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从面板行业半年报聊聊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范式,欢迎阅读。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3 年上半年,面板行业开始悄然升温,到 2024 年中,主流面板企业纷纷交上可圈可点的业绩报告。但这一轮上涨周期相较以往,已然不同。
由表及里,我们尝试解开面板业实现 " 温和成长 " 的密码,或许也能为当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范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考。
01
告别内卷模式,转向盈利优先
1. 不一样的周期
此前,面板行业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大开大合,过去不远的上一轮周期也正是如此。
时间回到 4 年前,2020 年开始,面板行业大手笔收并购频现,TCL 科技以 10.8 亿美元收购三星在苏州的 LCD 产线,京东方以 121 亿元收购南京中电熊猫股权,头部集中格局雏形初现。
紧接着,全球电子行业在特殊背景下迎来了一轮需求井喷,直接造成面板价格的脉冲。彼时的面板企业秉承扩表思维,在追求市占的目标下满产满销。然而,来到 2021 年三季度,随着市场需求在透支后急转直下,面板价格随之雪崩,行业只得吞下 " 扩产内卷 " 的苦果:业绩高增竟是昙花一现。
这一轮上涨周期则走向不同。虽说市场需求与价格的修复速率较为温和——以液晶电视面板价格为例,2023 年二季度起上涨,年末淡季短暂回调,进入 2024 年又进入连续上涨通道,到如今在高位温和波动;从具体数据来看,根据 Witsview 统计,43 吋、55 吋和 65 吋液晶电视面板价格今年上半年累计涨幅分别为 10.2%、9.7%、7.7%;显示器、笔记本等中尺寸面板价格则基本保持稳定。
不过,面板厂商们的业绩表现却十分突出。TCL 科技半年报显示,其半导体显示业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26.96 亿元,同比改善 61.45 亿元,特别是 Q2 单季盈利超过 20 亿;另一面板龙头京东方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22.84 亿元,同比增长 210%;彩虹股份也实现净利润 9.1 亿元,同比增长 439%。
2. 盈利优先策略替代了内卷模式
毫无疑问,这一轮复苏行情中,行业按需生产对供需的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方面,随着行业产能中心加速向中国大陆聚拢,为掌握了多数产能资源的头部厂商们转变经营策略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经历了过往周期的大开大合,面板产业也逐渐意识到竞争的终极要义不是杀死对手,而是要稳定赚取合理利润,并推动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更健康持续发展。由此,产业的核心追求,自然从 " 市占优先 " 转变成 " 盈利优先 "。
换言之,随着供给侧理性投产促进行业供需天平趋于稳定,带动面板产品价格 " 非对称向上波动 ",市场预期更加清晰、产业链上下游也能进一步优化库存管理,从而助力面板厂以及上下游获得稳定盈利。
另一方面,其实从 2022 年末开始,面板行业龙头公司就已开始做出表率,尝试按需生产,到 2023 年成效渐显,有效实现了对供需平衡的调节以及对面板价格波动的平抑。
以近一年面板价格振幅为例,比如 55 吋的面板,在 21 年那轮周期中,价格跨度从不到 100 到最高 228 美元,振幅达到 133%,而本轮周期中,价格从 81 最高到 136 美元,振幅仅 68%,仅为上一轮的一半。面板价格保持相对的平稳,也使得显示产业确定性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减少。
静水流深,随着盈利能力的缓慢提升以及波动减弱,在新宏观背景下,面板行业也有望成为率先解决通缩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
图:面板价格走势;资料来源:Witsview
02
从产能到技术,新周期中面板行业的新看点
谈论面板行业的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国产面板的崛起。
1. 产能此消彼长,国产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根据 Omdia 的统计数据,2023 年中国大陆面板产能按面积计算,已经达到全球的 67.8%,同比提升 2.3 个百分点,随着中国企业在早年间规划的先进面板产线陆续达产,到今年年底,在全球的产能份额将逼近 70%。
在需求压舱石的 LCD TV 面板领網域,中国大陆面板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放眼全球,目前中国台湾地区还存留一些大尺寸电视面板产能,但其工艺精度、技术水平、切割效率等相对大陆面板厂竞争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海外日韩厂商产能也在加速清退,夏普日本堺市 10 代线已经正式关停,LGD 广州工厂出售加速,TCL 华星、京东方、惠科等大陆面板厂,终将全面掌握 LCD 电视面板的话语权。
解决了大尺寸 LCD 主流战场后,大陆面板业务也在进一步攻占包含 IT、车载等应用领網域的中尺寸面板市场。据了解,目前全球中尺寸面板产能很大比例仍由海外 6 代及 6 代以下产线构成,但这部分产能已经较难满足市场需求,23 年以来,海外厂商关闭多条 5-5.5 代老线,无疑证实了这一趋势。而拥有更多高世代线和先进技术的大陆面板企业,正快速崛起,成为中尺寸面板领导者。
以 TCL 科技为例,根据其半年报及公开资料,TCL 科技于 2021 年 5 月在广州投资 350 亿元建设 TCL 华星超高清新型显示 t9 产线,进军 IT 显示领網域,精确瞄准中尺寸市场。
t9 产线靠自主研发的 HFS 和高迁移率氧化物技术,成为全球最先进的氧化物半导体显示面板生产线。t9 从 22 年 9 月底投产,23 年底按计划达成一期产能爬坡目标;氧化物技术顺利量产,并已实现产品线的全面开出和品牌客户的全面导入。
截至今年上半年,TCL 华星显示器整体出货已提升至全球第二,电竞显示器份额保持全球第一;LTPS 笔电全球第二;LTPS 平板全球第一,LTPS 车载出货面积全球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8 月初 LGD 与 TCL 科技发布公告称,TCL 华星获得 LGD 广州工厂优先竞买权。如若成功收购,LGD 广州面板厂的 IPS 技术无疑能为 TCL 华星实现技术补强,且 LGD 面板厂与华星 t9 同在广州增城区,二者联合有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 TCL 华星在中尺寸 IT 领網域竞争力增添筹码。
2. 技术弯道超车,外资最后的堡垒正被攻破
经过 20 年的追赶,国产企业已经完成 LCD 技术的全面领先,现在全球显示产业技术的制高点,集中于 OLED 尤其是柔性 OLED 面板。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手机,由于市场空间大、技术变化快,一度被视为韩厂最后的技术堡垒。
但从 2022 年起,国产面板企业全面突破小尺寸已成不可抵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全面切换国产面板企业作为主力供应商。在 OLED 领網域,甚至都出现了一屏难求的火爆场景。
从 CINNO 统计数据来看,过去两年多,国产面板企业在数百亿美元的 OLED 市场高歌猛进。2024 年上半年全球 AMOLED 智能手机面板市场,韩国地区份额跌破五成;国内厂商出货份额则超越五成,占比 50.7%,同比增加 10.1 个百分点。
尤其在柔性 OLED 手机面板方面,根据麦吉洛咨询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柔性 AM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排名 top5,中国企业占据 4 席,其中京东方、TCL 华星位列全球前三。
图:2024H1 全球柔性 AM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排名情况,来源 麦吉洛咨询(Magirror Research)
与一般认知不同的是,在小尺寸的替代潮中,国产面板厂吸引手机品牌客户的并不只是价格优势,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从材料到制造工艺,都能看到国产企业在技术上领先行业。
比如 4 年前,小米 10 所运用的 AMOLED 面板主力供应商还是韩国的三星,TCL 华星切入但只是作为配角而存在。而在 2023 年至今国产高端机中最受好评的小米 14 系列,其螢幕全部采用的就是 TCL 华星独家供应的柔性 OLED 超窄边框直屏。
以业界领先的 C8 发光材料、LTPO 技术、超窄边框、超高分辨率等多重优势,让螢幕成为这款手机的一大卖点:超高螢幕亮度达到 3000nit,是小米迄今为止最高亮度的螢幕,但功耗反而降低 17%。也就是说,经过了四年时间,TCL 华星等国产 OLED 屏厂,在更高要求的产品上已经实现了对三星等传统强者的逆袭。
图:TCL 华星独供小米 14Ultra 螢幕,图源:TCL 华星公众号
3. 全产业链优势下,国产面板企业大有可为
从 LCD 到 OLED,从份额追赶到技术争锋,国产面板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已经势不可挡。
正如通讯技术的更迭催生了互联网的繁荣,而互联网所创造的价值亦推动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产面板企业在产能和技术上的双重领先,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内显示行业的全产业链优势,这又势必将助力国产消费电子产业链群体性崛起。
从最早的电视机是村头地位的象征,到如今电视机成为最普及实惠的家电,国产面板企业,是这场科技普惠中最大的幕后英雄。TCL 华星等国产面板企业已经接过产业发展的大旗,通过发挥高世代线优势做到了产能规模领先,同时与 TCL 电子等战略合作伙伴构筑了中国显示的产业链协同优势,正引领着电视面板大尺寸更新及高端化趋势。
一个不太为大众所熟知的数据是,在中国大陆地区,电视平均出货尺寸已接近 60 吋,而全球电视出货平均尺寸仅约 50 吋。中国在电视面板大尺寸趋势中领先全球,不得不感谢最具性价比优势的国产面板。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繁荣中,基础设施建设者,通信设备的国产龙头华为和中兴通讯,完成对爱立信、诺基亚等外资的超越,成为全球巨头。
目前手机领網域,NB、车载等显示细分市场,我们也正在看到同样的剧本正在上演。
这次面板新周期中,无论 LCD 还是 OLED,国产龙头面板厂商们实力已相当强大,产能、技术及产业链的综合优势领先全球,且随着新发展阶段中盈利优先的思路引起广泛的共鸣,国产面板有望持续收获稳定的盈利,作为龙头公司 TCL 科技也将是新趋势下最大受益者之一。
03
从输出通缩到进入现金流高回报周期,为中国制造业树立新范式
1. 走出通缩,面板业有望进入高现金流回报阶段
国内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型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每一个行业将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锚点。过去,重资产属性的高技术制造业靠的是产能投放,未来势必需要转型为高回报与高增长兼顾的正循环商业模式。
从全球经验来看,多个行业都走过这样的历程。比如:
运营商,作为 ICT 的基础设施,资本开支强度极大,但每一轮资本开支周期后,都进入回报期,如 5G 建设周期之后,海外运营商近几年现金流大幅扭转并提高股东分红。
半导体代工产业,整个行业每年资本开支达到数百亿美元,但如龙头公司台积电、联电等,都能依靠自身经营现金流覆盖企业高额的资本开支,并将富裕的现金流进行回馈,如此引领一轮又一轮的产业更新。
随着中国面板企业全尺寸突破,实现从产能到技术的全面反超,从融资扩产到实现 " 自我造血 ",面板产业的发展阶段正在步入更成熟的时期,行业尤其头部企业有望进入自由现金流为正,且步入高研发 - 高产出的正循环周期。
在 TCL 科技的报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蛛丝马迹,公司近三年资本开支逐步下降,经营现金流快速累积,伴随行业现金流改善周期到来,未来这一趋势有望持续。
以 TCL 科技 2024 年中报、2023 年报为例,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分别为 253 亿元、126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296 亿元、124 亿元。可见,当下正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流出实现 " 正向剪刀差 " 的拐点。
告别高资本开支周期后,我们将有望看到高现金流支撑公司加大对于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打磨产品,提升附加值。
于股东而言,正向的现金流也将增厚回报。展望未来,基于资本支出有序、研发回报正循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TCL 科技等面板企业也将有更多留存利润回馈股东。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启迪:无效内卷不再是解题之道
2021 年至今,随着内外需持续走弱,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冲击中国众多制造业的大难题。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从 2021 年至今持续累计下滑,幅度超过 4%。而每一轮产能过剩中,大部分企业倾向于降价内卷,最终陷入产业性的整体亏损。
随着当前社会进入存量时代,无效内卷不再是解题之道,高质量发展才是。
如果所有人都输出同质低价的产品,甚至在市场进行压货倾销,则所有人都在通缩的囚徒困境中难以脱身,2022 年面板全行业陷入集体巨额亏损便是力证,但此次惨痛的教训也正是面板行业开启新格局的里程碑。
切换为高质量发展思路,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产业链受益。
比如国产面板企业的领先,反哺了整个行业。如果我们以电视机为观察切面,可以看到在过去 4 年中,以 TCL 电子、海信视象、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品牌,在全球快速抢占份额。
同时随着盈利优先策略的铺开,面板价格波动的收敛,面板企业在重塑下游品牌的全球竞争力之后,也在利润和现金流上,进入了自身的回报周期。
图:2020-2023 全球电视份额变化;资料来源:OMDIA,中泰证券
显示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多轮的周期洗礼,终于将历史的沉疴,转变为和合共生的新发展范式。或许更为重要的是,显示产业的新范式,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境提供了宝贵的新视角。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jinduan008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