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2023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与国企改革发展,欢迎阅读。
王绛 / 文 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仍然复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任务仍然较重,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在保民生促增长,推动国民经济转型更新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2023 年上半年,随着我国经济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今年 1-6 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59.3 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5%。城乡市场有所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8.2%。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23 年 1-6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 万亿元。外贸平稳运行。2003 年 1-6 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 2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金融运行平稳,2023 年 6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 28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3%,狭义货币(M1)余额 69.5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1%,
一、经济运行仍存在深层次问题
首先,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虽然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这建立在去年二季度 GDP 增长仅为 0.4% 的低基数上。从环比看,今年一季度 GDP 环比增速 2.2%,二季度 GDP 仅增长 0.8%,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性在下滑。此外,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上半年平均下跌了 6.43%,如果以美元计算,上半年我国 GDP 为 8.56 万亿美元,而 2022 年上半年我国 GDP 为 8.68 万亿美元,那么我国上半年的 GDP 反而是下跌的。上半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同比下降 5%,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 1%,消费税同比下降 13%,工业利润大幅下降(1-5 月同比下降 19%)。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仍然巨大。
其次,外部市场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虽然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 20 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但 6 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 6.0%,其中,出口降 8.3%。与前 5 个月数据相比,上半年进出口及出口增速分别下降 2.6 个百分点和 4.4 个百分点;和前 4 个月相比,上半年进出口及出口增速分别收缩了 3.7 和 6.9 个百分点。如果以美元计价,我国 2023 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 2.92 万亿美元,下降 4.7%;其中出口 1.66 万亿,衰退 3.2%,进口 1.25 万亿,衰退 6.7%。未来随着美联储的持续高息环境、需求下滑以及去中国化的进程加快,出口增速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虽然我国对 " 一带一路 " 和非洲部分地区的出口增长较为显著,但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可能难以对冲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下滑,下半年面临的出口增速压力依然不小。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所以近期出口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将趋于严重。
其三 , 国内市场约束可能进一步增强。疫情三年,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受到较大冲击。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由疫情前的 8% 左右的同比增速下降到 2022 年的 3.9%,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受到制约。居民部门资产增速同样下降明显,从 2019 年的 10.1% 下降到 2022 年的 2.4%。青年作为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对消费拉动力下降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2023 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 5.3%,6 月份 16-24 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高达 21.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 20.1 万亿元,同比多增 1.3 万亿元,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 4 月的 18.5% 下跌至 6 月的 3.1%。下半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的任务仍然艰巨。
其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效率降低。2023 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增率为 3.8%,继续创 2021 年以来的新低,同比增速由 1-3 月的 5.1% 下跌至 1-6 月的 3.8%。 2023 年的赤字率、专项债安排均高于去年,新增赤字 5100 亿元、专项债增加 1500 亿元,但基建投资增速从 2018 年前的 20% 以上降至当前 10% 以内。2022 年约有 4 万亿增量资金流入基建,专项债 2.5 万亿、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投入 7400 亿,新增政策性开发银行基建贷款 8000 亿,但这些资金投入仅带来了 8% 的狭义基建投资增长。说明了我国传统基建项目已经基本饱和,新基建尚未能接续,导致基建投资效率大幅降低。
其五,货币政策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023 年 6 月末我国 M2 余额 287.30 万亿元,同比去年增加了近 30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 21 万亿元,但上半年我国 GDP 增量为 3 万亿元,也就是说,21 万亿流动性仅带来了 3 万亿元的 GDP 增长。从社融情况看,也存在低效问题。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21.55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4754 亿元,但 2014 年以来,利息支出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值始终保持在 40% 左右,个别年份甚至接近 50%。过去三年,累计利息支出占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 36%,说明我国有部分企业和地方举新债还旧债。资本市场上,2022 年全年,A 股股东净减持金额为 3310.85 亿元;2023 年上半年,A 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为 1710.62 亿元。央行降息降准,持续发力,货币增速远远快于经济增速的同时,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
其六,地方及企业债务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地方债务问题仍然突出,据测算,2022 年底,全国只有 5 个省市杠杆率低于 60%,处于稳健水平,其他省市均处于偏高或高水平负债。2023 年上半年累计发行 180 只企业债,发行规模合计 1346.5 亿元,企业债净融资为 -385.4 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偿还规模增加 196.6 亿元。下半年,企业债待偿还规模为 2107 亿元,较上半年增长 375.1 亿元。2023 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 4786 只,共计 3.38 万亿元,但净融资额从一季度的 5497.4 亿元下降到二季度的 2808.8 亿元。2023 年下半年尚在存续期的债券余额为 4361.6 亿元,境内债务偿债压力较大。2022 年末以来,虽然有部分地产企业完成信用债或海外债重组,将偿债压力延后,但是仍有为数众多的出险房企仍未完成债务重组,偿债压力较高。
其七,出口格局改变导致产业链重构现象已经出现。2022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回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2022 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降幅超过 70%,今年 1-5 月同比下跌 5.6%。同时,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美国家贸易投资 " 去中国化 " 趋势加速,贸易结构与产业链格局正发生变化。2023 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迅速下滑,今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贸易额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首次失去保持了 15 年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今年 1 到 5 月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较去年同期减少约 25%,下降部分由东盟、加拿大和欧盟商品占比提升填补。2010 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出口份额快速上升,目前已经超越美国与欧盟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目的地,从 2010 年的 8.8% 到 2015 年的 12.2%,再到 2022 年的 15.8%。尤其在今年 1-5 月,中国对东盟出口份额进一步上升至 16.2%,同期对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出口份额下降至 15.4%、14.3% 与 4.8%。由于美欧等发达市场仍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仍是高利润市场,短期之内,我国境内企业投资布局东南亚以及 " 转口贸易 " 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出口仍构成支撑,但产业链外迁可能在进一步削弱我国直接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对国内产业形成降级的威胁,也直接影响中国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和稳定性。
其八,人民币汇率下降压力较大。近 10 多年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与中美五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在美联储加息的同时,美元国债收益率持续抬升,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债收益率则持续下降,导致离岸人民币持续贬值。5 月末,我国外汇存款为 8518 亿美元,比上年底减少 0.4%,比美元加息的去年 3 月减少 18.7%。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余额比上年底减少 5.4%,比 2022 年 3 月底减少 17.4%。2022 年度,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涨幅达 8.7%,2023 年上半年,美元对离岸人民币上涨了 5%。
二、国内企业的面临的挑战
一是市场与资源约束将加强。在今后一段时期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作用趋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宏观环境下,市场及资源对企业发展约束将进一步增强,产能过剩问题可能进一步凸显,并可能导致企业两极分化,资源和利润均向优势企业集聚,弱势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转型更新缓慢的企业可能遭到市场的淘汰。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重组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经济转型缓慢的地区可能由于企业破产倒闭等问题加剧财政困难,进入恶性经济循环。
二是稳增长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降,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大幅上升,2022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5.1%,其中国有控股增长 10.1%,民间投资仅增长 0.9%。2023 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8%,民间投资下降 0.2%。今年 1-6 月,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6%,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超过 40%,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国有投资在稳宏观经济、更新产业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三是企业利润空间收窄的同时,对财政加大支持任务趋重。在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国有企业在保障财政稳定、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 1 — 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18.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同比下降 17.7%。2022 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568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23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2%;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 33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5.5%。国有企业亟需进一步提高资本经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承担起稳定财政收入、促进民生的责任。
四是技术进步压力增大。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在当前国际竞争大环境下,中国制造遭遇了三面夹击:国内制造业面临着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挤压,传统制造有东南亚国家追赶并替代,从 2018 年开始高技术制造又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堵。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实现产业更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五是发达国家市场不乐观。当前,中美关系、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经关系仍然不够稳定,西方发达国家打压我国高新企业趋势仍然明显,对我国高技术、设备等限制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仅影响我国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出口,也影响高技术、关键设备进口,部分产业链环节外迁也可能对我国产业链生态产生影响。
三、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转型更新
今年 4 月份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国有经济安全责任、质量结构、资产和企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国有经济管理体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国资央企要深化改革发展,在保安全、稳增长、稳信心、促转型等方面贡献力量。
一要承担并落实好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重要责任。国资国企要牢记 " 国之大者 ",牢牢把握国资国企新使命新定位,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網域集中,切实保障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同时,国有资本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提高国有资本整体配置效率,聚焦重点领網域,提升产业链韧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推动国资央企真正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重器、强国基石。
二要加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突破瓶頸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抢占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制高点,以新技术、新需求、新业态为导向,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可控,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在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还要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经营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创新的有机融合,打造发展新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三要努力提高资本效率。要加快解决国有企业经营效率长期偏低的问题,以国际先进企业为对标,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2 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美国的比值大体在 40% 左右,日本和韩国在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 , 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达到美国 80% 和 60% 的水平。我国要在 2035 年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企业需要力保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速达到 2.5%-3%,才能接近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四要大力提升核心功能,培育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在不断提升核心功能的同时,打造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国内产业的转型发展。要学习国际跨国公司聚焦自身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提升能力,学习他们高效的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品牌建设与培育能力,不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由 " 做大 " 向 " 做强 "、" 做优 " 的转变。
五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面对复杂困难的内外市场环境,企业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越大型企业要把风险管理融入每个重要的业务领網域和关键环节,通过强化经营过程的监管以强化资本管控,加强合规体系建设,实现企业稳健经营,保障国有资本运营安全。此外,在目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倍重视企业价值链管理和资金链、现金链管理,科学研判重大投资并购的经济可行性,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设,避免出现重大系统性经营风险。
(作者为资深国资国企改革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