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国家中心城市”头衔还重要吗?,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 (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题图来自:AI 生成
今年 9 月起,国务院陆续批复了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沈阳、大连、青岛、宁波、南宁等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遂有人将这些规划,和此前京沪两市到 2035 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到 2025 年的国土空间近期规划,以及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放在一起分析 " 中央对不同城市的定位 "。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在谈到城市定位时,最常讨论的就是所谓 " 国家中心城市 " 的头衔。在国务院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批复中,并没有出现 " 国家中心城市 " 这个说法,但有的城市定位是 "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有的城市定位是特定区網域(如东部、西部、华南、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 ",也引发了一些人和此前所谓 "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 " 的对比。
但其实,国土空间规划,和所谓的 " 国家中心城市 ",根本不是一个东西,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我们先来看,所谓的 "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 " 提法,是怎么来的。
" 国家中心城市 " 概念最初提出,是 2007 年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指的是 " 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 "。2010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 5 个国家中心城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个规划,从未得到国务院层面的批复,也就是说,最初定位的所谓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其实是住建部的部门檔案。
2016 年 4 月,国务院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该规划是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的名义联合印发的,这一规划中提及 " 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 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 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 等。
2016 年 12 月 14 日,国家发改委发出了《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原则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2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十三五 " 规划》,《规划》中提到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2 月 28 日,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内文提及 " 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17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发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
2018 年 1 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该规划也是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的名义联合印发的。
上述几个檔案发布后,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也被称为 " 国家中心城市 "。然而,不同城市的 " 国家中心城市 " 头衔来源并不相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 " 国中 " 称号其实没有国务院批复,只有住建部部门檔案(且该檔案在 2020 年已经到期),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的相关檔案,的确有国务院批复,但发文机关也不同,譬如重庆、成都、西安涉及的发文机关是发改委和住建部,而武汉、郑州只涉及发改委。
而且,在住建部 2010 年的规划中,对京沪津穗渝是直接定位为 " 国家中心城市 " 的,而后来新增的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都是 "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表述也是不同的。
所以把发文机关不同、规格不同的若干檔案放在一起说,这 9 个城市是国务院认定的 " 国家中心城市 ",这个说法本身就很牵强。
而最近许多人拿各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之前发改委、住建部的 " 国家中心城市 " 名单对照,也是对不上的。因为国土空间规划是自然资源部的,之前涉及 " 国家中心城市 " 的檔案是发改委和住建部的,用自然资源部的新檔案,去讨论住建部和发改委的旧檔案,并不成立。
事实上,国土空间规划非常重要,可以说比住建部之前那些关于 " 国家中心城市 " 的檔案重要得多。但它最大的看点,并不在于 " 城市定位 "。
在原有的住建部体系的檔案中," 国家中心城市 " 这样的字眼是一个城市在全国城镇体系中被赋予的位置。而在自然资源部的空间规划里,各类中心城市的定位其实只是一种现状描述,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前提而已。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基于城市定位,国务院对各个城市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用水总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而这些指标才是具有 " 硬约束 " 性的,这是中央直接决定资源分配。
" 内行看门道 ",看各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最大的看点其实是 " 硬约束 " 的数字。
天津和重庆的国土规划,其实是省级规划不是城市规划。因为是省级规划,所以天津、重庆的规划里没有城镇开发边界面积的具体数值,仅有 " 市網域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 2020 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 1.3 倍以内 ",从整体来看,这个扩展倍数其实是比较紧的,但天津和重庆因为是直辖市,可以内部腾挪,把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向中心城区做倾斜,因此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省辖市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年度水资源利用量就是可比的了,我们依次来看:
成都的城镇开发边界排名第一,用水总量排名第二。广州的城镇开发边界排名第二,用水总量排名第三。杭州的城镇开发边界排名第四,用水总量排名第五。这三个城市是仅有的 3 个获批的城镇开发边界和用水总量都排进前五的城市。
所以说,这一轮国土空间规划重点支持的城市是谁?受益最大的城市是谁?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成都获得了最大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也意味着成都得到了最大的城市扩容空间,这比把成都定位成 "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 还是 " 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 重要多了。
广州是成都之外城镇开发边界最大的城市,而杭州面积大于南京,南京面积大于济南 …… 这些也都很符合人的直觉。不过,还是有一些点比较有趣。
第一,宁波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非常大,甚至超过了杭州。我反复看了几遍,确认了这个数字没有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宁波是海港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它的城镇开发边界有很大成分是预留给港口码头的。国务院刚刚还批复了浙江自贸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这个枢纽大部分建在舟山,也联动宁波。从总体上看,给宁波这么大的建设用地,反映了高层对浙江的重视,对杭甬 " 双城记 " 的支持,也反映了高层支持宁波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港口群,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意愿,以及在大宗商品战略储备上的投入。
第二,沈阳、大连获批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也比较大,甚至超过了南京。这其实还是反映了高层对东北振兴的一些考虑,东北振兴看辽中南,辽中南发展看沈阳大连。大连的城镇开发边界,也为大连港口建设留下了空间。
至于深圳的城镇开发边界比较小,这倒没什么别的原因,因为深圳除了丘陵山地,真的就只有这一点点地了。
除了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国土空间规划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干货内容,比如各个城市的 " 中心城区 " 范围。一些城市的规划目前还只有批复,没有全文,所以我们无法一一获知上述 10 个城市的中心城区范围,不过,南京、广州、成都、杭州这四个城市的中心城区范围都已经公布了。
南京中心城区包括玄武、秦淮、鼓楼、建邺四个区全区和江北新区南部、浦口区东部、雨花台区大部、江宁区北部、栖霞区西部区網域,面积 808 平方公里。
广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四区全網域,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除九佛街道、龙湖街道、新龙镇以外地区,面积约 933 平方公里。
杭州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上城、西湖、拱墅、滨江全区和萧山北部、钱塘区钱塘江以西部分、临平区南部和余杭区东南部,面积 880 平方公里。
成都则将全部市辖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新都、郫都、温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新津、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均纳入了中心城区规划,规划面积超过 4000 平方公里。
当然,中心城区范围不能像城镇开发边界一样简单比较面积大小,但对于住在相应城市的,有买房置业置换等需求的人来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就至关重要。因为中心城区是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地,无论交通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在中心城区和其他区網域都有很大差异,所以这其实也是空间规划里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此外,在空间规划中,各个城市还有到 2035 年的人口展望。人口展望虽然不如城市开发边界面积这样的约束刚性,但其实也反映了城市对未来的预期。国务院的批复里没有人口展望信息,所以一些城市的 2035 年人口展望尚未公开,但从一些城市此前的公示信息来看,成都、广州、深圳、杭州的 2035 年人口展望分别是控制在 2400 万、2200 万、1900 万和 1500 万以内。其实这个数字,也是有点意思的。只有成都和广州設定的容量超过了 2000 万,并且成都的上限高于广州。成都成为仅次于重庆、上海的常住人口 " 第三城 ",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城市发展得怎么样,归根结底不是看 " 定位 ",看 " 头衔 "。在我看来,影响城市实际能级的无非几个因素:其一,规模,面积多大,人口多少;其二,中央政府配置资源的情况,包括行政级别、重大基础设施(含交易所)、央企分布、重点大学等;其三,本土经济发展情况(本地有多少强势企业);其四,城市在商业网络中的枢纽性(是否重要的经济节点,有无外来企业的亚太总部、中国总部、区網域总部)。
前些年,关于 " 国家中心城市 " 的讨论沸沸扬扬。但其实,且不说 " 国家中心城市 " 本身只是住建部的部门概念,更重要的是 " 国家中心城市 " 头衔,从根本上并不决定上述四个因素。
一个城市 "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并不会直接提升行政级别,获得中央政府提供的新资源。" 国家中心城市 " 头衔,也不意味着本土龙头企业会突然崛起,更不是外资企业、外地企业是否赴当地投资設定区網域总部的原因。那么," 国家中心城市 " 这个头衔,重要在哪里呢?
事实上,一些曾经被支持建设 " 国家中心城市 " 的城市,这些年和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的差距,并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 国家中心城市 " 的含金量如何,自然可见一斑。从长期来看," 国家中心城市 " 概念大概率会持续弱化、淡化。
我为什么关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不是因为这个规划里有对每个城市是哪一级 " 中心 " 的定位,而是因为,这个规划里的约束性指标,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建设规模,而规模对城市能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