽车产业规模预计突破 4000 亿元。
安亭和金桥在燃油车需求减弱的压力中,也在推进转型。2020 年,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 MEB 工厂在安亭投产,负责生产大众、奥迪等品牌纯电动车。2021 年,上汽通用奥特能超级工厂在金桥投产,上汽通用计划到 2025 年基于奥特能平台推出 10 款以上国产新能源车型。
与建设新能源新工厂相比,处置燃油车工厂是一个更加复杂且引人关注的问题。今年年中的消息显示,上汽大众在安亭的基地开始进行产线调整,其中一工厂部分燃油车型将转移到江苏扬州的仪征工厂生产,二工厂厂已启动合班,上汽大众此前回应媒体称,这是 " 合理规划旗下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生产布局中的一环 "。
广东是全国汽车产量最高的省份,汽车产销连续六年全国排名第一。在新能源汽车细分赛道上,广东也保持领先。2022 年,广东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129.7 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 18%,在各省份中位列第一。
2021 年前,广东汽车产业的主引擎是广州,佛山和深圳承担配套和辅助作用。从产能看,广州已建成东风日产 2 座工厂、广汽本田四座工厂、广汽丰田五座工厂以及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小鹏汽车、北京汽车的工厂,佛山拥有一汽 - 大众工厂,深圳拥有比亚迪和宝能汽车的工厂。
2021 年后,随着比亚迪迅速崛起,深圳初步展现与广州并驾齐驱的潜力。深圳 2022 年汽车产量(全部为新能源汽车)达到 87.47 万辆,增长 170%,到 2025 年全市汽车产量计划超 200 万辆。作为对照,2022 年,广州汽车产量为 313.68 万辆。
蛰伏
与将领先地位保持到了新能源时代的广东、上海不同,北京、重庆、湖北、吉林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排名不及在燃油车赛道,四地还处在蛰伏期。
作为华北地区的汽车工业重镇,北京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间很早,位于亦庄的北汽新能源是中国首家独立运营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曾连续多年蝉联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不过,随着补贴退坡,北汽新能源近几年来的销量持续下降。
重庆、湖北、吉林在新能源赛道的存在感也不及在燃油车赛道。根据各地政府部门披露的数据,2021 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 10.7 万辆,被安徽、浙江、湖南等省份超过;2022 年,重庆、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 36 万辆、29.3 万辆,而安徽、山东、湖南均达 50 万辆上下。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新能源汽车很多技术相对传统燃油车较为新颖,涉及电池、电动机、充电设施等方面的创新。一些传统汽车生产基地在技术研发和产业更新方面没有跟上,导致相对滞后。
其实,北京、重庆、湖北、吉林四地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始终很有吸引力。在北汽新能源 " 熄火 " 之后,亦庄国投 2019 年曾与蔚来签订框架協定,虽然该项目最终不了了之,但获得外界极大关注的小米汽车新工厂 2022 年后又在亦庄的马驹桥地区破土动工。
北京顺义坐拥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两大合资车企的工厂,是北京在燃油车时代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近年来,北京现代销量连年下滑,从巅峰期的上百万辆下降到 2022 年的不足 30 万辆。在此背景下,顺义一边缩减燃油车产能一边布局新能源汽车,包括建设北京奔驰新能源汽车工厂,以及引入理想汽车来改造更新北京现代第一工厂。
理想汽车是目前风头最盛的新造车企业。在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中,理想汽车进入前五,其中豪华车企仅特斯拉与理想汽车两家,且除了理想汽车,没有其他中国豪华汽车品牌进入该榜单前十。
陈佳认为,北京等地区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方面积累的长期政策、资本和人才优势在国内依然属第一梯队。如果单纯只是观察短期落地产能,目前显然上海、深圳甚至西安都是领先的,但真要比拼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潜力,京津冀地区的综合配套及首都核心在资源领網域的比较优势是任何新能源车企都无法忽视的。
东北曾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吉林长春诞生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一汽集团总部所在地,长春打造了庞大且完整的燃油车产业链,拥有一汽 - 大众三座工厂、一汽红旗两座工厂,以及一汽奥迪、一汽丰田、一汽奔腾的工厂,合计产能超过 200 万辆。
长春的新能源汽车布局,依旧围绕一汽集团展开。虽然一汽 - 大众和一汽丰田的新能源项目分别落地在了广东佛山和天津,但长春国际汽车城仍拥有三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分别是一汽红旗繁荣工厂、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一汽弗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
与长春类似,武汉和重庆汽车产业的新能源转型也都分别与当地的汽车央企东风和长安高度绑定。目前,两江新区已成为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长安汽车、赛力斯的新能源项目都落地于此,武汉经开区也落地了东风岚图、东风本田、东风猛士等东风系车企的新能源项目。" 北京等城市只是目前处在新旧发展引擎转换、燃油车产业链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中间态而已。德国、日本亦曾经雄居世界汽车工业两强,如今它们在新能源汽车领網域都被中国赶超了,但这不代表德日两国汽车就不能实现转型二次发展。北京等城市也是同理。" 陈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