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浙C和苏C,谁先进阶“双万”之城?,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万亿城市不断扩容,GDP 突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 " 双万 " 城市,某种意义上更具 " 含金量 ",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追逐的目标。其中,浙 C 温州的声量正变得越来越大。
2 月 19 日,温州召开 " 新春第一会 ",动员全市上下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冲刺 " 双万 " 城市,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而在一个月前,温州还召开实施 " 强城行动 " 动员大会,被视为 " 是温州向着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发出的冲锋号角 "。
这不是温州首次提出 " 双万 " 目标。早在 2019 年,温州就提出,到 2025 年 "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 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 1000 万 "。两年之后,温州 " 十四五 " 发展总体目标也将 " 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 "" 千万级常住人口 " 写入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同处长三角的苏 C 徐州,也将冲万亿的时间表设定在 2025 年。与此同时,其常住人口超过 900 万人,也是千万级人口城市 " 備份军 " 之一。进击 " 双万 " 之城,浙 C 和苏 C,谁能率先过线?
" 转轨 "
2023 年,温州经济表现可圈可点:GDP 达到 8730.6 亿元,连续 5 年居全国城市前 30 强;同比增长 6.9%,不仅大幅领先杭州和宁波,还分别高于全国、全省 1.7、0.9 个百分点。相比上年 700 亿元左右的 GDP 增量,也大幅拉开与身后绍兴、嘉兴的差距,坐稳浙江第三城。
人口增长数据亦 " 振奋人心 "。2023 年末,温州常住人口达到 976.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2 万人,距离千万人口目标更近一步。
图片来源:i 鹿城
纵观温州经济发展,现今能有如此成绩,属实不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温州模式 " 曾是民营经济的风向标,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五大传统产业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不过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不断迭代,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放缓,甚至被打上低端产业的标签。2012 年前后,一场区網域性金融风波,更对温州经济造成重创," 温州模式行不行 "" 温州发展怎么了 " 等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体现在经济体量上,温州不仅被突飞猛进的杭甬 " 双子星 " 越甩越远,连身后的绍兴、嘉兴,也凭借离长三角中心更近的区位优势日益逼近。
数据显示,2000 年,温州占杭州、宁波 GDP 比重分别为 58.9%、71.8%;到 2012 年,两项指标分别仅为 46.5%、54.0%,温州增长步伐落后趋势明显。温州占浙江全省经济比重,也从 2010 年 13.3% 下降至 2012 年 10.8%。而此时的绍兴,GDP 与温州的差距已缩小至不足 30 亿元," 浙江第三城 " 险些易主。
" 当前,温州传统制造业正处于转型更新的关键期和阵痛期,产业结构路径依赖、低端锁定现象比较明显,这是发展短板,更是发展潜力所在,必须下定决心打好这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硬仗。" 几年前,温州市委政研室曾发文指出。
如今,成效似乎正在显现。2019 年,温州 GDP 排名提升 5 位、跃升至全国第 30 位。过去两年,温州 GDP 增速连续跑赢全省平均水平,提速势头明显。这无疑为温州 2025 年冲刺 " 双万 " 城市平添更多底气。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温州发展史上曾经历过经济的爆发性增长,这几年产业转型已有所成效,并确定了数字、新能源等产业方向,度过了最艰难的 " 转轨 " 时期,要实现 " 双万 " 目标是有机会的。
强城
尽管如此,对温州来说,这一目标也并非唾手可得,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图片来源:i 鹿城
经济规模上,以 2023 年 8730.6 亿元为基础,温州要在两年间达到万亿元门槛,需保持年均 7% 左右的 GDP 名义增速,对比过去五年年均 7.6% 左右的名义增速,要实现不算太难。
更大的挑战在人口。对比 2023 年末常住人口,温州距离千万人口目标还有 23.9 万人的 " 缺口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温州年均人口增量要达到 12 万人左右。
而六人普到七人普十年间,温州新增人口仅约 45 万人,增长 4.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 年至今,温州人口虽依然保持增长态势,但三年增量分别为 5.8 万人、3.4 万人、8.2 万人,与上述目标值差距明显。
尤其在全国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温州要向千万人口目标迈进,势必面临更大的难度。如何进一步提升人口吸引力,进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势能?核心目标指向 " 强城 "。
" 温州中心城区面积全省排名居后,与省内的杭州、宁波等兄弟城市相比,温州中心城区人口、经济总量占比相差较大。" 在温州市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心城区首位度不够高,是多年困扰温州城市能级提升的一大因素。
今年 1 月,温州出台《关于实施 " 强城行动 " 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要让温州 " 城市空间更加优化 "。其中明确提出 " 一主一副两城多点 " 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 " 由过去的中心城区核心区,增加乐清辅城、瑞安辅城、洞头辅城,形成 " 一核三辅 " 框架,温州中心城区由此从滨江时代跨入滨海时代。
温州城镇空间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温州市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
强城,不仅在于做强中心城区,还要提升全市網域能级。《意见》还提到,大力推进龙平苍一体化发展,支持 " 两城 " 文成、泰顺县城高质量发展,以特大镇为主体培育都市区多个功能支点。
通过一体谋划都市圈、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县城发展、特大镇,温州希望," 中心崛起 " 与 " 全網域建强 " 能实现良性互动。而空间重构还只是基础。温州提出,要通过产业创新、循环畅通、品质提升等行动,切实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正是 " 强城行动 " 的最终目的。
更高的城市能级,也意味着更大的城市引力。2024 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根据此前出台的《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到 2025 年温州要引入高校毕业生 60 万人。这恰是带动温州迈向千万人口大关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对滞后,人才留温一直是温州的 " 痛点 "。当前,温州正谋划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更新,对创新能力和高端人才也提出更高要求。
在曾刚看来,要解决人才问题,关键是补齐高校建设短板。温州受限于地级市财政能力较弱,难以单独支撑大学建设,可以探索更灵活的新方式,在制度、财税、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中心城区、县網域及民间资本合力筹建地方大学,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动力。
突围
在浙 C 温州冲击 " 双万 " 之城的同时,苏 C 徐州也在向这一目标靠近。
数据显示,2023 年徐州 GDP 达到 8900.44 亿元,较上年增长 7.1%。体量和增速均略高于温州。细分数据方面,徐州三产增速、社消零增速高于温州,表现更好,但在二产增速、规上工业增速方面有所落后。
相比经济总量,人口增长更让徐州 " 焦虑 "。2010 年至 2020 年,徐州常住人口由 857.72 万人增至 908.38 万人,十年增加 50.66 万人,增长 5.91%,较温州还占据一定优势。但之后,徐州人口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到 2022 年末常住人口仅为 901.85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首度转负。
图片来源:徐州日报
曾刚认为,温州和徐州经济体量、市網域面积、人口数量都比较接近,但城市 "DNA" 却完全不同。徐州以重工业、能源为传统优势产业,产业、科教、医疗、交通区位资源更优;温州工业基础薄弱一些,但以民营经济为主引擎的它,自主性、创新性和经济活力都更强。
从城乡发展来看,徐州中心城区发展较好,而郊县经济实力太弱。温州则相反,县網域经济强势,主城却不突出。
" 两座城市的长短板正好互错,可以相互学习。" 曾刚建议,两座城市都要自我突破,徐州要侧重民营经济活力的释放,温州应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动,解决 " 散装 " 问题。相较而言,温州更开放、更灵活的体制机制,使得它的短板更容易克服。
从省網域经济发展来看,温州被赋予 " 提升‘浙江省第三极’功能 " 的重任,徐州也被确定为江苏省網域副中心城市。身处各自省份主力城市难以辐射的浙南、苏北地区,温州、徐州两大区網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也是两省经济向更高质量冲击的关键一环。
曾刚特别强调,温州、徐州的共同问题在于," 不能再埋头自己做自己的事了,要以更宏观的战略视角,主动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中去。" 在曾刚看来,相比长三角的区位劣势,两城更亟需打破心理上的 " 边缘感 ",把身处长三角的优势切实利用起来。
以温州为例,在产业更新、强化科技创新方面,温州应主动出击,到上海、杭州建立 " 反向飞地 ",加强和发达城市的产业、人才互动,以补足自身短板。
比较 GDP 或是人口数据,为的是衡量各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区網域经济中心," 双万 " 城市、准 " 双万 " 城市更应该摒弃自我矮化、自我设限,发挥 " 敢为人先 " 的城市精神。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