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两座四万亿城市的经济竞速:京沪差距拉大,双双锚定增速5%,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北京和上海已于近日发布 2023 年经济数据。作为国内唯二的四万亿城市,北京、上海分别交出了怎么样的成绩单?
1 月 23 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4.72 万亿元,增长 5%。
2 天前,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 年,北京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 4.4 万亿元,增长 5.2%。
从经济总量来看,上海高于北京,但增速不及北京。聚焦 2024 年,北京、上海均提出了 5% 左右的增长目标," 新质生产力 "" 新型工业化 " 成为关键词。分别领衔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北京、上海这两个特大城市如何更进一步?
上海、北京两地经济指标(制表:时代周报 王晨婷)
京沪 2023 年经济增速均达 5%
2023 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4.72 万亿元,增长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9.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0.3%,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4.5%。
5% 的经济增速,其实并不及预期。2023 年初,上海对于全年 GDP 增长预期的目标是 5.5% 以上。如果考虑到 2022 年上海 GDP 的低基数,上海两年平均增速不到 3%。
在部分公布的经济数据中,上海 2023 年固定投资增速达到 13.8%,进出口总值达 4.21 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0.7%。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最近因为《繁花》热播成为网红打卡地。(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北京在 2021 年携手上海双双踏上 4 万亿新台阶,也曾在 2022 年上半年以不到 3 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过上海,但最终在当年的三季度被上海反超,两地在 GDP 总量上的差距也逐渐拉大。
2023 年,北京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2%、约 4.4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8.2%、突破 6000 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 4.4%。
北京在 2023 年初对于 GDP 增长的目标是 4.5% 以上。因此,可以说北京完成了年初的预定目标,且增速与全国增速持平。
虽然北京 GDP 总量不及上海,两者尚有 3500 亿元左右的差距,但从人均 GDP 来看,虽然 2023 年数据尚未公布,北京应当高于上海。
2022 年,北京人均 GDP 突破 19 万元,与此同时,上海人均 GDP 突破 18 万元。根据京沪在 2023 年 11 月公布的常住人口数计算,北京 2023 年人均 GDP 约为 19.96 万元,上海人均 GDP 约为 19.05 万元。
不过,上海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北京居民。2023 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5 万元、增长 6.6%,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1752 元、同比增长 5.2%,与经济增长持平。
北京故宫(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2024 年如何拼经济?
新的一年,北京和上海双双锚定了 5% 的增长目标。重新站回起点,新的一年两地将如何拼经济?
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核心,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了 " 新型工业化 "。2024 年,上海将 " 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 "。
去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 1.6 万亿元。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指出,到 2025 年,上海基本建成具备自主发展能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创新高地,到 2035 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翻一番。
图源:图虫创意
1 月 12 日,上海市召开了规模颇高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在稳定工业大盘中坚定转型更新,加强科创和产业结合,抢抓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机遇。
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看来,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 对于上海来说,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将会产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也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是上海 2024 年的一大目标。《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将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及了多个重大项目,包括 G60 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线等。
上海黄浦江(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同样聚力先进制造业,北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 " 新质生产力 ",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 7 项具体任务,包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等。
作为时下热词," 新质生产力 " 指的是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目前,北京也正在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 6G、腦科学、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从产业来说,北京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 2 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上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 5 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较为深厚。
"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超大城市,北京人口有 2000 多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规模。放眼京津冀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不尽相同,颠覆性技术是北京的优势,天津和河北在应用场景和制造生产上具有优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北京天坛公园(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值得一提的是,京沪也是全国唯二两个拥有万亿级强区的城市。
北京海淀区的 GDP 在 2022 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信息业和科研是其主要 " 秘诀 "。根据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2023 年,海淀区 GDP 预计增长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54.2%。2024 年,海淀区将着力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抢滩人工智能。
全国 " 第一强区 " 浦东新区则占上海 GDP 超三成。浦东新区代理区长吴金城日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预计浦东新区 2023 年 GDP 达到 1.68 万亿元左右。而增速方面或许难及预期,2023 年年初,浦东新区定下的预期增长目标为约 7%。
2024 年,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GDP 增长 6% 左右。更重要的是,1 月 2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 年)》正式公布。
新方案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 23 条综改任务,这也被视作浦东开发开放 34 年来又一具有标志意义的改革措施。
" 实施方案将促进浦东新区在未来发展中更灵活高效,能更好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实现更快更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促进区網域内的产业更新和创新发展。"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