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仅靠片名就火出了圈,《我讨厌韩国》这电影真绝,欢迎阅读。
前段时间,联合国颁布了《2024 年世界幸福报告》。
在全球 143 个国家中,东亚三国的排名都处于中间地带:
日本第 51 位,韩国第 52 位,中国则是第 60 位。
这个名次看着好像还可以。
但实际人们的生活体感,远比这个数字展现出来的要紧绷。
越来越卷的文化氛围与各种社会问题让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
这样的情绪在影视作品中也有明显的反应。
尤其是韩国。
以敢拍著称的他们,向来不吝啬将自己对社会、国家的不满投入影视剧中。
去年就有这么一部电影,光是公布了片名《我讨厌韩国》,就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釜山国际电影节还将其作为开幕影片。
不少人好奇:
这得有多大的恨,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呢?
一年过去,电影终于上线流媒体。
咱们今天就来看看,韩国人究竟为什么这么愤怒——
《我讨厌韩国》
한국이 싫어서
如此直白的片名,想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热议。
他们不爱国吗?
也有人为这部电影的「生死存亡」而担心。
这些演员导演不会被封杀吗?
当然也有人感慨,不愧是韩国,竟然允许这样的片子出现。
话说回来,韩国人到底为什么讨厌韩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女主桂娜(高我星饰)在电影开篇就告诉了大家。
因为这里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
桂娜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韩国女生。
长相算不上出众,家庭出身也不好。
一家四口人挤在一个又旧又小的公寓中。
桂娜从小到大就是与妹妹共用一个房间。
到了冬天,家里不仅没有供暖,窗户还漏风。
桂娜只能与妹妹轮流缩进由多层被子和衣服搭建的「温暖窝」中。
因为住得离公司太远,桂娜每天上班的通勤时间长达 4 个小时。
以前去上班的时候,每天都哭着起床。
不是因为不想去上班,而是因为上下班的问题。
你有试过早高峰从仁川到江南站吗?
乘坐乡村巴士坐十二站,在地铁站下车,然后乘坐一号线,在新道林换乘二号线。
就这样要在大众交通上度过两个小时。
才知道有人性的国家里,在生存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桂娜也没有傲人的学历,所以工作也是一般般。
按照她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都不想知道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在公司工作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别的想法。
我是那个组织的部分亦或者是齿轮,这个齿轮安在了什么位置又会如何滚动,都无从得知。
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
也不知道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压根都不想知道。
即便如此,日子也不好混。
因为桂娜有一个非常伪善的上司。
桂娜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合理的理由筛除掉项目投标中有问题的公司。
上司却出于私心与人情,要求桂娜作假留下这个之前合作过的公司,还给桂娜戴大帽子:
如果让其他公司来做,出了问题怎么办?
耿直的桂娜拒绝后,领导就骂她在职场上一点都不懂得变通。
可如果桂娜提出离职,他又立马转变态度用帮桂娜升职安抚她。
但三年过去了,也毫无动静。
这套说辞根本的目的是,上司不想让职员变动影响自己的年终评价而已。
比起艰难的生活和槽点满满的工作。
桂娜和男友的感情还算甜蜜与稳定。
只是,这也仅限于两个人之间。
因为在极度重视物质条件的韩国社会中,家庭条件不错的男友父母看不起桂娜。
哪怕一直在读书的男友其实是靠桂娜在养。
在对方家庭看来,自己的儿子前途必然要好于桂娜。
而且,看起来十分爱桂娜的男友,实际上是交往了近十年后还不知道桂娜的忌口。
于是,这样的窒息生活逼桂娜做出了决定——她想要逃离这里。
不平等的就业环境;
超长的工作时间;
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的阶级固化 ……
桂娜的生活就是大多数韩国年轻人的处境。
所以说他们讨厌韩国也并不离奇。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囊括所有人的结论。
桂娜的男友就十分不理解她为什么一心想要逃离自己的国家。
在他看来,韩国是一个十分幸福的国度:
就算韩国再怎么不平等,对于努力生活的人来说,没有比韩国机遇更大的国家了。
在他看来,只要桂娜再努力坚持一下,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
可男友因为优渥的家庭,作为社会资源的既得利益得主,根本不明白桂娜的困难究竟在何处。
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桂娜的妈妈。
她认为,只要桂娜再咬牙忍一下,等结婚生子了,好日子就来临。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下一个素熙》中的素熙,所有人都在劝她再忍一下,再坚持一下,日子会变好。
可是到头来等待她的只是更绝望的现实。
《82 年生的金智英》中的智英,选择了桂娜妈妈希望女儿走的道路。
可她最终拥有的也只是被家庭与育儿蚕食到所剩无几的自己。
片中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是一个宣传幸福的传教士。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个高校、媒体节目向大家讲述着积攒幸福远比攒钱重要得多。
不要攒钱,要攒幸福。
但,究竟什么才是幸福?
如果按照电影中的写法,幸福似乎就是优秀、体面、富有的生活。
可换言之,有标准的幸福还能真的称之为幸福吗?
那么,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又该怎么办呢?
好像只有死路一条。
桂娜有一个坚持考公的同学。
年复一年住在狭小的考试院,每天吃着只能让自己活着的食物,冬天也只能穿着凉拖鞋。
可是每次都没有上岸成功,失去了希望也丢了脸面的他,最终自杀。
就连幸福传道士,也因为不知名的压力默默死在了列车上。
就像桂娜说:
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看不到任何我人生能变好的迹象。
照这样下去,只会有两个结果:
要么自杀,要么得了癌症而死。
这个国家好像没有给人们做更多选择的权利。
桂娜一直在说,自己只是想要轻松地活着,想要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她可以选择卷,可以选择不卷。
她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
如果韩国容不下她,那她就前往遥远的南半球。
在一个完全相反的国度去寻找生存之路。
对于桂娜的选择,很多人容易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
那就是,认定桂娜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
但事实可能并非这样。
桂娜在新西兰生活时,她从不回避自己韩国人的身份与对家乡的想念。
在给韩国移民的小孩当家教时,她也坚持用韩语与对方交流。
而拍出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也并非用电影给韩国定罪。
就像韩国众多揭露社会问题的影视作品。
其实,所有的愤怒情绪的底色,都是对国家的爱而不得。
与其说是痛恨,倒不如是说,希望自己身处的土地能够更好。
电影《辩护人》剧照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对于家乡的感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时,鱼叔想到了另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
谢晋的《牧马人》。
主角许灵均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人生浩劫后,他面临一个选择——
是跟着父亲到国外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留在这里让时间抹平伤痛。
最终,许灵均留了下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心中的伤痛就此结束。
平反后的许灵均被领导叫去谈话。
面对领导打着官腔伸出的手,许灵均是拒绝的且痛哭的。
他心里怎么会没有恨与痛。
但是成为教师的他面对一脸稚气的学生时,他释怀了。
他看到了未来。
他舍不得离开这里。
桂娜的出走,在我看来其实算不上一种逃离。
而是年轻一代在思考,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
在家里,她曾面对油盐不进的妈妈反问:
你就没有想过要遵从自己所想去过活吗?
而不是符合他人期待活着。
她来到新西兰后,和不同国家的人讨论韩国问题。
试图用更为丰富的视角,来探索自己文化与社会的变化。
同时,她也接触了很多在国外依旧想念故乡的韩国人。
而且在新西兰,她同样经历了失业,违反当地条例,差点被遣返回国。
桂娜这才意识到,这里的生活并非十全十美。
电影最后,桂娜回到韩国参加同学的葬礼。
葬礼结束,她在快餐店休息,迷糊中看见了已经去世的同学坐在自己对面。
两人轻松地聊着生活。
在某个瞬间,桂娜心头突然一动对同学说:
幸福这个词,感觉被过于高估了。
我只要不饿不冷,真的就觉得很棒。
对我来说这是真正的幸福。
最终,桂娜既没有选择留在韩国,也没有定居新西兰。
她背起包,前往一个不知名的目的地,寻找自己接下来该走的路。
试图从更多的角度,回看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未来。
从而进一步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全文完。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