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日本陆军的由型潜艇和艇长回忆(全),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898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8439字,配图25幅,阅读需要19分钟,2022年7月25日首发,2023年12月15日重发。本文由原地898篇和902篇合并而成,内容略有增删改。
本文收录在"潜艇战史"专辑
由于在瓜岛战役中补给线被封锁,日本陆军一方面对海军不能提供充分的补给而严重不满,另一方面打起了自己搞海上运输的主意。到了1943年,日本海军在与美国海军的交手中接连失手,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又需要陆军派出大量兵力驻防,一旦海军不能提供补给,或者仅仅是怀疑海军对给陆军运送补给的决心存在疑虑,陆军都觉得有必要自行研制一些补给手段。
图1.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因为给岛上守军输送补给而被仙人掌航空队击沉搁浅的日军运输船"山田丸"
图2. 为了给守军输送补给,正在执行"鼠"输送的一艘日本驱逐舰,船艏的6代表第六驱逐队,片假名我暂时查不到,但并非"朝雾"
在观察海军的补给能力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为使用潜艇进行水下运输和补给是最为可靠的方式。因此,这一任务被交给了陆军参谋本部负责船舶技术方面的第10科,开始秘密筹划建造专门用于开展水下补给的运输潜艇。
1943年3月5日,第10科科长荒尾兴功大佐把陆军第七研究所的盐见文作少佐工程师邀到参谋本部,向他下达了研制水下输送补给潜艇的秘密指令。指令的基本内容是:建造专门为陆军使用的补给潜艇,同时要对海军保密,因此陆军潜艇不在造船厂建造。到1943年9月前,要建造20艘潜艇,建造过程中可以广泛动用陆军的资源。
此外,荒尾大佐还对该型潜艇的运输能力做了明确规定:水下航速必须达到5节以上,运输空间至少应该达到10立方米,可每次运送24吨食品,以满足两万名士兵一天的食用量。20艘潜艇的建造任务完成后,准备制定一项更为庞大的建造计划,预计要建造多达400艘。
图3.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瓜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就已经使用被称为"特型货运筒"的袖珍潜艇执行水下运输任务,这种东东使用鱼雷的动力系统,只有很短的航程,执行向前线岛屿最危险的一段输送
图4. 太平洋战争末期才投入服役的第四代袖珍潜艇——丁型"甲标的",更被人知道的代号是"蛟龙",这是一种5人电动潜艇,带有增程器(没错,就是跟现代的电动车一样的原理),自持能力达到三天,可以在离岸数百海里处作战
图5. 日本战败后在造船厂里发现的大量已经成型的"蛟龙"袖珍潜艇,这些是构成所谓"本土决战"计划的一部分力量
图6. 另外一个角度拍摄这批船厂里的"蛟龙",注意指挥塔前半球为透明玻璃,艇体前方有一个供艇员出入的圆形舱门
盐见少佐接受指令后,立即返回第七研究所并向所长长泽重五中将做了紧急汇报,然后他又找到中村久次大尉工程师,邀请他加入潜艇项目组共同制定初始方案。为了保密,第七研究所把项目命名为"由-3"装置。凑巧的是,中村久次的舅父穗积律之助是一名预备役造船中将,曾担任过吴造船厂的造船部长,是潜艇技术的权威。于是,穗积就成了"由-3"装置的技术顾问。
第七研究所任命盐见文作和中村久次担任"由-3"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而后很快开展了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两人不但调查了日本海军各种型号现役潜艇的性能,还对之前由民营的西村深海研究所建造的西村型潜水艇做了深入研究,一个月后,项目组向第10科提交了一份《水下输送补给潜艇调研报告》。经过参谋本部的进一步研究,对该型潜艇的基本性能指标做了批复,并正式把补给潜艇的研制命名为"由"号工程。
图7. 由于海军不可能共享自己的潜艇技术给陆军(这是明显的越界行为且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陆军只能从民间获得潜艇技术资料,特别是比较成功的西村型潜艇
图8. 保存下来的西村型潜艇之二号艇改,可见其带有观察舷窗的艇艏,陆军对水下发射鱼雷的武器系统不感兴趣,只要求有运输能力
接下来,"由"号工程项目组一边摸索,一边开始了潜艇的详细设计。在过程中,小组得到了西村型潜艇的设计师西村一松的大力协助,而在材料强度和重量计算方面,获得了东京大学工学部造船工学科的帮助,在艇型试验方面得到了运输省船舶试验研究所的帮助。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选择潜艇建造厂家的问题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
当时,日本全国的造船厂都在日本海军的监督下,并承担着海军舰艇的建造或修理任务,每天都需要日夜兼程地施工。如果向某一家造船厂发出补给潜艇的订单,立刻就会暴露陆军的这项秘密建造计划。于是,项目组只好把视线转向非专业造船厂,考虑到与造船专业尽可能接近,以降低建造风险,项目组把眼光瞄向了制造机车和锅炉的厂家。
设计工作开展到一定阶段后,项目组遇到了一个关于潜望镜的技术难题,在找遍了多个厂家后,仍然无法攻克,为了保证潜艇建造的整体进度,陆军不得不同意项目组向海军寻求帮助。在得知陆军正在研制潜艇后,海军当然不会非常爽快。海军省的一名军官在会见盐见文作时冷嘲热讽地说:"陆军要造潜艇?那是陆军自己的事情,与海军没有关系!"经过一番恳求和说明,海军舰政本部终于松了口,答应为陆军的潜艇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于是陆军公开向海军聘请了一些专家作为工程的技术顾问,并派技术人员到三菱公司长崎造船厂见习,以尽快熟悉潜艇的建造。
经过这样一段插曲,"由"号工程的进度收到了一定影响,但好歹还是解决了棘手的问题。接着,项目组最终确定了由位于山口县下松市笠户岛的日立公司下属的笠户工厂进行由型潜艇的建造。笠户工厂是日本第一的火车机车制造厂,由于战争的原因,机车制造已经停工,正在为陆军建造海上交通艇。经过各方写作,项目组于1944年1月完成了补给潜艇的全部设计任务。当图纸送到笠户工厂后,西村一松把他的堂弟西村松派到工厂担任现场指挥。
西村松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工学部电气科,当时任东京电力公司的工程师。随着建造工作的不断进展,陆军参谋本部下达了组建输送部队的命令,计划招募并对相关人员展开潜艇操作训练。根据最初的计划,由型潜艇的建造工程应当于1944年4月开工,7月建成衣役,整个建造工期只有三个多月,因此留给人员培训的时间也最多只有三个月。为此,陆军将熟悉机械技术的第一战车师团的矢野光二中佐调入陆军船舶司令部,令其重点负责艇员的培训。
图9. 二战日军的独立战车联队和战车师团,实际上相当于西方的坦克团(旅)、独立坦克营和装甲师,只是装备兵器落后,也没有蕴蓄出装甲集群作战的土壤,先天不足导致后世发育不良
矢野第一步的动作是选拔了5名优秀军官,首先进行船舶技术知识的补课,然后带他们到西村型潜艇上实习,接受潜航训练。经过这些初步训练后,再把他们送到广岛湾内的海军潜艇学校接受为期3个月的速成教育。
笠户工厂开工后,项目组又相继委托东京月岛的安腾工厂、广岛海田市的日本制钢海田市工厂、以及朝鲜机械制造所仁川工厂开工建造后续艇。由于承担建造任务的工厂都没有船坞,各厂只好在陆地上分段建造,在建造过程中,潜艇可以分为三个分段,各分段在安装了主要设备后,再统一组合成完整的潜艇。
图10. 某地船台上的特型货运筒,这个东东好歹实现了量产,注意前方站立的一名美军说明照片是在日本投降后拍摄,战时这些东东属于高度保密品
1944年10月29日,由型潜艇的首艘在笠户工厂下水,比预定的时间表延迟了三个月。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舾装施工后,于1944年12月8日开始试航。在笠户进行第一次下潜试验时,盐见文作在现场亲自指挥,大竹海军潜艇学校的海军教官们也来到现场协助指导,首艇的下潜试验十分顺利,因此在1944年12月下旬,首艇就交付给了陆军船舶司令部。
图11.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瓜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就已经使用被称为"特型货运筒"的袖珍潜艇执行水下运输任务,这种东东使用鱼雷的动力系统,只有很短的航程,执行向前线岛屿最危险的一段输送
试做一号艇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组建艇员团队,首艘艇的艇员共有20名,其中军官6名,由矢野光二亲自担任艇长。
接着,在东京月岛安腾工厂建造的二号艇也于1945年初建成衣役,陆军利用二号艇进行了装载和运输粮食的试验。二号艇在水下返航到伊豆半岛的伊东冲海網域,在那里进行了大深度的潜航试验,当时的潜航深度达到了75米。
图12. 由型潜艇的指挥塔,前方可见一门47毫米陆军炮,由-1型指挥塔前倾的倒L型设计是一大特色
鉴于所有造船厂都早已经被海军截胡,陆军只能寻找民间的工场(注意不是造船厂)来代工,为了不让海军知道,最终选定的工厂包括日立制作所笠户工厂、日本制钢所、安藤铁工厂和朝鲜机械制作所(仁川)等等,其中,日立制作所笠户工厂实际上是制造汽车的工厂。
最终定型的由型潜艇船体长度为41.4米,宽3.9米,排水量274/370吨,主机由大阪金属工业、相模陆军兵工厂和神户制钢所生产的两台200马力柴油机和75马力电动机组成,单轴推进。至于耐压艇体使用的是16毫米装甲钢,不过虽然号称是装甲钢却据说可以用锉刀磨。
图13. 造船厂中被发现的陆军造由型潜艇残骸,地点不明
然后,陆军遇到了不可逾越的技术瓶颈——他们不会造潜望镜。只能厚着脸皮找海军订货,结果海军自然知道了,还出乎意料的爽快——当然事后发现海军只是为了看笑话而已。非常的神奇是,这个看起来像疯子一样的计划十分顺利,笠户工厂制造的由-1在1943年10月31日就完成了工程,不愧是工程学奇迹。因为事情进展"顺利",陆军从6月开始就征用西村式潜水艇进行训练。
当然陆军还是有自知之明。事先在演习之前要求一次下潜的人数在6人以内,以免发生全灭的悲剧。同时派遣119人在广岛湾的"吕-31"号潜艇(海军最老的潜艇)上出海演练,同期标准的海军潜艇人员的训练标准是5年,陆军决定降低标准,6个月就速成。
12月30日,沾沾自喜的陆军把海军的相关人员请到了山口县柳井湾观看"由-1"号的训练,结果由于吃水线的调解失败,"由-1"不是舰首沉舰尾浮就是舰首浮舰尾沉,一波操作失误之后,船动不了。
图14. 日本陆军定型的三式潜航输送艇画作,上方也是一架陆航的双发飞机
接下来的情况就有趣了,根据大多数流行的说法:"后来经过好几次随便乱来的调试之后总算是让舰体以完全停止运作的姿态沉到水下去了,陆军马鹿见此都以为是下潜成功了在岸边高呼万岁,此景正好与在一旁错愕的海军形成鲜明对比。"实际上陆军采用的蓝本的民间潜艇在下潜的时候是静止的垂直下潜状态,和海军潜艇一边前进一边下潜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不管怎么说,日本陆军大受鼓舞,由字号潜艇的建造全面铺开,指定的4家工厂迅速的开始了工程。他们计划建造400艘以满足补给需求,实际上仅仅开工54艘,完工38艘。
在1945年的8个月内,陆军潜艇发展出几个子版本,包括由-1、由-1001、由-2001、由-3001和由-2型。其中,由-1和由-1001型被正式命名为陆军"三式潜航运输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陆军内设立有专门的"船舶兵",用作操船及其相关业务。自明治时代建军以来,日本陆军历次海外行动都是征用民间船舶运输与登陆的。随着日本野心越来越大,仅凭借民间船舶已经满足不了胃口。于是1930年代初期,陆军就将工兵第5大队第3中队加以专门训练,主要用途是在没有港口的前提下,将人员与补给品从大型货船上运至岸上。1932年1月的第一次上海事变(一·二八事变)中,工兵第3中队在长江口的登陆作战中表现很不好,于是又从工兵第11、18大队各抽调一个中队,编成工兵中队(丁型编制),并被正式命名为船舶工兵,这便是日本陆船舶工兵部队的开端。
1937年8月,日本军部为了进一步扩大第二次上海事变(淞沪会战)的规模,决定在杭州湾登陆。于是日军在宇品港成立了陆军第一船舶输送司令部,全面调配陆军两栖作战登陆行动。随着独立工兵第6联队改变为船舶工兵第1联队,日本陆军开始改编和新建船舶工兵联队。
图15.佩戴船舶兵胸章的陆军大尉制服,陆军在1943年取消了兵种色,除了宪兵还是黑色领章以外,其他兵科都是红色领章
为了统一协调船舶工兵的行动,1942年7月7日根据军令甲52号成立了船舶输送司令部,船舶工兵也从工兵科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了船舶兵科。1944年5月更是设立了船舶兵胸章,二战日本陆军只有飞行兵和船舶兵有此殊荣。截至二战结束,船舶兵部队共有船舶工兵联队57个、船舶炮兵联队3个、船舶机关炮联队2个、船舶情报联队1个、船舶通信联队2个。
船舶兵的主要任务是两栖登陆和海上武装输送,装备为登陆艇、装甲艇、驱逐艇、三式潜航输送艇(运输潜艇)、护航航母(特2TL型山汐丸)等。大型舰只驾驶员一般为军属身份的民间商船会社的船员,其他小船都是船舶兵自己驾驶。由于缺乏连络设备(当时小型电台很贵),船队中各艇一般以旗语联系。
以下的故事主要来自于老枪与战线的一篇旧文,为通顺表达做了一些删改。
战争期间,一名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生冈田盛一作为干部候补生进入陆军预备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近卫步兵第五联队,随即被派到陆军船舶指挥部并被指派加入陆军三式潜航输送艇部队。
为了实施潜艇运输,日本陆军专门成立了潜水运输教育队,选拔了约3000人。乘员多从有机械维护经验的坦克部队调入,而冈田则属于专门加强的基干军官,报到之后学文科的被任命为艇长,学理科的被任命为轮机长。冈田盛一是文科生,被任命为三式潜航输送艇的少尉艇长。
图16.日本陆军的潜艇兵员训练照
因为陆军对潜艇操作和使用毫无经验,不用参加实战都风险极大,本来冈田已经半只脚踏入鬼门关。和冈田一起从近卫步兵第五联队调入船舶指挥部的还有一人,被选入高速输送艇部队。高速输送艇装着飞机的引擎在海面奔驰,想来比较安全,但最后战死的倒是他那位同僚。
为了完成潜航的基础教育,冈田等干部被送往海军潜水学校学习。冈田回忆说因为在掌握六分仪使用上尤其有天分,甚至被任命为后辈见习士官组的教官。
从海军学校回来后,三式潜航输送艇就在濑户内海投入了紧张的训练。这种情况下也无秘可保,过往的船只看到这些悬挂日章旗而不是海军旗的奇怪小潜艇无不惊讶。且不提海军的愚弄和嘲笑,就连过往民船都拿他们开玩笑,潜艇上的人只能不断重复"老百姓都能开船,陆军怎么就不行了?",令他们颇感心酸和屈辱。
由于三式艇性能和建造质量都很低劣,乘员又是菜鸟,迷航、漏水、机械故障等毛病不断。诸如"不知道自己在哪儿,想跟着渔船返航,结果渔船看到不明潜水艇突然冒出来,立刻开着全速逃走了"之类的段子层出不穷(三式潜航运输艇水面最大航速为10节,追不上全速的渔船)。
因为临近战败,日本陆海军都在大造潜艇、运输艇、驱逐艇、肉搏艇、自杀潜艇、特攻艇、特殊登陆艇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双方缺乏交流,在水下经常能听到奇奇怪怪的引擎声。
图17. 一艘陆军造"由-2001型"潜艇在试航
经过海军学校的镀金,冈田已经是陆军潜艇部队的教官,但在潜航训练时,冈田也迷失了方向,潜艇被海流冲离了航线,浮起的时候发现居然在海军最大的吴军港当中。海军对主要基地中冒出了陌生潜水艇极为震惊,冈田当即被扣押审问。好在负责审问的是一位伊式潜艇艇长,问清楚后颇为宽容地表示理解并请冈田去他艇上做客。
有意思的是,这位艇长的座驾居然是伊-400型巨型载机潜艇("伊-400"号艇长为日下敏夫中佐,"伊-401"号艇长为南部少佐,),水下排水量6000多吨。冈田的三式艇排水量300吨,艇长室不过一张榻榻米大小,看见伊式潜艇的艇长室觉得好像酒店一样。那位艇长用正宗的西餐款待冈田,这和陆军开的伙食简直是天壤之别,给冈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18. 日本海军最后的巨型载机潜艇伊-400级
图19. 潜特型潜艇伊-400号投降时候的历史照片,可见潜艇的庞大及艇员的众多
图20. 潜特型的三视图,为了完成设计的航空作战,潜艇的设计重心完全偏向了载机能力的扩充,巨大的艇库和载重大幅增加的专属艇载机都是1942年时代的作战狂想
图21. 画作:潜特型潜艇专用艇载机——"晴岚"从潜艇上起飞后的模拟场景,晴岚显然是潜艇载机里最大的一种,可以搭载800公斤炸弹或一条航空鱼雷,对舰或对地攻击能力达到了九七舰攻的水准,机翼折叠能力也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图22. CG作品:"晴岚"的格纳状态
1945年4月某天,冈田在完成训练后向九州的陆军潜艇基地返航途中经过四国海面,突然发现有飞机编队越过山脉飞来。冈田等人刚开始还打算"迎接友机编队",却遭到了机枪扫射,原来是所谓友机是轰炸大阪后返航的美国机群。三式艇连防空武器都没有,冈田下令下潜逃走,因为情况紧急,仿效海军潜艇速潜。
所谓速潜是海军潜艇在高速航行中利用水平舵的俯仰操作,配合压载水舱快速潜入水下的技能。而陆军的潜水艇原型是采珊瑚用的民用西村潜水艇,下潜是压载水舱注水后原地潜下,如何与舵配合速潜既没考虑过也没演练过。结果潜是潜下去了,潜艇在水中却怎么也无法配平,始终保持头朝下的姿态不断潜航,船上的人都以为这次死定了。最后潜艇头部撞到了海底才停下来,居然没有漏水,全艇人员都是一身冷汗。上浮后发现艇身上被机枪打中了200多发。
死里逃學生之后,艇员个个茫然若失,情绪低落。船走到来岛海峡的时候,发现对面有小山一样的东西过来了,原来是巨型战列舰"大和"号!
冈田少尉曾在海军学校被海军精神注入过,又在海上天天泡着,精神上已经成了海军派,于是冈田大声下令全员准备登舷礼。一众陆军马鹿同时立正并向右看齐,冈田拔出军刀行撇刀礼,有意思的是,"大和"号上很快有上百名身着白色军装的船员整齐排列在侧舷向他们回礼,军乐队的乐声也开始响起,后来才知道,这是"大和"号在前往执行死亡单程任务的途中。
图23. 画作:冈田的陆军三式潜航艇向"大和"号战列舰致敬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旋即,"大和"号的舰尾波就将小潜艇冲得东倒西歪摇摇欲坠,冈田和部下们都被掀起的大浪浇了一头一脸。
几个月后,冈田和其他一些同僚被调职到广岛的陆军船舶司令部,从三岛基地去广岛报道的时候终于闹出了事情。以精神上的海军自居的冈田在向上级高官敬礼的时候居然用上了海军式的敬礼,对方立刻大怒道:"这个是什么敬礼?这还是帝国的陆军吗?"
图24. 大致就像这样
一般认为日本陆军的敬礼是右手臂要保持水平伸展,而日本海军由于船上空间狭窄,敬礼时右手肘伸向前方。但也有人考证说其实在规定上并没有所谓陆海军不同的敬礼,只是以讹传讹。但无论如何,冈田这种吊儿郎当的敬礼法在陆军军官眼里格外刺眼,也绝不会搞错他是在模仿什么。
图25. 日本陆海军敬礼的区别
于是,冈田转调广岛陆军船舶司令部的调令当场作废,转为调往九州的久留米步兵部队。虽然现在的冈田并不想上岸,但最终仍然毫无办法,只得悻悻然与同来的同僚们在广岛车站分别,独自踏上返回九州的旅途。
两个小时后,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15分,一颗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
冈田盛一活到了战后并改名为冈田守巨,最终成为了一名画家。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本文收录在"潜艇战史"专辑里,更多内容也可以从下面的链接快捷进入: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